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茶艺》书籍

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茶艺》书籍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再说说茶道文化的大致发展历程。《茶经》总结了前人的茶文化发展,形成了规范的中国茶道、茶艺。首次把“精神”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提出“精行俭德”,自我修养;也是首次把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思想。1989年,北京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掀起了大陆茶文化热潮。1991年,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提出“茶使世界健康美好”,建立中国茶博馆。

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茶艺》书籍

下面再说说茶道文化的大致发展历程。

1)唐朝以前

唐朝以前,称为茶道文化的酝酿时期;三国时,吴主孙皓赐韦曜以茶代酒,传说诸葛亮南征,在西双版纳留下茶树——孔明树。两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初见端倪。晋初,奢侈成风,西晋亡,东晋有识之士提倡以茶养廉,以茶代酒来敬客。南北朝 (北魏南晋)时,开始以茶代替三牲为祭品。这一切都表明茶进入了精神领域,表现出文化功能。当时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行清谈之风,以茶助清谈之行。南朝晋人归定都洛阳的北魏,饮茶之风传到中州。玄学发展,玄学家崇尚清谈、高雅,又爱演讲,常以茶助兴,提神益思。因此士人开始讲究饮茶,发展了越瓷等。此时,道家以茶来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以期修成长生不老之体,佛家以茶助禅定入静。

2)唐朝

唐朝时茶风盛行的原因是:首先与佛教大发展有关,僧人有闲,专门进行精神修养,需茶破睡助禅,以至于寺院种茶、采茶、饮茶成风;其次唐朝诗风大盛,文人雅士常以茶助诗兴;再次唐兴起贡茶,中唐以后长安又禁酒,更兴饮茶之风。当时的边疆民族朝贡,将茶带往边疆,开创了茶马互市。

唐朝初期,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提及:“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

中唐时期,出了一个被后人誉为“茶圣”的陆羽(728—804年)。他好文学,嗜饮茶,涉足全国各地,逢山采茶,遇水品泉,耗数十年心血,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共十章,七千余字,分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24件,所创炉灶隐含五行相生相克),详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燃料、水质、火候等;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八之出;九之略,讲述在野外进行茶事活动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让人一目了然。

《茶经》(唐 陆羽)

陆羽出身寺院,所交多为僧道文人,集儒释道思想于茶理之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陆羽博学多才,对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学哲学、文学、历史等都有很深的造诣。《茶经》是集多方面知识之大成,可谓空前绝后。陆羽的《茶经》搭设了茶文化的基本轮廓,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茶经》总结了前人的茶文化发展,形成了规范的中国茶道、茶艺。陆羽在《茶经》中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一整套中国茶艺,过程中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首次把“精神”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提出“精行俭德”,自我修养;也是首次把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思想。

唐朝的许多文人都是茶道的拥趸,留下了大量有关的诗词文字,其中卢仝的《饮茶歌》中的七碗茶之说,成为后世茶人耳熟能详的典故:“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后世的苏东坡曾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进卢仝七碗茶。”

3)宋朝

到了宋朝,唐朝形成的茶道更是盛行,当时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茶文化传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及国外。

唐时茶道以僧道文人为主,宋时宫廷茶道正式出现,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皇室茶走向奢靡,有违唐人朴拙之风,贡茶(北苑建茶,龙团凤饼)盛行,民间出现斗茶之风,分茶之戏,茶坊兴旺。宋人点茶(日本抹茶道起源于此),唐人煮茶。宋人茶艺精于唐人,对推广茶文化作了重大贡献,但过分重技艺而有失精神。宋代著名文人许多是茶人,如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他们有大量的茶诗、画、帖。宋人冲点末茶,盏中常出现白色沫浡,能者还能幻化出图案,为观赏效果,故崇黑盏。著名的建盏应运而生,传至日本的天目盏现已成为日本国宝。宋代将茶酒花香琴馔相融,饮茶与相关技艺结合,形成了有高度审美情趣的茶道形式。

源自中国宋朝的日本抹茶(www.xing528.com)

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杭州棚雅点前)

明人茶文化反映了中国士人茶文化的特点:清节励志。但晚明茶艺精而奇巧,最重罗岕茶,宜兴陶,惠山泉,追求清闲,雅玩而非高洁明朝文人茶传到日本,发展出了日本的煎茶道。

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均嗜茶,二帝多次下江南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故事。康熙赐名太湖名茶“吓煞人香”为碧螺春。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乾隆退位时留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之佳话。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享寿八十八年。

清朝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的茶事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在清朝,中国茶传到西方,被世界各国广为所知。

5)民国

到了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伦常日用,从“琴棋书画诗酒茶”更多地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城市茶馆大兴,俗饮大力推广,茶道渐渐被湮没,茶艺只在少数爱茶人中流行,茶具百花齐放。

6)现代

时光流转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一些有识人士针对青年人崇尚西方文化,轻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提出要弘扬中国文化,要从过去的文化中寻找灵感,创造自然和谐生活理念。号召从咖啡厅到茶艺馆,从西方情调走进东方境界,提倡传统生活方式,重建反省心灵小据点,兴起茶艺馆,此风渐及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东南亚。

1989年,北京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掀起了大陆茶文化热潮。同年,庄晚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提出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1990年,台湾蔡荣章兴起“无我茶会”,通过抽签排座,提倡无尊卑之分,无报偿心,奉茶至左,饮茶自右,无所为而为,无好恶之心的茶道理念。

1991年,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提出“茶使世界健康美好”,建立中国茶博馆。

综上所述,茶发现于神农,闻于春秋战国,兴于唐,盛于宋,精巧于明,平民化于清,衰于民国,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茶、中国茶道现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认识和热爱。茶从药用、菜用到饮用,从加佐料饮到清饮,从鲜叶晒干收藏到利用各种方法焙制、烘干,从龙团、凤饼、碾末、煎煮,到芽茶、散茶冲泡,茶叶的种类也从单一的绿茶而进一步发展出了黄茶黑茶红茶白茶、青茶六大类。这一历史,无不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足以让后人引以为傲。根植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渗透的一种文化。人们可以借助“茶”这一具体的“物”来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在茶烟袅袅之中,进入一个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