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懂中国:解读《乡土中国》

读懂中国:解读《乡土中国》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归总来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其核心是研究“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对于《乡土中国》,如果大家细细品读,就能读出它背后真正的意义或目的,也就是要对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来一次根本性的总结。

读懂中国:解读《乡土中国》

赵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乡土中国》这本书距离最初出版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费孝通先生离开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但在我们的汉语世界,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渴求不仅不减,反而变得愈来愈强烈,人们试图从这份阅读之中认识自己土生土长的国度,也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对新环境、新处境以及新选择的启示。

这也许是当下中国人最为正常不过的一种思想应对,我们有太多人在面对城市化生活的转型,面对离开家乡迁移进入城市的生活选择,面对远离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空间后孤岛般的心灵生活。很多人都有种突然被抛掷进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的孤独与惶恐。也许,在街头,我们可以高度礼貌和互敬,但曾经的传统熟人社会的那份相互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情感,却鲜少存在。

在此意义上,每个人都在追问:这一切何以会发生?又何以会在中国发生?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

对于全部这些追问,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重新启动一次对于费孝通先生所写下的《乡土中国》一书的新阅读、新思考以及新理解。

1948年前后,中国的家国命运即将面临新转折,许多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这场决定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大抉择之中。

当年三十多岁的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英国人类学训练背景的社会学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讨论中去。他在云南呈贡的魁阁,作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教授,领导了一个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那里真实存在的人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并结集出版,成书《乡土中国》。

组成《乡土中国》的14篇文字,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每篇都清楚地回答了一个学术以及思考上的问题。这些文字首先为发表在一家报纸上而作,因此写得也很轻松,但也恰是这种无意之中的自由书写,成就了一部汉语名著的诞生。

《乡土中国》一书,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一种新视角的形成,即一种来自基层乡土社会的观察视角,而非庙堂之上居高临下的那种俯瞰视角。一个中国学人,开始了一种理解中国之路的探寻,并尝试着从文化本位的视角,去做一种有关中国的多元与一体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归总来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其核心是研究“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

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强调从土地里去谋求生活的种种来源。粮食的种植、家庭的组成、代际的传承、家族的延续等都与人和土地的紧密联系有一种逻辑关联,被称为“天然的依附和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的共同体。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正是建立在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人不可能随时随地离开土地,于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与人之间就变得非常熟悉,这种乡土的熟悉性被称为“结构性熟悉”,由此带来了一些文化上的特点,比如,在这样一种熟悉的社会里,有语言,但是不一定有文字,因为事情都可以面对面地说清楚。

最后,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关于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最终是没什么关系的陌生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性的依赖,许多事情都是在这种差距格局的网络里慢慢去展开的。

《乡土中国》一书是关于传统中国乡土生活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实际上极为宏大,可谓上下数千年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都全包性地隐含在了故事的叙事之中。这个故事叙述的核心就是费孝通先生所一再强调的乡土中国可能存在的真实图景,也就是一个人群如何能够长时期地、牢固地被一片土地所束缚,如何积淀起深厚的农业文明,如何被这种文明影响、塑造,又如何演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对于《乡土中国》,如果大家细细品读,就能读出它背后真正的意义或目的,也就是要对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来一次根本性的总结。当然,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令一般社会科学中的很多学科,包括政治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甚至社会心理学等都从中受益,开始从一种差序关系的意义去理解中国的政治、法律、经济与个人心理。(www.xing528.com)

总体来说,《乡土中国》从一种看似模糊实则精确,看似随意实则微言大义,看似简略实则充满着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的空间张力之中凸显了独特的中国意识,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在我心中,一直将老师费孝通先生首先视作一位中国文化传统中能书写的文人,其次才是一位做研究的学者,再次则是一位真正关注基层社会的社会活动家。可以说,他一生的书写,真正完整地体现了中国文人传统中所独有的文以载道的“公器”观念。

费孝通的文字魅力在于最为真切、直接地关注现实中国本身的实际样貌。他从来没有以所谓深奥的学问将自己隔离于大众群体的现实生活之外,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一种平民路线,强调基层精英与大众生活之间的无距离沟通。

