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经学兴废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上

历代经学兴废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上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王经国之制,井田与学校相维。此三代学术之隆也。秦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一],经学废矣。然士隐山泽岩壁之间者,抱遗经,传口说,不绝于世,汉兴乃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后因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之干预,王臧、赵绾下狱死,申培公病免归,数年后卒。元代诸路散府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历代经学兴废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上

先王经国之制,井田与学校相维。里有序,乡有庠[一]。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二]、五方、书计[三]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四],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此三代学术之隆也。

【笺注】

[一]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汉书》卷二四上)

[二]六甲: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顾炎武曰:“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又引周寿昌曰:“犹言学数干支也。”

[三]书计:文字与筹算。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

[四]大学: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秦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一]经学废矣。然士隐山泽岩壁之间者,抱遗经,传口说,不绝于世,汉兴乃出。言《易》,淄川田生;言《书》,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二],于齐则辕固生[三],于燕则韩太傅[四];言《礼》,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五]自兹以后,专门之学兴,教授[六]之儒起。六经五典[七],各信师承,嗣守[八]章句,期乎勿失。西都儒士[九],开横舍[十],延学徒,诵先王之书,被儒者之服,彬彬然有洙泗[十一]之风,斯经学之隆也。[十二]

【笺注】

[一]术士:《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故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三“秦不绝儒学”条引郑樵曰:“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7页)黄焯先生也认为术士并非儒生。

[二]申培公:姓申名培,亦称申公,“公”乃尊称,西汉时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当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之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武帝封为太中大夫。后因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之干预,王臧、赵绾下狱死,申培公病免归,数年后卒。事迹见《汉书·楚元传》及《汉书·儒林传》。

[三]辕固生:西汉齐(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早年是清河王刘乘的太傅,景帝时为《诗经博士。辕固是西汉《诗经》的《齐诗》诗派。史料记载辕固生曾与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非受命”的问题,最后被汉景帝制止。窦太后好《老子》,辕固生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听后大怒,将辕固生投入猪圈里去与猪搏斗。景帝暗中给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才把猪刺死。事迹见《汉书·儒林传》。

[四]韩太傅:即韩婴。颜师古曰:“名婴也。”

[五]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汉书》卷八八)

[六]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元代诸路散府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七]五典: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泛指古代典籍。

[八]嗣守:继承遵守。

[九]儒士:崇奉孔子学说的人。汉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

[十]横舍:学舍。横,通“黉”。《后汉书·朱浮传》:“宫室未饰,干戈未休,而先建太学,进立横舍。”李贤注:“横,学也。或作‘黉’。义亦同。”

[十一]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礼记·檀弓上》:“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十二]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儒风在世,立人之正道;圣哲微言,百代之通训。洙泗既往,义乖七十;稷下横论,屈服千人。自后专门之学兴,命氏之儒起,石渠朋党之事,白虎同异之说,六经五典,各信师言,嗣守章句,期乎勿失。西京儒士,莫有独擅。”

爰及东京[一],硕学大儒,贾逵、服虔外,咸推高密[二]。郑君生炎汉[三]之季,守孔子之学,训义优洽,博综[四]群经,故老[五]以为前修[六],后生未之敢异。王肃自谓辨理依经,逞其私说,伪作《家语》,妄造《圣证》,以外戚之专,盛行晋代。王弼[七]宗老、庄而注《周易》,杜预废贾、服而释《春秋》,梅氏上伪《书》,费氏为义疏。于是,宋齐以降,师承陵替[八],江左[九]儒门,参差互出矣。[十]

【笺注】

[一]东京:即洛阳,代指东汉。《后汉书·皇后纪序》:“汉仍其谬,知患莫改,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于孝武,崇尚文儒,爰及东京,斯风不坠。”

[二]高密指郑玄。

[三]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

[四]博综:犹博通

[五]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六]前修:犹前贤。

[七]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三国志》卷二八有传。

[八]陵替:衰落;衰败。

[九]江左: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基业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

[十二]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儒风在世,立人之正道;圣哲微言,百代之通训。洙泗既往,义乖七十;稷下横论,屈服千人。自后专门之学兴,命氏之儒起,石渠朋党之事,白虎同异之说,六经五典,各信师言,嗣守章句,期乎勿失。西京儒士,莫有独擅。”

