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艺新业态现状扫描:北大文化产业评论

演艺新业态现状扫描:北大文化产业评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上海艺术商圈”首次在全市7个中心城区26家商圈引进了160台节目,举行了536场活动,吸引了近25万人次参与。2018年,“上海艺术商圈”继续扩容和升级,除扩大覆盖范围外,还在“一店一方案”自主勾选节目的基础上,对项目增强本土特色,导入新人新作,并增加场次覆盖率。

演艺新业态现状扫描:北大文化产业评论

近年来,演艺产业出现了很多新业态,较好地发挥了演艺的溢出和黏合效应。

第一,剧场叠加文化休闲、主题旅游、商业零售等功能,向复合式文化空间转型。例如,装修后重新开放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除了设有三个剧场外,还设有衍生产品销售区、咖啡厅、团史陈列区、艺术展览空间等;苏州昆剧院下属剧场推出了游学体验活动,参加者可参观昆曲传习所、欣赏折子戏、学昆曲妆容和身段动作等,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

第二,很多城市都在商业综合体内开设了剧场。例如,位于上海徐家汇商圈美罗城五楼的剧场,是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专属剧场——该剧场除了上演赖声川编导的作品外,也引进剧目演出、艺术教育等,把戏剧演出和文化活动融入繁华的商业中心;舞台剧票房神话“开心麻花”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开设了“开心麻花”剧场院线,打造了剧场、文创、酒吧、咖啡厅、餐饮的前店后(剧)场模式。文商融合的剧场满足了商圈消费群的文化需求,使商圈因增大客流量而充满活力,实现了商业客群与文化消费客群的深度交互与共享。

第三,表演艺术的发生地不断向剧场以外的非标准空间延伸,这其中既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也有商业空间的常态演出。前者如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以及在著名的民国花园洋房群上海思南公馆举办的“思南城市空间艺术StArt Festival—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等;后者是在商业空间内的常态演出,已经成为政府引导的方向,如上海市、区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主题酒店饭店等商业场所引入特色演艺资源,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服务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www.xing528.com)

第四,艺术进商圈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例如,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的“上海艺术商圈”,通过政府采购节目、商业楼宇“点单”、艺术团体在楼宇演出等方式,开拓了表演艺术与受众接触的途径。2017年,“上海艺术商圈”首次在全市7个中心城区26家商圈引进了160台节目,举行了536场活动,吸引了近25万人次参与。活动期间,消费者在商场内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周末、节假日及主题策划活动期间,演艺活动更是对客流量、销售额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也使得“上海艺术商圈”成为各大商场争相邀约的文创品牌。2018年,“上海艺术商圈”继续扩容和升级,除扩大覆盖范围外,还在“一店一方案”自主勾选节目的基础上,对项目增强本土特色,导入新人新作,并增加场次覆盖率。在此过程中,“艺术商圈”渐渐发展成为大众的“艺术大课堂”。

第五,旅游演艺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从2013年至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了43%;旅游演艺场次从53 336场增加到85 753场,增长了61%;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 789万人次增加到6 821万人次,增长了145%;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了128%。旅游时看一场演出已经成为很多游客的“标配”,不过旅游演艺相对集中在热门旅游景区,在都市中面向外来旅游和商务客人的演艺节目则较少。例如,北京著名的长城、故宫、颐和园景点都没有演艺节目,只有孔庙每天固定场次上演小型的大成礼乐表演。另外,跨城追戏也成为新景观,如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天津大剧院及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驻场演出等都有很多精彩节目,吸引了很多观众搭飞机、乘高铁前往观赏,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多种消费。

伴随文旅融合的深化,以演艺为主题的文旅小镇成为投资热点,北京市通州区的台湖演艺小镇、浙江省的嵊州越剧小镇和西塘·中国演艺小镇、湖北省的黄梅戏曲文化小镇等,都以巨资投入,目前均属于建设初期,成效尚待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