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与控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目的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医疗、防疫机构是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目的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场、林场、煤矿、劳教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一)甲、乙、丙类及其他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他)。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发病人数、发病原因等。并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进行调查核实。

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之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后要在1小时内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医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由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专业人员负责进行网络直报。暴发疫情现场调查的院外传染病病例报告卡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并由疾控机构进行报告。

①乡镇卫生院与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实行网络直报。要建立预防保健科,要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工作。(www.xing528.com)

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方式、报告程序进行报告。

④部队、武警等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地方居民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二、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报告传染病的第一关。200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开通,改变了传染病信息从各级医疗机构到国家的传递模式。但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信息采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仍是手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人工收集,最后才上网报告。这种报告模式环节多、缺乏有效监控,稍不留意就会导致漏报和迟报。近年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和推广,为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报告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近年来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化工作迅猛发展,但传染病报告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医疗机构信息化,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仅10.3%涵盖传染病报告信息化,医疗机构普遍不重视或不清楚如何开展传染病信息化管理。国内部分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医疗机构,借助信息平台,建立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规范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化管理模式。

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指导文件,统一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必须涵盖传染病报告等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模块,并且模块功能必须满足传染病报告管理等工作要求,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化建设。同时在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中,应增加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相关内容,根据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传染病报告等公共卫生职能的信息化也作相应要求,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设置传染病管理体系,各科室、病房均有专门的传染病管理员,以便于制度的切实执行与落实同时,确定了各级监管人员,制度各级管理目标,并以目标考核管理人员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领导层的管理考核内容更广泛,要求更加严格,以使领导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进展与制度变化。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二)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入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加强全院培训,广泛宣传传染病预防的控制的相关知识,为提高全院人员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意识,医院传染病管理小组专门设计了培训课程,分科室、分病房对医护人员进行团队培训,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范围、感染途径、临床注意事项、预防方法、控制措施等,并由各科室护理人员进一步向患者讲解,将传染病预防作为护理工作的一个环节,给患者和家属作以解释。同时,院内建立了传染病管理论坛,帮助院内工作者分离和交流信息,提高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广泛性,对于院内已经发生,或被有效防比的各类传染病,也通过论坛作为一种话题进行讨论,从而强化工作者的认识。

(三)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完善监管手段,有效降低院内传染病发生率监管一方面通过自上而卜的监管体系实施,对各级医护工作者均有特定的监管人员进行传染病预防的指导与工作监督;另一方面还建立了互助机制,激励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同事的预防和控制意识,发现问题可及时向其提出并提供良好建议,如未有改善,可向上一级监管者反映,并做出一定的处罚。

(四)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奖惩制度,加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心由于在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关的管理系统,并以绩效目标的形式对各级医疗工作者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进行考核,故通过我院已有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对考核评价后的工作者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惩处。另外,我院还积极的实施了全院绩效与薪资挂钩的管理程序,促进医护人员进一步加强责任心,细化工作环节,提高传染病管理的实施运作效果。

(五)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六)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抗生素专项管理,由于近些年来抗生素的应用逐渐增多,临床耐药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因而我院特别制定了抗生素专项管理体系,对于临床用药必须详细记录,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率超过50%的科室进行整顿和检查,重新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用药培训,建立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器械及无菌用品管理,手术类器械严格遵守无菌管理的相关规定,各类临床器械及无菌用品按照管理制度妥善摆放,建立登记卡,对出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指导护士及时检查各类用品是否出现包装损坏等问题,及时处理。对医疗废物按要求进行回收、分类、保存、运送、处理等,避免成为感染源。加强全院卫生管理全院各科室、走廊、大厅等均划分为片区由各科室负责,每日必须清扫一次,并使用消毒水清理地面,病房内的患者床褥及时更换,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各项医疗工作开始前要清洗双手等。

(七)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