爰及东京[一],硕学大儒,贾逵、服虔外,咸推高密[二]。郑君生炎汉[三]之季,守孔子之学,训义优洽,博综[四]群经,故老[五]以为前修[六],后生未之敢异。王肃自谓辨理依经,逞其私说,伪作《家语》,妄造《圣证》,以外戚之专,盛行晋代。王弼[七]宗老、庄而注《周易》,杜预废贾、服而释《春秋》,梅氏上伪《书》,费氏为义疏。于是,宋齐以降,师承陵替[八],江左[九]儒门,参差互出矣。[十]

【笺注】

[一]东京:即洛阳,代指东汉。《后汉书·皇后纪序》:“汉仍其谬,知患莫改,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于孝武,崇尚文儒,爰及东京,斯风不坠。”

[二]高密指郑玄。

[三]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

[四]博综:犹博通。

[五]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六]前修:犹前贤。

[七]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三国志》卷二八有传。

[八]陵替:衰落;衰败。

[九]江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基业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

[十二]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儒风在世,立人之正道;圣哲微言,百代之通训。洙泗既往,义乖七十;稷下横论,屈服千人。自后专门之学兴,命氏之儒起,石渠朋党之事,白虎同异之说,六经五典,各信师言,嗣守章句,期乎勿失。西京儒士,莫有独擅。”

爰及东京[一],硕学大儒,贾逵、服虔外,咸推高密[二]。郑君生炎汉[三]之季,守孔子之学,训义优洽,博综[四]群经,故老[五]以为前修[六],后生未之敢异。王肃自谓辨理依经,逞其私说,伪作《家语》,妄造《圣证》,以外戚之专,盛行晋代。王弼[七]宗老、庄而注《周易》,杜预废贾、服而释《春秋》,梅氏上伪《书》,费氏为义疏。于是,宋齐以降,师承陵替[八],江左[九]儒门,参差互出矣。[十]

【笺注】

[一]东京:即洛阳,代指东汉。《后汉书·皇后纪序》:“汉仍其谬,知患莫改,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于孝武,崇尚文儒,爰及东京,斯风不坠。”

[二]高密指郑玄。

[三]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

[四]博综:犹博通。

[五]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六]前修:犹前贤。

[七]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三国志》卷二八有传。

[八]陵替:衰落;衰败。

[九]江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基业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

[十]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东都学术,郑、贾先行。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孔门,褒成并轨,故老以为前修,后生未之敢异。而王肃依经辩理,与硕相非,爰兴《圣证》,据用《家语》,外戚之尊,多行晋代。江左儒门,参差互出,虽于时不绝,而罕复专家。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闲业,服膺典艺,斯风不纯,二代以来,为教衰矣。建元肇运,戎警未夷,天子少为诸生,端拱以思儒业,载戢干戈,遽诏庠序。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胄子观其则,由是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建武继立,因循旧绪,时不好文,辅相无术,学校虽设,前轨难追。”

然河洛[一]尚知服古,不改旧章[二]。《左传》则服子慎[三],《尚书》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礼》则同遵于郑。若辅嗣之《易》,惟河南、青、齐间有讲习之者,而王肃《易》亦间行焉。元凯之《左氏》但行齐地。《伪孔传》惟刘光伯[四]、刘士元[五]信为古文,皆不为当世所尚。《隋书》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六]岂知言者哉!

【笺注】

[一]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二]旧章:昔日的典章。《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孔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三]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又以《左传》驳河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后汉书》卷七九下)

[四]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隋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事迹见《北史·儒林传》。

[五]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隋代天文学家。著有《稽极》、《历书》。事迹见《北史·儒林传》。

[六]《隋书·儒林传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约简:俭约简易。深芜:芜杂。《世说新语·文学》云:“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针对这段对话,唐长孺先生解释说:“从来引这一段来说明南北学风的都以为褚裒、孙盛和支道林所说的南北就相当于以后南北朝的界限。我觉得在东晋时可能范围有些出入。褚裒(季野)为阳翟人,孙盛(安国)是太原人,所谓南北应指河南北。东迁侨人并不放弃原来籍贯,孙、褚二人的对话只是河南北侨人彼此推重,与《隋书·儒林传序》所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虽同是南北,而界限是不一致的。”(《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361页)

唐太宗创业干戈[一]之中,不废《诗》、《书》之业。即位后,雠校[二]“五经”,颁行天下,命儒臣为义疏[三]。惜乎孔冲远[四]、朱子奢[五]之徒,妄出己意,去取失当:《易》用辅嗣而废康成,《书》去马、郑而信伪孔,《穀梁》退糜氏而进范宁,《论语》则专主平叔(何晏字),弃尊彝[六]而宝康瓠[七],舍珠玉而收瓦砾,不亦傎[八]乎!

