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的意味: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家的意味: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金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家的意味》。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展示一些缺乏亲情的家的图片,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强化重点。

家的意味: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金龙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材和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让学生通过学业考试已经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和法治的教育,让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理念在初中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让这些内容在教学当中得到发展与完善,并进行各个学科的融通,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只有促使孩子们真正将所学所思内化成自身认可的价值观念并付诸以具体行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有意义。本节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道德教育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和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孝亲敬长。内容的理论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让同学们内化孝亲敬长的传统价值观念。所以应该多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亲情的感受和日常生活中自己力所能及的孝亲敬长的做法,才能较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家的内涵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孝亲敬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孝亲敬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视频使学生感受家风并增强对家的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体会家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懂得孝亲敬长。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小组讨论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然而走得越远,越想回家,其实世上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今天让我们一起买张车票,从学校通往家的方向,一路上看着风景,去体会家的意味!

展示车票,带大家回家。播放视频《说文解字》家的古文字含义。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于纪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于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么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定型,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辞内容除了关于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思考:家是什么?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家的意味》。

目的:1.激发对本课学习兴趣;2.引入新课内容。

创设情境(一)

第一站——家之体验站

【过渡】家分为广义的家(指集体和国家)和狭义的家(主要指家庭),我们讲一下狭义的有亲情之爱的家庭。

知识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还有哪些功能呢?

学生看图解答:

家庭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抚育赡养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主要有:①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②生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延续的保障。③性生活功能。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④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⑤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接替必不可少的保障。⑥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⑦休息与娱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日渐丰富多彩,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将日益增强。

【过渡】是不是说有了这些功能就能称之为真正的家了呢?学生回答,不是。好,进入下一站。

目的:

(1)学生根据老师要求,说出家庭含义和功能以及家的意义。

(2)语言表述清晰流畅,思维开阔。

创设与分析情境(一)

第二站——家之温情站

合作探究一: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活动一:播放视频《保姆》。

思考:

(1)是不是有了经济基础、有了父母就是家?

(2)举例说说你家中感人的瞬间。谈谈家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展示一些缺乏亲情的家的图片,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强化重点。

知识2.家的意义

(1)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www.xing528.com)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亲情: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会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能是单方面的。

“亲情”重在“情”字,真正的爱才是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亲情无任何限制:若感情好可以情同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

【过渡】不管你走多远,有家的地方,才是心灵的港湾,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所以我们中国人啊!常常流传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有多远多难,也要回家。前方车站:

(1)在组内由组长组织讨论,组员按小组进行讨论。

(2)积极思考发言,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组间交流。

(3)答案要点写在笔记本上,以备展评。

(4)组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多元答案。

创设与分析情境(二)

第三站——家之团圆站

展示图片和表格。

思考:对比中美家庭,你觉得中国人的家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总结。

中西方家庭观念对比:在中国,每个人家族意识很强烈,亲情观念很重,从古至今一直奉行尊老的传统,老人在家族和社会上一直很受尊敬,在家庭中,子女在成家前很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许多的牺牲,所以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年后也需要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在一些事情下也需要依赖父母。

西方与我们不同,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在于个人,提倡人的自由和个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很早就独立,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不依赖子女,子女也不担负赡养父母的义务。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进一步讲解:

知识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1)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亲敬长是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合作探究二:展示视频《九岁女孩支撑起全家》

思考:

(1)视频中的小女孩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2)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亲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在小组间诱思引导、广泛参与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1)教师注意倾听、及时点评。

(2)对于容易出错或稍有难度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采用“层层追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知识4.怎样孝亲敬长?

课本P75方法与技能。

【过渡】终点站到了,你们的心意父母已经收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要说。

播放之前搜集剪辑好的本班同学家长录的感动视频。

感动同学们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表达对父母的爱。

进入环节:爱要大声说出来。

准备一封信:让孩子们写下对父母的爱,回家后放到父母床头。

板书设计:

一、生命的居所:  1.家庭的含义、功能

          2.家的意义

二、中国人有“家”: 1.为何孝亲敬长

          2.如何孝亲敬长

学科融合:

《家的意味》这节课,是我第一次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和人文地理知识。在融合过程立足中考知识,通过教学设计,以高铁列车载体,通过家之体验站、家之温情站、家之团圆站三站理解家的含义、功能、意义和中国的家。通过《说文解字》对甲骨文“家”的分解,引出家对我们的意义,在中西方家庭观念和亲情浓厚程度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中国人家庭文化的深刻内涵。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并且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内容与同学们密切相关,课堂效果总体来说不错。通过多个情景的创设,让孩子们对孝亲敬长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但是这样的课题往往容易流于表面理论,当孩子们真正面对家长和家庭情况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地做到爱护家人、呵护亲情。在今后的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比如布置“我为家人做顿饭”“与父母的一次谈心”等活动来不断促进学生对孝亲敬长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呵护亲情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