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五年研究成果快报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五年研究成果快报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修订的《专利法》将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合并为假冒专利,打破了多年来人们对专利侵权与假冒行为的理解,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但是,将专利权评价报告定性为“审理、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证据”,会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分歧和执行中的混乱。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五年研究成果快报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的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拥有和应用的能力。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能力,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114]在这一进程中,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重要一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利法律体系,尤其是经过三次适时修订,我国专利制度对于保障专利的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专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经过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仍存在一些值得讨论、斟酌的问题;也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经过广泛讨论后,没有写入专利法,失去了一次推动专利制度前进的机会。这些问题应当成为今后专利法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为:

第一,假冒专利行为。新《专利法》第63条规定的假冒专利行为是将原《专利法》第58条和第59条合并之后形成的,并将原来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删除,用假冒专利取而代之。但是,专利侵权、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是三种性质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的违法行为。新修订的《专利法》将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合并为假冒专利,打破了多年来人们对专利侵权与假冒行为的理解,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第二,专利权评价报告的性质。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将检索报告改为“专利权评价报告”,将其性质仍然定为与专利权效力有关。但是,将专利权评价报告定性为“审理、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证据”,会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分歧和执行中的混乱。

第三,专利权无效诉讼的性质。将专利权无效案件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已经呈现种种弊端,此问题在前两次修法中都曾引起很大争论。在第三次《专利法》修改中,专利权无效诉讼的性质问题又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第三次《专利法》修正案最终将这一争论再次搁置,未作任何修改。

第四,专利间接侵权问题。在实践中,间接侵权案件有增加的趋势,专利法确实有必要对间接侵权作出规定,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涉及间接侵权纠纷时法官无法可依的情况。但是,专利间接侵权最终并没有被写入新《专利法》中。[115]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仅仅只是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学界做出回应。相信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下,我国的专利制度将不断完善,从而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释】

[1]孟翔韬,厦门大学法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2]郭德忠:《专利许可的反垄断规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3]来小鹏:《专利合同理论与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蒋志培:《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杨军:《医药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田力普主编:《发明专利审查基础教程-审查分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7]陈宗波等:《专利法体系化判解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陈勇等:《专利纠纷新型典型案例与专题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张乃根、陈乃蔚:《技术转移、后续研发与专利纠纷解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林秀芹:《促进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2]程永顺:《侵犯专利权判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3]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话语与现实:版权、专利与商标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文希凯:《专利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5]曹义怀:《创造与合理仿造的专利法律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6]崔国斌:《中国专利共有制度述评》(上),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6期。

[17]陈永辉:《正确处理技术合同纠纷努力促进科技进步创新―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蒋志培就〈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下载日期:2010年1月5日。

[18]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9]崔国斌:《中国专利共有制度述评》(上),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6期。

[20]孟祥娟:《论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归属》,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1]贾丽萍:《金融危机背景下职务发明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2]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国家财政资助完成的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143页。

[23]李菊丹:《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中的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514页。

[24]侯中华:《职务发明产权激励机制研究——专利法第六条修改建议》,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5]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839~937页。

[26]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8页。

[27]汤宗舜:《关于禁止重复授予专利权问题的探讨》,载《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

[28]刘宁:《对我国不同权利主体专利重复授权问题的法律思考》,载《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9]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8页。

[30]郃中林:《对专利法上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理解》,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21期。

[31]王佳华、陈铜坚:《对专利重复授权问题的法律思考》,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2]冯于迎:《专利重复授权再探讨》,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4期。

[33]孙平;《重复授权审查标准的思考》,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4期。

[34]金锡华:《关于我国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的保护——以来源披露制度为论点》,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5]孙昊亮:《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来源披露对专利授权的影响》,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

[36]罗晓霞:《遗传资源保护的立法模式探讨》,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9期。

[37]朱雪忠、杨学斌:《专利申请中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634页。

[38]孙昊亮:《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来源披露对专利授权的影响》,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

[39]詹爱岚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页。

[40]尹锋林:《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载《学习论坛》2010年第1期。

[41]中国人大新闻网:《专利法修正草案抬高授权门槛》[EB/OL],http://npc.people.com.cn/GB/7814738 html,下载日期:2008年9月5日。

[42]胡佐超等:《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论绝对新颖性标准在我国的适应性》,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43]詹爱岚:《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7页。

[44]黄虹:《关于专利新颖性宽限期问题的答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2期。

[45]刘华、万小丽、赵静:《对新颖性宽限期规则的研究》,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45页。

[46]黄虹:《关于专利新颖性宽限期问题的答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2期。

[47]刘华、赵静、万小丽:《现有技术的界定》,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219页。

[48]沈乐平:《现有技术的确定》,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第1期。

[49]甘开鹏、欧阳杉:《论外观设计及其法律保护》,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0]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51]刘晓军:《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实质要件探讨》,载《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4期。