【笺注】

[一]干戈:干和戈是兵器时代的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此处指战争

[二]雠校:校勘。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三]义疏:疏解经义的书。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释佛典。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清孙诒让《刘恭甫墓表》:“群经义疏之学,莫盛于六朝,皇、熊、沈、刘之伦,著录繁夥。”

[四]孔颖达(574—648),字冲远。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五]朱子奢(?—641),隋唐苏州人。善言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六]尊彝:尊、彝均为古代酒器,金文中每连用为各类酒器的统称。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礼多用之,亦以泛指礼器。

[七]康瓠:空壶,破瓦壶。多用以喻庸才。《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康瓠,破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

[八]傎:颠倒;错乱。

宋初承唐之弊,而邪说诡言[一],乱经非圣,殆有甚焉。如欧阳修之《诗》[二]、孙明复之《春秋》[三]王安石之《新义》[四]是已。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五]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而经学一废。

【笺注】

[一]诡言:诡诈不正之言;诈骗不实之言。

[二]欧阳修之《诗》:《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是书凡为说一百十有四篇。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

[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复字明复,平阳人。事迹详《宋史·儒林传》。孙复之论,上祖陆淳,而下开胡安国,谓《春秋》有贬无褒,大抵以深刻为主。晁公武《读书志》载常秩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盖笃论也。而宋代诸儒,喜为苛议。顾相与推之,沿波不返,遂使孔庭笔削变为罗织之经。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虽其间辨名分,别嫌疑,于兴亡治乱之机亦时有所发明。统而核之,究所谓功不补患者也。以后来说《春秋》者,深文锻炼之学大抵用此书为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四]《周官新义》提要: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三经义》中惟《周礼》为安石手著。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可行于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五]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元、明之际,以制义[一]取士,古学益绝,而有明三百年,四方俊秀,困于帖括[二],以讲章[三]为经学,以类书[四]为博闻,经义之晦,直同长夜。

【笺注】

[一]制义: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二]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三]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四书五经的讲义。

[四]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专科性类书,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

惟我世祖章皇帝,治昭千古,顺治十三年,敕大学士傅以渐撰《易经通注》[一],以《永乐大全》繁冗芜陋,刊其舛讹,补其阙漏,勒为是书,颁之学宫。[二]圣祖仁皇帝,万幾之暇,栖神坟典,阐五音、六律之微,稽八线、九章之术。康熙十九年,敕大学士库勒纳等编《日讲四书解义》[三],二十二年敕编《日讲易经解义》[四],三十八年敕撰《春秋传说汇纂》[五],五十四年敕撰《周易折中》[六],六十年敕撰《书经传说汇纂》[七]、《诗经传说汇纂》[八]。凡御纂群经,皆兼汉、宋之说,参考异同,务求至当,绍千载之薪传,为万(士未)[世]必刊之巨典焉。世宗宪皇帝即位后即刊行圣祖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九]、《书经传说汇纂》[十],皆御制序文,弁于卷首。又编定《圣祖日讲春秋解义》[十一]雍正五年御纂《孝经集注》[十二],折衷群言,勒为大训[十三]。至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诏排纂圣祖《日讲礼记解义》[十四],十三年钦定《周官义疏》[十五]、《仪礼义疏》[十六],二十五年敕撰《周易述义》[十七]、《诗(经)[义]折中》[十八],三十年敕撰《春秋直解》[十九]。于《易》则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观象则取互体[二十]以发明古义,于《诗》则依据毛、郑,于《礼》则以康成为宗,于《春秋》则采“三传”之精华,斥安国[二十一]之迂谬。经学之外,考石鼓[二十二],辨大昌[二十三]、用修[二十四]之非;刊石经[二十五],湔开成[二十六]、广(顺)[政][二十七]之陋。又刻《御制说[1]文》于太学,皆治经之津梁、论古之枢要,所谓悬诸日月,焕若丹青者也。盖惟列圣相承,崇尚实学,故古义聿明,而谈经之儒辈出,凡数千年之沉晦者,至今日而焕然若新,自汉而后,盖于斯为极盛欤!

