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构建:内容与评价制度

新课程构建:内容与评价制度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阐述的内容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主要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因此,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指导的”是指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评价功能等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大问题上,要求与中央保持一致,并在尊重学生、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新课程构建:内容与评价制度

课程涉及的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阐述的内容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主要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

(一)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据此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及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新一轮课程结构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个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第二个方面是改变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的开设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在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三)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联系的纽带。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的形式。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的表述方式比较笼统和单一,往往限于“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描述,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却十分清楚、具体,占的比例也较大。因此,教师更关注知识点、学习的效果,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变成课程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四)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想象,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五)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www.xing528.com)

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的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六)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尽管许多人都会说“评价”两字,但是,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背后所支撑的理念还是“考试”,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目的是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1条,即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继续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有“指导的”是指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评价功能等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大问题上,要求与中央保持一致,并在尊重学生、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逐步的”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程,要面对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庞大的教师队伍和地区间巨大差异,以及课程研究开发人员的缺乏和经验积累的不足。因此,放权过程的“渐进性”作为重要策略,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职责。

(八)重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课程改革史告诉我们,任何排斥教师参与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要重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参与等新概念的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这次课程改革,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国家和省(区、市)都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应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完善现行教学大纲,积极推进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试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指导作用。建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体系,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研究,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教育部在部分师范大学建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发挥大学理论研究力量的作用。同时,30个省级教研室要分别与9个“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科所挂钩,反映推广与实施的状况。同时,组织一线教师与校长参与,形成一种学习型的课程改革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