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超越新高度:语文教师的三个超越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超越新高度:语文教师的三个超越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窦老师提出的“三个超越”,认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正是我要谈到的一个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三个超越”的根本问题,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超越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做到“三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超越新高度:语文教师的三个超越

安宁区水挂庄小学 康玉琴

参加第十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学习期间,大会组委会安排我们参观了清华附小,很遗憾的是没有见到窦桂梅校长本人,但从校园里看到的一草一木,一角一落,已经深深感受到窦校长点点滴滴的心血浸润于此。

想起了很多年前拜读过窦桂梅老师的讲稿《激情与思考》,感受颇深,虽然没有机会亲耳聆听窦老师的演讲,但从那灵动飞扬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一个躬耕于教坛的知识守望者的心声,这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是入木三分的挖掘,不是随意的信手拈来,是匠心独具的提炼,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是高屋建瓴的再造。

窦老师提出的“三个超越”,认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窦老师的出发点,就是要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般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生硬的、牵强附会的拼接,许多教育同行纷纷发表感言,同享窦老师带来的教益。

窦老师的观点是无可厚非的,许多教师已经在身体力行,验之改之,但最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三个超越”,我们要越过的是教材、课堂、教师这三个樊篱,要越过,没有智慧的发现不行,没有能力的积蓄不行,没有远见卓识不行,智慧何来?能力何来?卓识何来?来自教师的学科素养。这正是我要谈到的一个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三个超越”的根本问题,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敏而好学,超越教材。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编者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得到发展。教材内容成为承载经典文明、人性智慧的载体,那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读万卷书,做知识财富的拥有者。只有做一个知识财富的拥有者,才能给予学生丰厚的精神给养。相应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知识素养,首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语词传递的信息,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如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只有依靠自身较深的文学素养对文本的意蕴入情体味,深情诵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与文字共歌唱,共造美的极境。学习《七律·长征》,教师如果对诗歌感受不够深刻,就无法将诗歌中那种雄浑阔大的气势传递给学生。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化趋势,还要求老师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知识,单纯的语文知识传授,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讲《北京的春节》就不能不具备关于老北京过年的一些民俗知识,才能带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讲《跨越百年的美丽》就不能不知道关于镭等元素的化学知识,才能体会居里夫人为攀登科学高峰付出的艰辛努力。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就要求语文教师还要向其他学科汲取养分,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书本这半亩方塘外,与学生一起寻找课堂以外的文字乐园和精神田园,与学生共同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中说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总之,要超越教材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做到开卷有益,不断积淀文化因子,为生命之渠不断注入活水。

提高能力,超越课堂。(www.xing528.com)

课堂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对课堂的超越,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课堂形式的超越,一方面是对课堂内容的超越。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超越,前提是要有丰富深厚的知识功底,最重要的是要有掌控课堂内外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的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潜质和人格境界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超越。超越课堂,就是让蓝天绿地,让嘤嘤虫鸣,让烁烁繁花用音乐在学生心灵里唱歌、在学生生命的成长轨迹中驻足。超越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遵循知识的规律和学生接受的规律对教材大胆剪裁拼接,传授知识抛砖引玉、广征博引、纵横捭阖,与学生心灵碰撞,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穿越时空、放眼中外,使学生思想恣意挥洒,让心声自由倾吐。充分立足于对学生生命个体的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超越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做到“三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三新”来自哪里,来自于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及扎实有效的学科能力,除此,超越课堂将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皆是纸上谈兵。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积极参加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课堂内外一切有效资源,做到云来,风来,一切皆为我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有效授课方法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

走下讲台,超越教师。

对教师的超越,就是要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这是一个艰难的教师心理转化历程,究其实质是教师社会固有角色定位的超越,抛弃“天地君亲师”的陈旧观念,正确处理好由讲解者到学习者的转变,由施受者到合作者的转变,笔者认为转变说到底就是要教师走下讲台来学习,走下讲台来合作,走下讲台来创新,这“三走”是何其艰难。

走下讲台来学习,就是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超越课堂,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另一方面,也把学生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面对那样一群鲜活的生命体,为什么不能分享他们独特的生命体悟呢?走下讲台来合作,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关怀学生,走进学生中去,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尽情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幸福地学习,真切地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走下讲台来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把新的理念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总之,教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是学习者,是合作者。在实施新课程中每个教师要通过自发式、自主式、研究式的学习以求得进步和发展,在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综上所述,超越来自万卷诗书孕育的智慧,超越来自敏而好学锤炼的能力,超越来自走下讲台带来的勇气,超越永远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应是永恒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加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入手,孜孜以求,就一定会超越自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