【笺注】

[一]《易经通注》九卷,清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朕览《易经》一书,义精而用博,范围天地万物之理,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并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尔等殚心研究,融会贯通,析理精深,敷辞显易,务约而能该,详而不复,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朕阐明四圣作述至意。钦哉故敕。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易经通注》卷首)

[三]《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

[四]《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御定。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御制序文所谓“以经学为治法”者,实括是书之枢要。(《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五]《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指授儒臣,详为考证,凡其中有乖经义者,一一驳正,多所刊除。至于先儒旧说,世以不合胡《传》摈弃弗习者,亦一一采录。(《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六]《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惟一切支离幻渺之说,咸斥不录。(《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七]《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以蔡《传》居前,众说列后,而参稽得失,辨别瑕瑜,于其可从者发明证佐,不似袁仁等之有意抨弹,于其不可从者辨订讹舛,亦不似陈栎等之违心回护。(《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八]《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于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以《集传》为纲,而古义之不可磨灭者,一一附录以补阙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九]世宗宪皇帝《御制诗经传说汇纂序》: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远矣。自说《诗》者以其学行世,释解纷纭,而经旨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藉之以明。国家列在学官,著之功令,家有其书,人人传习,四始六义晓然知所宗尚。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圣经,《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义》为正,于《春秋》、《诗经》,复命儒臣次第纂辑,皆以朱子之说为宗。故是书首列《集传》,而采汉、唐以来诸儒讲解训释之与传合者存之,其义异而理长者别为附录,折中同异,间出己见,乙夜披览,亲加正定。书成,凡若干卷,名曰《诗经传说汇纂》。朕惟《诗》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劝惩而行黜陟,盖治世之大经,而后世文人学士乃以风云月露之辞,自托风雅,学经者又溺于训诂、词章之陋习,乌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我皇考指授儒臣,勒为是编,期以阐先王垂教之意,与孔子删《诗》之旨,学于是者有得于兴观群怨之微,而深明于事父事君之道,从政专对,无所不能,则经学之实用著,而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者亦于是乎行焉。刊校既竣,敬述圣意,序之简端。雍正五年春三月朔。

[十]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东都学术,郑、贾先行。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孔门,褒成并轨,故老以为前修,后生未之敢异。而王肃依经辩理,与硕相非,爰兴《圣证》,据用《家语》,外戚之尊,多行晋代。江左儒门,参差互出,虽于时不绝,而罕复专家。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闲业,服膺典艺,斯风不纯,二代以来,为教衰矣。建元肇运,戎警未夷,天子少为诸生,端拱以思儒业,载戢干戈,遽诏庠序。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胄子观其则,由是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建武继立,因循旧绪,时不好文,辅相无术,学校虽设,前轨难追。”

[十]此段隐括自《南齐书·刘传》:“东都学术,郑、贾先行。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孔门,褒成并轨,故老以为前修,后生未之敢异。而王肃依经辩理,与硕相非,爰兴《圣证》,据用《家语》,外戚之尊,多行晋代。江左儒门,参差互出,虽于时不绝,而罕复专家。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闲业,服膺典艺,斯风不纯,二代以来,为教衰矣。建元肇运,戎警未夷,天子少为诸生,端拱以思儒业,载戢干戈,遽诏庠序。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胄子观其则,由是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建武继立,因循旧绪,时不好文,辅相无术,学校虽设,前轨难追。”

然河洛[一]尚知服古,不改旧章[二]。《左传》则服子慎[三],《尚书》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礼》则同遵于郑。若辅嗣之《易》,惟河南、青、齐间有讲习之者,而王肃《易》亦间行焉。元凯之《左氏》但行齐地。《伪孔传》惟刘光伯[四]、刘士元[五]信为古文,皆不为当世所尚。《隋书》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六]岂知言者哉!

【笺注】

[一]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二]旧章:昔日的典章。《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孔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三]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又以《左传》驳河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后汉书》卷七九下)

[四]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隋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事迹见《北史·儒林传》。

7" class="superscript">[一]尚知服古,不改旧章 [二]。《左传》则服子慎 [三],《尚书》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礼》则同遵于郑。若辅嗣之《易》,惟河南、青、齐间有讲习之者,而王肃《易》亦间行焉。元凯之《左氏》但行齐地。《伪孔传》惟刘光伯 [四]、刘士元 [五]信为古文,皆不为当世所尚。《隋书》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六]岂知言者哉!

