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与法律研究:传承与创新并存

语言与法律研究:传承与创新并存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俄语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各俄语高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或是突出本专业特色,或是依托院校优势,创建独特的“法律复合”课程体系。以下我们分别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为例,分析本科和研究生在俄语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课程设置。

语言与法律研究:传承与创新并存

“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着俄语教育向多元化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在保留俄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传统的同时加大语言工具性的发挥,提高语言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的意识,充分发挥外语的国家作用和桥梁作用。从目前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中四所代表性高校的模式来看,虽然每个高校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在课程设置上皆为既注重传承,又有创新性,总体上可概括为“厚基础”“大俄语”和“法律复合”三个部分。

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是学生利用语言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确立人生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的第一步,十分重要。当然,在俄语基本功的培养方面,我国俄语高校已经积淀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必将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立足社会,还有利于他们随时代的需要而成功地转型。“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为俄语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必须以精通语言为前提。

同时,应以“大俄语”为依托,关注“一带一路”俄语国家的人文性拓展。俄语人才培养要在继续发挥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其他人文学科方面的拓展能力。俄语法律翻译并不意味着“俄语+法律”的单纯结合,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张法连,2017:230)。俄语法律翻译应该置身于俄罗斯的法律文化语境当中,因而如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阈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大俄语”即指“俄罗斯区域学的概念,更广义上讲就是斯拉夫学的概念。它应该是以俄语为基础、为中心,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向着人文合作的各个领域,向着经济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向着更大的地域和空间延伸和发展”(刘利民,2015)。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仅靠书本知识、课程学习,是难以满足社会对语言的要求的。“大俄语”概念的建立,实则将“一带一路”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文化、风土人情等多种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了视野,使其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拓宽了俄语专业的学科领域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更好地与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辅助。

除此之外,俄语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各俄语高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或是突出本专业特色,或是依托院校优势,创建独特的“法律复合”课程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俄语系与学院联合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专业、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的“法学+俄语”专业都是成功的例子。

以下我们分别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为例,分析本科和研究生在俄语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课程设置。

表1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商务俄语专业的法律俄语方向课程设置(www.xing528.com)

表2 中国政法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俄语法律翻译方向课程设置

续表

俄语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可分为入门型和提升型两种,入门型一般指本科阶段的学习,提升型则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两个阶段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俄语语言、俄语翻译、法律、法律翻译以及跨学科五个课程模块。在本科阶段,针对零起点学生进行语言入门培养是十分关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中更突出扎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省去了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更偏重于翻译以及法律方面的学习。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基本为本院教师授课,有自己的教材体系;中国政法大学俄语所中的语言、翻译、跨学科类课程由俄语语言文学所完成,法律相关课程由俄语所资深教授与法学院教授共同完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进。同时,在提升型跨学科课程模块,根据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也可引入类似《俄罗斯文学与法律》这样的课程,将传统的俄罗斯文学与法律这一专业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也对法律进行了另类阐述。

作为一个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过程,俄语法律翻译的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俄语院校立足所在区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创建既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又“量体裁衣”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如在“厚基础”“大俄语”和“法律复合”三部分内容中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特色,必然会培养出“以俄语为基础,精通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对中国法律与俄罗斯法律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在未来能够独立从事俄语法律翻译实践活动”的新时期“丝路”俄语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