[52]胡充寒:《我国外观设计定义之应然性重构》,载《科技与法律》2009年第6期。

[53]徐家力:《外观设计专利权授予标准的完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3页。

[54]钱亦俊:《论外观设计专利性判断主体——一般消费者的能力》,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8期。

[55]陈英、欧修平:《外观设计的近似性判断》,载《人民司法》2011年第17期。(www.xing528.com)

[56]钟华:《完善我国外观设计判断方法研究》,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1年第3期。

[57]张广良:《试论外观设计专利新颖性的判断——兼议外观设计专利性判定标准之修改》,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5期。

[58]张晓都:《论完善我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条件判断主体》,载《科技与法律》2011年第2期。

[59]钟华:《完善我国外观设计判断方法研究》,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1年第3期。

[60]杜蓓蕾、程万华:《三种外观设计保护模式之比较》,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11期。

[61]刘宇晖、梁平:《外观设计的多重保护——兼谈我国知识产权各法的修订》,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期。

[62]赵小东:《我国外观设计保护与立法模式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5期。

[63]杜蓓蕾、程万华:《三种外观设计保护模式之比较》,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11期。

[64]彭学龙、赵小东:《外观设计保护与立法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

[65]杜蓓蕾、程万华:《三种外观设计保护模式之比较》,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11期。

[66]詹爱岚:《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

[67]李菊丹:《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中的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514页。

[68]孟祥娟:《专利无效宣告及诉讼程序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1页。

[69]渠滢:《论专利无效诉讼中的“循环诉讼”问题》,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70]钱以能等:《专利无效宣告的民事属性及司法管辖》,载《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71]孟祥娟:《专利无效宣告及诉讼程序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1页。

[72]何怀文:《专利无效诉讼程序:司法权限与司法确定性》,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9年第3期。

[73]吴贵明:《谈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专利文件的修改》,载《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1期。

[74]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75]郭晓立、张晓霞:《专利无效案中的证据认定和举证责任分配》,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第8期。

[76]孟祥娟:《专利无效宣告及诉讼程序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1页。

[77]程永顺:《无效宣告请求诉讼程序的性质》,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740页。

[78]罗东川:《〈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未能解决的专利无效程序简化问题》,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79]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42~443页。

[80]马宁:《中国专利无效诉讼制度研究进路反思——兼论法国专利无效诉讼制度》,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1]陶鑫良:《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后的强制许可规范》,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82]詹爱岚:《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313页。

[83]阮思宇:《专利强制许可的正当性》,载《科技与法律》2011年第2期。

[84]单晓光、张伟君、张韬略、刘晓海:《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下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85]曹新明、张小玲:《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8~111页。

[86]林秀芹:《中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87]郑瑞琨、李珂、楚恒:《我国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制度若干问题评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88]曹新明、张小玲:《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8~111页。

[89]曹新明、张小玲:《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8~111页。

[90]单晓光、张伟君、张韬略、刘晓海:《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载《〈专利法〉及〈专利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下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5~1359页。

[91]刘宇晖:《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兼评〈专利法〉第三次修订的相关条款》,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4期。

[92]曹新明、张小玲:《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93]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94]周云川:《〈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对专利侵权诉讼的影响》,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

[95]法学杂志编辑部:《解读〈专利法〉第三次修改》,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96]欧阳峰、刘宇晖、梁平:《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几点质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97]袁博:《外观设计侵权判定“整体比较”标准的反思与修正》,载《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7期。

[98]胡充寒:《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混淆标准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6期。

[99]孙海龙、姚建军:《现有技术抗辩的法律性质初探》,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9年第3期。

[100]张广良:《现有技术抗辩适用规则:法律规定中的差异及其解析》,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0年第2期。

[101]洪恩山:《我国专利法中现有技术抗辩制度之探讨》,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第3期。

[102]张鹏、崔国振:《现有技术抗辩的对比方式和对比标准探析》,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1期。

[103]张晓都:《现有技术抗辩的认定》,载金长荣主编:《知识产权案例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104]闫文军:《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的解释和等同原则的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3页。

[105]张晓都:《再谈现有技术抗辩的认定标准与现有技术抗辩中的抵触申请》,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年第1期。

[106]王凌红:《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方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107]张玲:《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困境及立法建议》,载《政法论丛》2009年第2期。

[108]熊文聪:《被误读的专利间接侵权规则》,载《东方法学》2011年第1期。

[109]朱丹:《关于建立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思考》,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期。

[110]王凌红:《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方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111]闫刚:《浅析专利间接侵权》,载《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9期。

[112]张玲:《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困境及立法建议》,载《政法论丛》2009年第2期。

[113]贾小龙:《专利法需要怎样的间接侵权》,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9期。

[114]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15]程永顺:《〈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留下的遗憾——以保护专利权为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