儒解未能择善而从,其地理又未能揆度远近,妄为影附,此刘光伯《规过》之书所由作也。东吴惠先生栋遵四代之家学,广搜贾

【笺注】

[五]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隋代天文学家。著有《稽极》、《历书》。事迹见《北史·儒林传》。

[一]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二]旧章:昔日的典章。《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孔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三]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又以《左传》驳河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后汉书》卷七九下)

[四]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隋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事迹见《北史·儒林传》。(www.xing528.com)

[五]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隋代天文学家。著有《稽极》、《历书》。事迹见《北史·儒林传》。

[六]《隋书·儒林传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约简:俭约简易。深芜:芜杂。《世说新语·文学》云:“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针对这段对话,唐长孺先生解释说:“从来引这一段来说明南北学风的都以为褚裒、孙盛和支道林所说的南北就相当于以后南北朝的界限。我觉得在东晋时可能范围有些出入。褚裒(季野)为阳翟人,孙盛(安国)是太原人,所谓南北应指河南北。东迁侨人并不放弃原来籍贯,孙、褚二人的对话只是河南北侨人彼此推重,与《隋书·儒林传序》所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虽同是南北,而界限是不一致的。”(《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361页)

[六]《隋书·儒林传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约简:俭约简易。深芜:芜杂。《世说新语·文学》云:“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针对这段对话,唐长孺先生解释说:“从来引这一段来说明南北学风的都以为褚裒、孙盛和支道林所说的南北就相当于以后南北朝的界限。我觉得在东晋时可能范围有些出入。褚裒(季野)为阳翟人,孙盛(安国)是太原人,所谓南北应指河南北。东迁侨人并不放弃原来籍贯,孙、褚二人的对话只是河南北侨人彼此推重,与《隋书·儒林传序》所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虽同是南北,而界限是不一致的。”(《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361页)

唐太宗创业干戈[一]之中,不废《诗》、《书》之业。即位后,雠校[二]“五经”,颁行天下,命儒臣为义疏[三]。惜乎孔冲远[四]、朱子奢[五]之徒,妄出己意,去取失当:《易》用辅嗣而废康成,《书》去马、郑而信伪孔,《穀梁》退糜氏而进范宁,《论语》则专主平叔(何晏字),弃尊彝[六]而宝康瓠[七],舍珠玉而收瓦砾,不亦傎[八]乎!

【笺注】

[一]干戈:干和戈是冷兵器时代的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此处指战争。

[二]雠校:校勘。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 class="superscript">[一]之中,不废《诗》、《书》之业。即位后,雠校 [二]“五经”,颁行天下,命儒臣为义疏 [三]。惜乎孔冲远 [四]、朱子奢 [五]之徒,妄出己意,去取失当:《易》用辅嗣而废康成,《书》去马、郑而信伪孔,《穀梁》退糜氏而进范宁,《论语》则专主平叔(何晏字),弃尊彝 [六]而宝康瓠 [七],舍珠玉而收瓦砾,不亦傎 [八]乎!

【笺注】

[一]干戈:干和戈是冷兵器时代的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此处指战争。

[三]义疏:疏解经义的书。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释佛典。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清孙诒让《刘恭甫墓表》:“群经义疏之学,莫盛于六朝,皇、熊、沈、刘之伦,著录繁夥。”

[二]雠校:校勘。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四]孔颖达(574—648),字冲远。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三]义疏:疏解经义的书。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释佛典。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清孙诒让《刘恭甫墓表》:“群经义疏之学,莫盛于六朝,皇、熊、沈、刘之伦,著录繁夥。”

[五]朱子奢(?—641),隋唐苏州人。善言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四]孔颖达(574—648),字冲远。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六]尊彝:尊、彝均为古代酒器,金文中每连用为各类酒器的统称。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礼多用之,亦以泛指礼器。

[七]康瓠:空壶,破瓦壶。多用以喻庸才。《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康瓠,破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

[五]朱子奢(?—641),隋唐苏州人。善言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八]傎:颠倒;错乱。

[六]尊彝:尊、彝均为古代酒器,金文中每连用为各类酒器的统称。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礼多用之,亦以泛指礼器。

[七]康瓠:空壶,破瓦壶。多用以喻庸才。《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康瓠,破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

[八]傎:颠倒;错乱。

宋初承唐之弊,而邪说诡言[一],乱经非圣,殆有甚焉。如欧阳修之《诗》[二]、孙明复之《春秋》[三]、王安石之《新义》[四]是已。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五]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而经学一废。

【笺注】

[一]诡言:诡诈不正之言;诈骗不实之言。

宋初承唐之弊,而邪说诡言[一],乱经非圣,殆有甚焉。如欧阳修之《诗》[二]、孙明复之《春秋》[三]、王安石之《新义》[四]是已。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五]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而经学一废。