他在文字书写上的率性以及对文字表达本身的朴素追求,无形之中也成就了《乡土中国》一书的不朽,即便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这本书的文字以及内容的韵味依旧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书一版又一版地重印,一次又一次地吸引到新一代人的阅读目光就是一个证明。在这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本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近乎不朽的生命力的存在。

除此之外,《乡土中国》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一个人可以随时去读,书里没有那么多看似高深抽象的前设,也没有掉书袋般绕着弯子的繁琐文献考订,而是以文字的书写直接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本身,即乡土中国的存在及其变迁和转型,由此启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启发学者们问题意识的不断涌现。

对费孝通先生而言,他基于文字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带有一种观念上思考的柔性而非刚性,因此便为后人多重性意义的解读留有了可滑移的空间。其落笔写下的那些文字,凭借内在的柔性和滑移空间,自身便带有着使人易于去接近的亲切感,并且在这亲切中又隐含着敏锐的社会与文化的批判。

很显然,他并没有把自己所写下来的文字以及可以对此去作进一步意义阐发的任何一扇门关死,而是任由它们随意地打开着,使后来的人们基于他富有启示性运笔的文字,涌现了极为丰富乃至无穷的想象力。换言之,费孝通先生的文字是可以用来读,可以用来想,甚至是可以用来启迪人心的。

当然,还应该关注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乡土中国之变”这一纬度,即现代世界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当下发生的现实存在。甚至可以说,在费孝通先生写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种“乡土中国之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如果说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的基础,那么各种形式的新的契约性关系正在构建一种无情的替代,而更多的那些原本依赖于乡土生活的关系类型,也在无可阻挡地日益受着这种新的契约关系的影响。乡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不可避免在发生。

而且,伴随着中国四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这种转型以加速度在发生。许多曾经有赖于本乡本土的乡镇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最终走向了世界市场。而一种“本地的全球化”,在中国的一些富裕乡村也成为最为平常的现实。此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使得乡土中国之变具有了一种实时虚拟在场的全球意味,遍布于城乡的短视频直播带货、触达乡村各家各户的电商平台、发达的全球物流体系,都使得偏远的乡村生活可以瞬间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相互联系。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直接跟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而因为乡村农民更频繁地往来于城乡之间,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变得日益加快。在此意义上,城乡之间不再是各自相互分离的存在,而是有着更多互补性的相互联系和依赖。

对于许多人而言,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关于中国的乡村未来究竟要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它关乎数以亿计的人口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中国整体在未来的努力方向。相比于费孝通先生撰写《乡土中国》的那个时代里乡村凋敝和秩序瓦解的力量,今天的乡村显然面对着一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美好召唤和期盼。人们更为渴望的是中国乡村振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整体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在转型世界中的重生,以及乡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复兴。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或许恰是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之人还需要去重读《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驱力以及魅力所在,它不仅会引导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存在的那个基线的原始点究竟是在哪里,同时也可以带动我们去展望未来的中国其道路的朝向。

费孝通先生出生于1910年,逝世于2005年,他生活的近一百年,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巨变的百年,也是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百年。该如何理解中国,如何对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建立一种清晰自觉的意识,并从中了解它的未来与发展,这从来都是那些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学人毕生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们内心有着对于自己文化极大的认同感。而在这一点上,费孝通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典范。

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入手,通过了解和认识中国,达成了一种理解中国的途径,最终在晚年形成了一种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自觉,并尽其所能地将这种文化自觉带入到了他对于未来全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能够相互间交流融合的愿景期许之中,他由此期待着一种“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智慧对于国际关系的新贡献。他在晚年所提出文化之间要保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关系这“四美句”,堪称是他一生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认识逐渐升华的最为凝练的一种思想概括。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在不断地得到书写,但超越性的认识却越来越难有所得。我们或许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们缺乏哪怕是一丁点的洞见。一个人又一个人所写的书在一本本地积累起来,厚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和超越,但是可以去仔细比较一下,对于中国的理解,在我们华丽的书桌上最后能够铺展开来的,除了《乡土中国》这本书,似乎还不太容易去找到另外的一本。可读的书虽然有很多,但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乡土中国》毋庸置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本,只要你谈论中国,这本书总是无法真正绕过去。在社会转型的新时代里,我们或许还需要从《乡土中国》的文化逻辑来一次真正的再出发,来一次社会科学的心灵朝圣之旅。由此而去全方位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周遭的语境,理解变化中的全世界。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