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训诂研究成果上

《经解入门》训诂研究成果上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训诂之源,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本通作“故”,毛公传《诗》则曰《故训传》。“故训”即“诂训”,亦即“古训”。据《尔雅》分篇之义,诂通古今异言,训则皆言形貌,而说经之道也,不外此二字:通古言,通古音,而古义无不通矣;知形训,知声训,而古训无不明矣。依声立训,于古书十居其九,如旬之为均也,音之为荫也,妃之为配也,平之为便也,皆以声为训也。

《经解入门》训诂研究成果上

训诂之源,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邢氏疏云:“训,道也。”引《周礼·地官》有“土训”[一]、“诵训”[二];郑司农说,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以告道王[2]。后郑说,则谓“土训”能训土地善恶之势,“诵训”能训说四方所诵习人所作为及时事。《释训》言形貌也。诂者,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诂”文从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本通作“故”,毛公传《诗》则曰《故训传》。“故训”即“诂训”,亦即“古训”。《烝民》诗云:“古训是式。”是也。

【笺注】

[一]土训:古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周礼·地官·土训》:“土训掌地道图,以诏地事,地道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郑玄笺:“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训,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孙诒让《周礼正义》:“土训者,此官与诵训并掌训说土地图志之事,故亦属司徒。”

[二]诵训:周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谏。”韦昭注:“诵训,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也。”

据《尔雅》分篇之义,诂通古今异言,训则皆言形貌,而说经之道也,不外此二字:通古言,通古音,而古义无不通矣;知形训,知声训,而古训无不明矣。如《明堂位》[3]云:“夏曰[一],殷曰斝[二],周曰爵[三]。”此古言之异也。《方言》:“楚谓聿,燕谓弗,秦谓笔。”此古音之异也。《说文》:“石,山石也。”“厓,山边也。”此依形立训也。“日,实也。”“月,阙也。”此依声立训也。依声立训,于古书十居其九,如旬之为均也,音之为荫也,妃之为配也,平之为便也,皆以声为训也。他如:资读为齐,而义即通为齐,《巽卦》“丧其资斧”是也。鲜读为献,而义即通献,“天子乃献羔开冰”[4]是也。辨读为贬,而义即通贬,《玉藻》[5]“立容辨卑毋[6]谄”是也。美读为仪,而义即通仪,《少仪》[7]“鸾[8]和之美”是也。又如“桓”字有三音,《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又“和夷厎[9]绩”,《水经注》云:“和即桓。”《汉书注》:“桓楹”即“和表”,“和表”又转为“华表”,桓谭《新论》,《隋志》又作华谭,皆随训而转者也。率字有五音,“将[10]率”音“帅”,“彀[11]率”、“藻率”音“(立)[侓]”,量名音“刷”,“督率”音“朔”,算法约数之“率”音类[12],亦随训而转者也。至若“繇”有六义,“离”有十六义[四],“辟”有三十七义,[13]“衰”有四音,“贲”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九音,“苴”有十四音,音同训异,义随训移,惟在明于训诂者之变而通焉。

【笺注】

据《尔雅》分篇之义,诂通古今异言,训则皆言形貌,而说经之道也,不外此二字:通古言,通古音,而古义无不通矣;知形训,知声训,而古训无不明矣。如《明堂位》[3]云:“夏曰[一],殷曰斝[二],周曰爵[三]。”此古言之异也。《方言》:“楚谓聿,燕谓弗,秦谓笔。”此古音之异也。《说文》:“石,山石也。”“厓,山边也。”此依形立训也。“日,实也。”“月,阙也。”此依声立训也。依声立训,于古书十居其九,如旬之为均也,音之为荫也,妃之为配也,平之为便也,皆以声为训也。他如:资读为齐,而义即通为齐,《巽卦》“丧其资斧”是也。鲜读为献,而义即通献,“天子乃献羔开冰”[4]是也。辨读为贬,而义即通贬,《玉藻》[5]“立容辨卑毋[6]谄”是也。美读为仪,而义即通仪,《少仪》[7]“鸾[8]和之美”是也。又如“桓”字有三音,《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又“和夷厎[9]绩”,《水经注》云:“和即桓。”《汉书注》:“桓楹”即“和表”,“和表”又转为“华表”,桓谭《新论》,《隋志》又作华谭,皆随训而转者也。率字有五音,“将[10]率”音“帅”,“彀[11]率”、“藻率”音“(立)[侓]”,量名音“刷”,“督率”音“朔”,算法约数之“率”音类[12],亦随训而转者也。至若“繇”有六义,“离”有十六义[四],“辟”有三十七义,[13]“衰”有四音,“贲”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九音,“苴”有十四音,音同训异,义随训移,惟在明于训诂者之变而通焉。