【笺注】

[一]诡言:诡诈不正之言;诈骗不实之言。

[二]欧阳修之《诗》:《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是书凡为说一百十有四篇。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

[二]欧阳修之《诗》:《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是书凡为说一百十有四篇。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

[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复字明复,平阳人。事迹详《宋史·儒林传》。孙复之论,上祖陆淳,而下开胡安国,谓《春秋》有贬无褒,大抵以深刻为主。晁公武《读书志》载常秩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盖笃论也。而宋代诸儒,喜为苛议。顾相与推之,沿波不返,遂使孔庭笔削变为罗织之经。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虽其间辨名分,别嫌疑,于兴亡治乱之机亦时有所发明。统而核之,究所谓功不补患者也。以后来说《春秋》者,深文锻炼之学大抵用此书为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复字明复,平阳人。事迹详《宋史·儒林传》。孙复之论,上祖陆淳,而下开胡安国,谓《春秋》有贬无褒,大抵以深刻为主。晁公武《读书志》载常秩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盖笃论也。而宋代诸儒,喜为苛议。顾相与推之,沿波不返,遂使孔庭笔削变为罗织之经。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虽其间辨名分,别嫌疑,于兴亡治乱之机亦时有所发明。统而核之,究所谓功不补患者也。以后来说《春秋》者,深文锻炼之学大抵用此书为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四]《周官新义》提要: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三经义》中惟《周礼》为安石手著。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可行于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五]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四]《周官新义》提要: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三经义》中惟《周礼》为安石手著。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可行于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五]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元、明之际,以制义[一]取士,古学益绝,而有明三百年,四方俊秀,困于帖括[二],以讲章[三]为经学,以类书[四]为博闻,经义之晦,直同长夜。

【笺注】

【笺注】

[一]制义: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二]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三]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四书五经的讲义。

[二]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三]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四书五经的讲义。

[四]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专科性类书,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

惟我世祖章皇帝,治昭千古,顺治十三年,敕大学士傅以渐撰《易经通注》[一],以《永乐大全》繁冗芜陋,刊其舛讹,补其阙漏,勒为是书,颁之学宫。[二]圣祖仁皇帝,万幾之暇,栖神坟典,阐五音、六律之微,稽八线、九章之术。康熙十九年,敕大学士库勒纳等编《日讲四书解义》[三],二十二年敕编《日讲易经解义》[四],三十八年敕撰《春秋传说汇纂》[五],五十四年敕撰《周易折中》[六],六十年敕撰《书经传说汇纂》[七]、《诗经传说汇纂》[八]。凡御纂群经,皆兼汉、宋之说,参考异同,务求至当,绍千载之薪传,为万(士未)[世]必刊之巨典焉。世宗宪皇帝即位后即刊行圣祖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九]、《书经传说汇纂》[十],皆御制序文,弁于卷首。又编定《圣祖日讲春秋解义》[十一]。雍正五年御纂《孝经集注》[十二],折衷群言,勒为大训[十三]。至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诏排纂圣祖《日讲礼记解义》[十四],十三年钦定《周官义疏》[十五]、《仪礼义疏》[十六],二十五年敕撰《周易述义》[十七]、《诗(经)[义]折中》[十八],三十年敕撰《春秋直解》[十九]。于《易》则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观象则取互体[二十]以发明古义,于《诗》则依据毛、郑,于《礼》则以康成为宗,于《春秋》则采“三传”之精华,斥安国[二十一]之迂谬。经学之外,考石鼓[二十二],辨大昌[二十三]、用修[二十四]之非;刊石经[二十五],湔开成[二十六]、广(顺)[政][二十七]之陋。又刻《御制说[1]文》于太学,皆治经之津梁、论古之枢要,所谓悬诸日月,焕若丹青者也。盖惟列圣相承,崇尚实学,故古义聿明,而谈经之儒辈出,凡数千年之沉晦者,至今日而焕然若新,自汉而后,盖于斯为极盛欤!

