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取得成果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取得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省级行政区。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引导学生认识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四种基本地貌形态。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水土

《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取得成果

马进玲 初中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评价其“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识别主要的黄土地貌类型。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现在黄土高原和远古时代黄土高原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反差,并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黄土高原。接着展示安塞腰鼓、窑洞、黄土高原的人文地貌景观等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的景观和人文风情。

二、教学过程

1.位置和范围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自主导学,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勾画出主要的山脉并回答问题:(1)说一说黄土高原属于四大区域之中哪一个?位于第几阶梯?(2)在课本P19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乌鞘岭、长城,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3)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省级行政区。(4)看以下几幅图并结合旧知识,从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思考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得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学生】完成学案后,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第二级阶梯。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抵秦岭。主要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个省区。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纳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点,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地形:从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农业: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气候:干湿区从湿润、半湿润区向半旱区、干旱区过渡。得出结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过渡】黄土高原虽然生态环境脆弱,但在新中国的革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的会师地。下面我们分别从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个学科来聊聊长征精神。

【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区,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看,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过渡】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与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表面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面积64万平方千米。

想一想:奇怪的是当地岩石风化不会形成黄土,这么厚的黄土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9页的阅读和20页上方的彩图及文字,概括说出“风成说”中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生】学生通过课本图片和材料,认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理解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证据”:离沙漠越远,黄土颗粒越细。

【过渡】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侵蚀,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貌景观,你能说出来吗?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引导学生认识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四种基本地貌形态。

【学生】观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的相关图片,并说明其特点。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强烈切割,是良好的耕作区。黄土墚:长条形脊状,多沟谷的地形区。黄土峁:顶部坡度较缓的圆锥形丘陵。黄土川:下切在黄土区中的河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塬、墚、峁、川的关系。在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作用下,黄土层先形成黄土塬,黄土塬进一步发展形成黄土墚,黄土墚再发展演变就形成了黄土峁,进而形成黄土川。(www.xing528.com)

【过渡】拥有着黄土墚,黄土塬,黄土峁,黄土川这些特殊景观的黄土高原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特征。为什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学生由此可以很轻松地得出“水土流失”的结论。

【过渡】流水常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土壤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20~400倍。

【过渡】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首先我们动脑思考:水土流失的强度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植被疏密、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大小、黄土特性。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水土流失原因

实验目的: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分析地表植被覆盖状况(有植被和无植被)、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地形坡度(陡坡和缓坡)、土质状况(沙土和黏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总结归纳容易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器材:改装后的塑料水瓶、土壤(有植被、无植被、沙土、黏土)、烧杯等。(托盘4个,烧杯8个,矿泉水瓶8个,普通土壤6份,带草皮土壤1份,黏度较大土壤1份)

分组实验:土壤组、降水组、坡度组、植被组。

实验过程:各组对比各烧杯中所接纳的水与土的多少,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每组派代表总结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土壤组: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坡度组:坡度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降水组: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植被组: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学生阅读课本P20~21的内容,结合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在自主认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①黄土特性: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形特点:地面破碎,沟谷纵横,平地少,斜坡多;③气候原因:降水集中在7、8月份,而且多暴雨;④植被状况: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有:①乱垦滥伐;②过度放牧;③陡坡耕种等。

【过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呢?下面我们来听听当地人怎么说?播放视频。再出示资料,让学生分组谈论并派代表回答。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学生】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总结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耕地面积减少。②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使河流含沙量剧增,使黄河下游就形成地上河,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形成黄河三角洲。(有利)

【过渡】可见,治理水土流失迫在眉睫,假设你是当地居民,你将采取哪些政策治理水土流失呢?请大家分组谈论。结合课本P24页南小河沟综合治理工程案例,试分析其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区分哪些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3)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分析、总结、归纳: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①在塬面上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②在缓坡地修筑梯田;③在沟谷地带打坝淤地、修建小型水库。

【教师】补充并小结:打坝淤地有利于: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修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过渡】通过十几年的水土保持建设,黄土高原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

【学生】学生看到黄土高原焕然一新的景象,感叹黄土高原治理的必要性。

【教师】启发并展望,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规律,运用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黄土高原将恢复到600万年前的面貌。

【巩固训练】出示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图1

学科融合:

在这节课中,我适当引入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个学科的相关内容,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拓展性。

历史学科融入了长征的历程、长征的胜利会师及长征胜利的意义等内容。

道德与法治融入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设计层层递进,脉络清晰。通过视频,学生活动,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轻松氛围。都着重培养了学生地理区域认知和读图识图能力,尤其水土流失小实验,培养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2.导入新颖,并能首尾呼应。最大亮点在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水土流失原因和措施,教学实验设计规范,实验过程紧凑有效。教学语言较以前更为精炼,唯一不足是教学四平八稳激情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