【笺注】

据《尔雅》分篇之义,诂通古今异言,训则皆言形貌,而说经之道也,不外此二字:通古言,通古音,而古义无不通矣;知形训,知声训,而古训无不明矣。如《明堂位》[3]云:“夏曰[一],殷曰斝[二],周曰爵[三]。”此古言之异也。《方言》:“楚谓聿,燕谓弗,秦谓笔。”此古音之异也。《说文》:“石,山石也。”“厓,山边也。”此依形立训也。“日,实也。”“月,阙也。”此依声立训也。依声立训,于古书十居其九,如旬之为均也,音之为荫也,妃之为配也,平之为便也,皆以声为训也。他如:资读为齐,而义即通为齐,《巽卦》“丧其资斧”是也。鲜读为献,而义即通献,“天子乃献羔开冰”[4]是也。辨读为贬,而义即通贬,《玉藻》[5]“立容辨卑毋[6]谄”是也。美读为仪,而义即通仪,《少仪》[7]“鸾[8]和之美”是也。又如“桓”字有三音,《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又“和夷厎[9]绩”,《水经注》云:“和即桓。”《汉书注》:“桓楹”即“和表”,“和表”又转为“华表”,桓谭《新论》,《隋志》又作华谭,皆随训而转者也。率字有五音,“将[10]率”音“帅”,“彀[11]率”、“藻率”音“(立)[侓]”,量名音“刷”,“督率”音“朔”,算法约数之“率”音类[12],亦随训而转者也。至若“繇”有六义,“离”有十六义[四],“辟”有三十七义,[13]“衰”有四音,“贲”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九音,“苴”有十四音,音同训异,义随训移,惟在明于训诂者之变而通焉。

【笺注】

[一]:用同“盏”。酒杯。《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毛传:“夏曰,殷曰斝,周曰爵。”

[二]斝:古代青铜制贮酒器,有鋬(把手)、两柱、三足、圆口,上有纹饰,供盛酒与温酒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后借指酒杯、茶杯。

[三]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亦用为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器,贵者献以爵。”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

[四]“离有十五义”:字义之多,莫如离。离别,通训也。卦名见《易》。黄离、仓庚见《说文》。大琴曰离,见《尔雅》。流离,鸟名,见《毛诗》。长离,凤名,见相如赋。纤离,马名,见李斯书。又陆离,参差也,见《文选》。木名,见《孔子世家》。水名,见《地理志》。人姓,见《氏族志》。江离,草名,接离,冠名,见字书。《公羊传》二人会曰离会,谓各是所是,各非所非,不能定也。

【今按】近儒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三十一册第119页)按:此段显然袭自《经解入门》。(www.xing528.com)

【又按】徐敬修《经学常识》第四章《治经之方法》第二节《今后吾人治经之方法》之第四条:“研究小学。治经学者,当参考古训,诚以古经非古训不明也;故研究经学,非兼研究小学不可。研究小学时所当注意者盖有三端:一为当通音韵,二为当明训诂,三为辨别形体;学者苟能于此三者加以工夫,则治经时之困难,可以减少许多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四册第164页)

[一]:用同“盏”。酒杯。《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毛传:“夏曰,殷曰斝,周曰爵。”

[二]斝:古代青铜制贮酒器,有鋬(把手)、两柱、三足、圆口,上有纹饰,供盛酒与温酒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后借指酒杯、茶杯。

[三]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亦用为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器,贵者献以爵。”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

[四]“离有十五义”:字义之多,莫如离。离别,通训也。卦名见《易》。黄离、仓庚见《说文》。大琴曰离,见《尔雅》。流离,鸟名,见《毛诗》。长离,凤名,见相如赋。纤离,马名,见李斯书。又陆离,参差也,见《文选》。木名,见《孔子世家》。水名,见《地理志》。人姓,见《氏族志》。江离,草名,接离,冠名,见字书。《公羊传》二人会曰离会,谓各是所是,各非所非,不能定也。

【今按】近儒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三十一册第119页)按:此段显然袭自《经解入门》。

【又按】徐敬修《经学常识》第四章《治经之方法》第二节《今后吾人治经之方法》之第四条:“研究小学。治经学者,当参考古训,诚以古经非古训不明也;故研究经学,非兼研究小学不可。研究小学时所当注意者盖有三端:一为当通音韵,二为当明训诂,三为辨别形体;学者苟能于此三者加以工夫,则治经时之困难,可以减少许多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四册第164页)

[一]:用同“盏”。酒杯。《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毛传:“夏曰,殷曰斝,周曰爵。”

[二]斝:古代青铜制贮酒器,有鋬(把手)、两柱、三足、圆口,上有纹饰,供盛酒与温酒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后借指酒杯、茶杯。

[三]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亦用为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器,贵者献以爵。”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

[四]“离有十五义”:字义之多,莫如离。离别,通训也。卦名见《易》。黄离、仓庚见《说文》。大琴曰离,见《尔雅》。流离,鸟名,见《毛诗》。长离,凤名,见相如赋。纤离,马名,见李斯书。又陆离,参差也,见《文选》。木名,见《孔子世家》。水名,见《地理志》。人姓,见《氏族志》。江离,草名,接离,冠名,见字书。《公羊传》二人会曰离会,谓各是所是,各非所非,不能定也。

【今按】近儒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三十一册第119页)按:此段显然袭自《经解入门》。

【又按】徐敬修《经学常识》第四章《治经之方法》第二节《今后吾人治经之方法》之第四条:“研究小学。治经学者,当参考古训,诚以古经非古训不明也;故研究经学,非兼研究小学不可。研究小学时所当注意者盖有三端:一为当通音韵,二为当明训诂,三为辨别形体;学者苟能于此三者加以工夫,则治经时之困难,可以减少许多也。”(《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四册第1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