【笺注】

[一]《易经通注》九卷,清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朕览《易经》一书,义精而用博,范围天地万物之理,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并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尔等殚心研究,融会贯通,析理精深,敷辞显易,务约而能该,详而不复,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朕阐明四圣作述至意。钦哉故敕。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易经通注》卷首)

[三]《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

[四]《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御定。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御制序文所谓“以经学为治法”者,实括是书之枢要。(《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五]《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指授儒臣,详为考证,凡其中有乖经义者,一一驳正,多所刊除。至于先儒旧说,世以不合胡《传》摈弃弗习者,亦一一采录。(《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六]《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惟一切支离幻渺之说,咸斥不录。(《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七]《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以蔡《传》居前,众说列后,而参稽得失,辨别瑕瑜,于其可从者发明证佐,不似袁仁等之有意抨弹,于其不可从者辨订讹舛,亦不似陈栎等之违心回护。(《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八]《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于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以《集传》为纲,而古义之不可磨灭者,一一附录以补阙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九]世宗宪皇帝《御制诗经传说汇纂序》: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远矣。自说《诗》者以其学行世,释解纷纭,而经旨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藉之以明。国家列在学官,著之功令,家有其书,人人传习,四始六义晓然知所宗尚。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圣经,《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义》为正,于《春秋》、《诗经》,复命儒臣次第纂辑,皆以朱子之说为宗。故是书首列《集传》,而采汉、唐以来诸儒讲解训释之与传合者存之,其义异而理长者别为附录,折中同异,间出己见,乙夜披览,亲加正定。书成,凡若干卷,名曰《诗经传说汇纂》。朕惟《诗》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劝惩而行黜陟,盖治世之大经,而后世文人学士乃以风云月露之辞,自托风雅,学经者又溺于训诂、词章之陋习,乌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我皇考指授儒臣,勒为是编,期以阐先王垂教之意,与孔子删《诗》之旨,学于是者有得于兴观群怨之微,而深明于事父事君之道,从政专对,无所不能,则经学之实用著,而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者亦于是乎行焉。刊校既竣,敬述圣意,序之简端。雍正五年春三月朔。

惟我世祖章皇帝,治昭千古,顺治十三年,敕大学士傅以渐撰《易经通注》[一],以《永乐大全》繁冗芜陋,刊其舛讹,补其阙漏,勒为是书,颁之学宫。[二]圣祖仁皇帝,万幾之暇,栖神坟典,阐五音、六律之微,稽八线、九章之术。康熙十九年,敕大学士库勒纳等编《日讲四书解义》[三],二十二年敕编《日讲易经解义》[四],三十八年敕撰《春秋传说汇纂》[五],五十四年敕撰《周易折中》[六],六十年敕撰《书经传说汇纂》[七]、《诗经传说汇纂》[八]。凡御纂群经,皆兼汉、宋之说,参考异同,务求至当,绍千载之薪传,为万(士未)[世]必刊之巨典焉。世宗宪皇帝即位后即刊行圣祖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九]、《书经传说汇纂》[十],皆御制序文,弁于卷首。又编定《圣祖日讲春秋解义》[十一]。雍正五年御纂《孝经集注》[十二],折衷群言,勒为大训[十三]。至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诏排纂圣祖《日讲礼记解义》[十四],十三年钦定《周官义疏》[十五]、《仪礼义疏》[十六],二十五年敕撰《周易述义》[十七]、《诗(经)[义]折中》[十八],三十年敕撰《春秋直解》[十九]。于《易》则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观象则取互体[二十]以发明古义,于《诗》则依据毛、郑,于《礼》则以康成为宗,于《春秋》则采“三传”之精华,斥安国[二十一]之迂谬。经学之外,考石鼓[二十二],辨大昌[二十三]、用修[二十四]之非;刊石经[二十五],湔开成[二十六]、广(顺)[政][二十七]之陋。又刻《御制说[1]文》于太学,皆治经之津梁、论古之枢要,所谓悬诸日月,焕若丹青者也。盖惟列圣相承,崇尚实学,故古义聿明,而谈经之儒辈出,凡数千年之沉晦者,至今日而焕然若新,自汉而后,盖于斯为极盛欤!

【笺注】

[一]《易经通注》九卷,清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朕览《易经》一书,义精而用博,范围天地万物之理,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并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尔等殚心研究,融会贯通,析理精深,敷辞显易,务约而能该,详而不复,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朕阐明四圣作述至意。钦哉故敕。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易经通注》卷首)

