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丙类集团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

丙类集团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3.1内蒙古自治区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凭借狭长的地形拱卫北疆,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矿产资源。

丙类集团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

丙类集团内9 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升级能力得分均在0.91 以下,与甲、乙集团相比,丙类集团的文化产业升级能力不足,表现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的平均水平不高,且二级评价指标的均衡性较差,但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深入分析后可知,丙类集团内的9 个省市绝大多数位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也缺乏显著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市场、文化资本市场规模不够庞大,活跃度也不高,加上区域文化资源不够丰富,综合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升级能力不强。

6.2.3.1 内蒙古自治区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凭借狭长的地形拱卫北疆,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矿产资源。然而,其文化资源并不丰富,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以及文化消费市场一般,由此导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与升级能力受限。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升级能力一级评价指标中,其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和产业升级环境支撑能力分别排第20 名、第18 名和第17 名,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排第19 名。不难看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整体上属于“低投入—低产出”升级绩效类型,且三项一级指标排名相差不大,均处于靠后位置,有较大提升空间。透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二级评价指标可知,其各分项指标发展水平均衡性差。其中,文化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以及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分别排第26 名、第6 名和第4 名,很明显后两项产出指标要遥遥领先于文化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指标;而文化产业资源投入方面,其产业资金与人员投入、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分别排第24 名、第4 名和第6 名,体现出内蒙古自治区在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机构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较大,但在文化产业资金与专业人才投入方面较为乏力。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二级指标排名不均衡,尤其是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未能发挥出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从更深层次来看,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人口分布稀疏,该地区自古以游牧文化为主,地区饮食粗犷,语言各地不一,这造成了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难以集中发展,且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弱,由此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整体获利能力较低。实际上,以草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卖点的特色文化难以实现本地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产业基地建设与运营能力又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以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组成的“五大奇观”为卖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落后,整体产出能力低。上述原因共同导致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升级能力不足,整体水平处于下游。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内蒙古地区政府应抓住各方面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特色产业文化。同时结合本地区发展战略与产业优势,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与运营能力,由此多措并举,从根本上提升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业升级能力。

6.2.3.2 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具有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截至2018年末,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常住人口4926 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52 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4.8%、39.7%和45.5%。“十二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4.22 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52%。文化建设在推动广西地区经济发展、丰富群众生活、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大幅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以及产业升级环境支撑能力的得分分别为0.774、0.787和0.683,对应的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8名、第17 名和第20 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904,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0 位,属于“中投入—中产出”升级绩效类型,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资金与人员投入、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的指标得分分别为0.447、0.656 和0.460,对应的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9 名、第8 名和第25 名,可见其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在文化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方面却较为靠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不足,且产业成长速度较慢、资源转化低下,由此综合导致了其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得分及排名不高。

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此项工作。同时,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给予更多投入,这为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整体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其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处于丙类集团中比较靠前的位置。未来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充分挖掘其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以及金融等多领域融合发展,从而使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与综合实力取得更大的突破。

6.2.3.3 山西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3718.3 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18 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988 亿元,占比为53.44%。山西省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但由于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且文化产业各类资源要素集聚度不高,导致山西省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

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以及升级环境支撑能力的得分分别为0.712、0.795 和0.734,对应的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3 名、第15 名和第15 名。山西省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99,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1 名,在丙类集团9 个省市中排名第3 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向乙类集团不断跃迁。山西省的产业升级二级评价指标得分均衡性较差,其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以及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三项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24 名、第21 名和24 名,整体上处于下游位置,表明山西省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较低。相比之下,山西省的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两项二级指标分别排名第9 名和第7 名,双双进入前十,表明山西省在文化产业升级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投入和机构建设投入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为其后续创新发展与升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产业取得的发展与其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山西省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0.53%,足见政府部门对山西省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之大。然而,文化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就山西省而言,需要不断培育壮大山西省的龙头文化企业,加大对于小微文化企业的孵化和支持力度,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式发展。同时,牢牢把握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扩大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市场的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文化产业升级的软环境

6.2.3.4 云南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云南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富有璀璨的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云南省文化旅游业凭借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美景迅速发展壮大,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省文化旅游业虽然取得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云南省文化旅游业过度密集分布、乡镇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意识低、品牌概念模糊、缺乏高素质劳动人才等。

从产业升级定量评价结果来看,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和产业升级环境支撑能力三项一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0.763、0.777 和0.650,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9 名、第19 名和第24 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97,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22 名,处于下游位置,缺乏显著的竞争优势,但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文化产业投入与产出二级评价指标来看,云南省的各项指标得分与排名整体的处于落后状态。由此可见,云南省要想改变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需要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制定科学的产业战略规划,并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引入和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深度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产业资金与人员、政府资金与基建、机构建设与设施等方面进行着重投入,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吸附能力、产业基地建设与运营能力,从而有效改善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云南省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

6.2.3.5 吉林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截至2018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04.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5074.6 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49.77%。近年来,吉林省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有1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1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 个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并且还建设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这些园区、街区在推动本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文化企业集中度不够高,规模较小;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粗放,有效需求不足;三是未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机制,文化资本市场活力不足。(www.xing528.com)

