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986-2016年回顾

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986-2016年回顾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教育作为对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反动而迅猛发展。社区教育的功能也在侧重社区发展的基础上兼顾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社区教育的内容与社区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并紧跟科技的发展。认为出现于元代的社学教育,具有某些社区教育的特质,因而应被视为中国社区教育的萌芽。

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986-2016年回顾

对于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对人类社会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对我国从古代到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整体回顾、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门探讨。

1.对人类社会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黄云龙把人类社会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萌芽形式阶段。原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社区性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从其萌芽伊始就表现为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结合。(2)社区教育的自然形式阶段。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性的农村社区,教育事业成为学校独揽的事务,而各种非制度化、非形式化的社区教育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但它已退居为非主流、非正规意义的社会广义教育。(3)社区教育的自觉形式阶段。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是随着社会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而出现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一种规划型社区。为满足社区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需要,西方国家率先有意识地倡导和扶持以社区学院(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教育,从而使社区教育由自然形式阶段进入自觉发展阶段。[73]对于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否是社区教育,以及人类在古代的社会教育是否算社区教育目前看法并不一致,但持社区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悠久的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早于学校教育的观点者也不乏其人。[74]

王焱认为,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社区教育刚从原始教育中分化出来,其主要形式还是言传身教,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经验、技能。(2)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区教育作为对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反动而迅猛发展。形式开始多样化,功能也不单一地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也开始注重对社区成员的素质的培养,内容虽然还是偏重实用,但更加系统化、正规化,有了正式的教材和课程,而且能针对社区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此时,社区教育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3)拓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区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社区内的学校教育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各种可能的教育形式都可以采用。社区教育的功能也在侧重社区发展的基础上兼顾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社区教育的内容与社区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并紧跟科技的发展。[75]

秦钠把人类社区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社会中的社区教育,是生活和劳动中的个别教育;工业化社会中的社区教育,是社区学校中的大众化教育;全球化社会中的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全民终身教育[76]

王英把国外社区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社区教育的兴起(1800年至1950年)。民众中学开启了现代社区教育实践的先河,杜威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成为社区教育概念的最早起源,20世纪以来,社区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社区教育的推广(1950年至1970年)。社区教育以“社区发展”为核心理念,关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强调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社区教育,关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对于社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1970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1976)中明确地把终身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社区教育成为许多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社区教育的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社区教育的对象逐渐走向全员化,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趋向专业化、综合化、层次化方向。[77]

刘尧把社区教育分为两大阶段:(1)非组织形态发展阶段。包括原始形态的社区教育,即原始初民在部落式的流动游牧社区生活中接受广义的、原生态的社区生活教育;约公元前800年至18世纪中叶的自然形态的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家族生活和社区成员人际交往、乡规民约,以及师徒(父子)相传等自然形式进行。(2)组织形态发展阶段。包括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制度形态的社区教育;知识形态的社区教育,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的现代社区教育,取代了工业社会时代的制度形态的社区教育。[78]

2.对我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整体回顾

黄利群对革命战争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回顾,认为革命战争年代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特点是:学校生产自助、勤工俭学;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利用“冬学”“民校”等形式开展社会教育,为革命战争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特点为:尝试“半工半读”与“开门办学”;形成与发展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军民共建、厂校联谊活动。[79]

叶立安对20世纪20-40年代,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的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回顾,认为尽管当时还没有使用社区教育这个名词,但其实已实现了学校教育社会化,开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先河。其特点有:学校与社会密切结合,教育面向社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办学校;课程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个人办学、群众办学多种多样,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举;领导体制政教结合,教育干部和地方干部经常交流。[80]

陈乃林把近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的社区教育研究与实验,主要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2)新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教育。这个时期的社区教育按照政府和国家的指示和号召统一开展,常常是以轰轰烈烈的运动形式进行,同时,也开展“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时期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人的存在价值上,没有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乡社区建设与居民社区教育。[81]

魏晨明简要回顾了我国社区教育从古代到当代发展的整个过程:(1)我国古代社区教育的萌芽:社学。认为出现于元代的社学教育,具有某些社区教育的特质,因而应被视为中国社区教育的萌芽。(2)近代社区教育的尝试。河北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与山海工学团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典型。重视运用社区理念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其一系列教育观点符合社区教育的主要理念,具有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遵循了社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宝贵的社区教育实践。(3)我国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复兴和发展。分为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复兴阶段,认为我国社区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这种观点是对我国社区教育历史的误解;探索与实验阶段;模式化阶段,形成了几个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82]

朱鸿章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梳理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社区教育的社会文化现象。清末民初,出现了通俗教育与民众教育,这是社区教育的前身,它们以地域为特征,广泛开展于学校系统之外。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对社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以及解放区创建了近似于社区教育的校外教育活动,呈现出“教育社会化”的特点,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开了先河。[83](www.xing528.com)

3.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门探讨

对于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人们有多种标准,但大多数人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只是在各阶段时间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大都把1993年召开的中国社区教育研讨会和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关键的时间点来划分。现把主要的划分情况及观点列举如下:

建军等的划分:(1)社区教育的兴起阶段(1986年至1992年)。其标志是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形成区、街道、学校三级社区教育组织,目的是社会支教,行为主体是学校,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其实质是中小学德育社会化。(2)社区教育的形成阶段(1993年至1998年)。其标志是成立了以社区为本的社区学院(校),目的是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及其成员发展,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行为主体是社区及其成员,内容是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其实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3)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2年)。社区教育的主体是成人教育;教育对象向社区全体人员发展;工作目标向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创建学习化社区发展;教育内容向全方位满足社区人员学习需求,提高社区人员整体素质和质量发展;教育功能向为社区和全体居民服务为主,教育与社区互动发展。[84]

吴遵民等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社区教育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90年代初期是学校回报社区的阶段,学校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社区教育对象也从中小学生向社区居民拓展;90年代中、后期是社区、学校“双向服务”的阶段,向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教育与社区互动的方向发展,教育对象也逐渐扩大到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的层面。[85]

秦钠的划分:初创期:1985年一1988年,社区教育主要为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形成期:1988年一1993年,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社区居民;第三阶段:1993年后,社区教育发展呈现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86]

栾精靓的划分:社区教育起步阶段(1986年—1990年),面向青少年,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社区教育探索阶段(1991年—1998年),社区教育对象范围由青少年拓展到了成人,教育内容也开始涉及到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社区教育开始向中、小城镇及农村延伸;社区教育实验阶段(1999年—至今),国家开始了社区教育实验计划。[87]

王英的划分:社区教育的兴起阶段(1980年代初至1993年),主要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社区教育的试验阶段(1993年至1999年),社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基地,社区教育的概念、对象、目的、内容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发展关系等都有了质的变化与拓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壮大阶段(1999年后),社区教育开始从实验区逐步向全国范围拓展,各地社区教育网络逐步形成,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和考核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和规范,社区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各种社会力量开始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88]

黄云龙的划分:认为中国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三次标志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普遍建立,使社区教育从自发形式走向自觉组织,促进了教育社会化。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大城市涌现了各种形态的社区学校(学院),形成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及其教学点的三级网络,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由组织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到以实体化、形式化为标志的新阶段。第三次飞跃的标志是进入21世纪,教育部确立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形成了社区教育区域推进的态势,从而出现了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第三个飞跃阶段。[89]

杨志坚在其主编的《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5-2011)》一书中,把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分为社区教育的启动阶段(1986-1989)、转型发展阶段(1990-2000)、实验深化和提升阶段(2000-2011)三个时段。

除了把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的观点外,还有一些人把其分为两个阶段。如叶忠海的分法是:(1)社区教育的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3年)。(2)社区教育的探索实验阶段(1993年以后至今),认为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转化期社区教育(1993-2002),成立了以社区和社区人为本的社区学院(校),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营造学习型社会;提升期社区教育(2002年至今),确立了创建学习型和谐型社区的目标,突出了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提升和完善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管理体系。[90]张群弟等人的分法是:起始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实验阶段:2000年至2007年,确立了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呈现出城市引领、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91]厉以贤教授特别强调1993年是我国社区教育视角转换的转折点,认为此后我国社区教育开始进入规范状态,同时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这实际上也是把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分成了两大阶段。他认为社区教育视角转换的内容有:(1)1993年前是从中小学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与社区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社区教育;1993年开始是大教育的概念。(2)1993年前以中小学青少年学生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1993年开始以社区的全体成员为对象。(3)1993年前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社会(社区)支持学校;1993年开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发展社区。(4)1993年前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文化生活、人际合作、科普法律、卫生保健等方面教育。(5)1993年前是社区无条件支援学校;1993年开始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双向互动。(6)在社区教育的行为主体上,1993年前主要是中小学;1993年开始,街道、区(县)逐渐转为主角。(7)社区教育的推行上,1993年前以中小学为主;1993年开始,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用。[92]

此外,还有一些人对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回顾。如黄利群在1990年总结了辽宁省社区教育发展阶段:“三结合”教育阶段、各行各业与学校共建精神文明的共建阶段、社区教育阶段。[93]叶立安总结了上海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孕育阶段(1985年底-1988年2月)、形成阶段(1988年3月-1990年4月)、巩固发展阶段(1990年5月-1993年2月)、开始走向社会教育化阶段(1993年3月-1998年)。认为80年代中国社区教育的第一个飞跃是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标志,90年代兴起了各类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向着社会教育化这一高层次发展,逐步实现社区教育的第二次飞跃。[94]

上述对于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厘清其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从社区教育的产生发展历程中去进一步思考其本质特点等相关问题。如社区教育是否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一种教育形态?我国古代及近代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不是社区教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兴起的社区教育究竟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还是20世纪20-30年代社会教育活动的复兴?在我国落后地区能够发展社区教育吗?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研究中最基本的,然而又是最核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