吉林省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和升级环境支撑能力三项一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0.706、0.709 和0.695,对应的排名分别为第24 名、第25 名和第19 名。吉林省的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82,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23 名,在整个丙类集团中居于中间位置,在东北三省中排第2 名,具有一定升级能力,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就三级评价指标来看,吉林省的总产值增加额指标得分为0.004,专利授权增加数指标得分仅为0.001,但其余各项的数值都处于中等甚至偏上。另外,吉林省的R&D 经费内部支出额和R&D 人员全时当量两项指标的得分均为0,处于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最后1 名,表明吉林省在研发经费资金和人员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这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降低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制约本地区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综合来说,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挑战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与资源投入瓶颈,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6.2.3.6 贵州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被称为“文化千岛”。贵州省绚丽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加快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贵州省在GDP 总量、人均GDP以及服务业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贵州省处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丙类集团,且面临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从文化产业升级一级评价指标来看,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以及产业升级环境支撑能力分别排第22 名、第26 名和第27 名,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排第24 名,位置相对靠后,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贵州省的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产业成长程度两项三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2.341 和1.791,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贵州省的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以及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排名分别为第18 名、第17 名和第25 名。由此可见,从整个丙类集团来看,贵州省在文化产业总产值和和产业成长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在产业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

未来贵州省应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为内涵,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充分发挥贵州文化与生态优势,培养市场打造各类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和培养创新高素质人才,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工作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行业的引领作用,从而大幅增强本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

6.2.3.7 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得黄河之水哺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是历史上的丝绸要道,并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大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促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各文化产业大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个别地方对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文化产业规模相对弱小;另一方面,仅把文化产品看成精神产品,从而忽略其商品属性以及服务功能,使得本地区文化产业缺少创新与活力。

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一级评价指标而言,其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和产业升级环境支撑能力三项一级指标得分分别为0.657、0.760 和0.607,对应的指标排名依次为第26 名、第22 名和第25 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68,在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25 名,较为靠后,缺乏竞争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三项一级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后,而且差别不大,整体上属于“低投入—低产出”升级绩效类型。透过文化产业发展二级评价指标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文化产业二级产出与投入指标的得分与排名处于落后状态,而其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吸附能力和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三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为0.656、0.650、0.607,对应的指标排名分别为第7 名、第11 名和第13 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资金与设施投入相对充足,有一定的区域吸附能力,但后续发展需要增加产业资金与人员的投入,提高产业基地建设与运营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大力贯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宁夏的悠久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探索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经济发展道路,提高宁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能力。

6.2.3.8 甘肃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2018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46.1 亿元,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33.9∶54.9,常住人口达到2637.3 万人,城镇化率为47.69%,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 亿元增长到578.45 亿元。与此同时,甘肃省文化产业还存在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配套程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文化大省相比较为落后。

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和升级环境支撑能力三项一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0.663、0.763 和0.593,对应的排名分别为第25 名、第21 名和第26 名。甘肃省的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68,在全国27个省市中排第26 名,处于落后位置,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低,产业升级绩效和升级环境也较差,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就甘肃省文化产业升级二级评价指标而言,其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和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的指标得分分别为0.522、0.154 和0.285,对应的排名分别为第21 名、第27 名和第26 名,均比较靠后;甘肃省的产业资金与人员投入、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的指标得分分别为0.372、0.497 和0.615,对应的排名分别为第22 名、第20 名和第12 名,可见甘肃省除了在文化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方面处于居中位置外,其余产业资金、政府资金以及人才投入均存在不足,制约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长远来看,甘肃省应深入贯彻实施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和“文化+”战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本省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切实打造甘肃省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独特之路。

6.2.3.9 黑龙江省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毗邻俄罗斯,工业历史悠久,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各类资源条件适宜工业发展,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这直接导致了黑龙江省长久以来以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文化产业的规模不大、产值比重不高。目前全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得分为0.867,归属于丙类集团,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最后1 名。从文化产业发展一级评价指标来看,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产业资源投入能力以及升级环境支撑能力指标得分分别为0.113、0.683 和0.784,对应的排名分别为第27 名、第27 名和第11 名。由此可见,其文化产业产出与产业资源投入水平均处于末位,而文化产业升级环境也相对一般,属于“低投入—低产出”升级绩效类型,不具备竞争优势。就文化产业升级二级评价指标而言,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与经营能力排第8位,相对靠前;但其产业资源转化与获利能力、机构建设与设施投入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吸附能力分别排第11 名、第16 名和第16 名。此外,其他如产业成长与集聚能力、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产业资金与人员投入以及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后,反映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不足。

进一步分析可知,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长久以来的固化发展模式,造成了黑龙江地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慢,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本地区工业发展与农业集约化生产,而对文化产业投入资金较少,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不同地市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就文化产业发展对策而言,一是黑龙江省可以当地独特的“冰雪文化”与风土人情作为卖点,加快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三是结合当地便捷的交通条件,带动当地文化产业输入,加大政府资金与基建投入。由此多措并举提升文化产业升级产出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