[三]《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

[四]《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御定。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御制序文所谓“以经学为治法”者,实括是书之枢要。(《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五]《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指授儒臣,详为考证,凡其中有乖经义者,一一驳正,多所刊除。至于先儒旧说,世以不合胡《传》摈弃弗习者,亦一一采录。(《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六]《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惟一切支离幻渺之说,咸斥不录。(《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七]《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以蔡《传》居前,众说列后,而参稽得失,辨别瑕瑜,于其可从者发明证佐,不似袁仁等之有意抨弹,于其不可从者辨订讹舛,亦不似陈栎等之违心回护。(《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八]《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于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以《集传》为纲,而古义之不可磨灭者,一一附录以补阙遗。(《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九]世宗宪皇帝《御制诗经传说汇纂序》: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远矣。自说《诗》者以其学行世,释解纷纭,而经旨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藉之以明。国家列在学官,著之功令,家有其书,人人传习,四始六义晓然知所宗尚。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圣经,《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义》为正,于《春秋》、《诗经》,复命儒臣次第纂辑,皆以朱子之说为宗。故是书首列《集传》,而采汉、唐以来诸儒讲解训释之与传合者存之,其义异而理长者别为附录,折中同异,间出己见,乙夜披览,亲加正定。书成,凡若干卷,名曰《诗经传说汇纂》。朕惟《诗》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劝惩而行黜陟,盖治世之大经,而后世文人学士乃以风云月露之辞,自托风雅,学经者又溺于训诂、词章之陋习,乌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我皇考指授儒臣,勒为是编,期以阐先王垂教之意,与孔子删《诗》之旨,学于是者有得于兴观群怨之微,而深明于事父事君之道,从政专对,无所不能,则经学之实用著,而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者亦于是乎行焉。刊校既竣,敬述圣意,序之简端。雍正五年春三月朔。

[十]世宗宪皇帝《御制书经传说汇纂序》: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兵刑之弘纲大用,与夫赓扬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相去数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模楷,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讵不于书是赖哉?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弘远,存于中者二帝三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训诰之篇,沉潜研究,融会贯通,初命讲官分日进讲,著有《解义》一编,颁示海内,复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说,参考折中,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书经传说汇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刊校告竣,与《易》、《诗》、《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臣者必思媲休于皋、夔、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励翼之忱,寅亮天工,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远宗圣哲,而仰承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雍正八年仲春十二日。

[十一]《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每条先列《左氏》之事迹,而不取其浮夸;次明《公》、《穀》之义例,而不取其穿凿。反复演绎大旨,归本于王道。(《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十二]《御纂孝经集注》一卷,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仿朱子《论语》、《孟子集注》之体,纂辑此编。衡鉴众论,得所折衷。(《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十三]大训:先王圣哲的教言。

[十四]《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大旨归于谨小慎微,皇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五]《周官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鄂尔泰等奉敕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十六]《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此为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二部。是编大旨以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所说为宗,而参核诸家,以补正其舛漏。(《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十七]《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敕撰。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大旨以切于实用为本。(《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十八]《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镕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于《诗经集传》之外,多附录旧说。(《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十九]《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乾隆二十三年奉敕撰。大旨在发明尼山本义,而铲除种种迂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二十]互体:《易》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为“坤”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

[二十一]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创办碧泉、文定书院,著有《春秋传》。

[二十二]石鼓文,东周初年秦国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韵文,述游猎之况。原石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五十五年春正月丙申,御定重排石鼓文十章,刻石鼓于太学及热河文庙。

[二十三]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事迹见《宋史》本传。程大昌认为,《石鼓文》乃周成王时作。

[二十四]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撰《石鼓文音释》三卷。《金石古文》亦言升庵得唐人拓本,凡七百二字,乃其全文,冯惟讷《诗纪》亦据以载入《古逸诗》中。当时盖颇有信之者。后陆深作《金台纪闻》,始疑其以补缀为奇。至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证古本以“六辔”下“沃若”二字、“灵雨”上“我来自东”四字,皆慎所强增。第六鼓、第七鼓多所附益,咸与《小雅》同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

[二十五]乾隆五十六年,刻石经于辟雍,命为正总裁。时总裁八人,尚书彭元瑞独任校勘,敕编《石经考文提要》,事竣,元瑞被优赍。和珅嫉之,毁元瑞所编不善,且言非天子不考文。上曰:“书为御定,何得目为私书耶?”和珅乃使人撰《考文提要举正》以攻之,冒为己作进上,訾《提要》不便士子,请销毁,上不许。馆臣疏请颁行,为和珅所阻,中止,复私使人磨碑字,凡从古者尽改之。(《清史稿》卷三一九)

[二十六]《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共刻《周易》、《尚书》等十二经。今藏于西安碑林。

[二十七]广政石经,又称蜀石经、成都石经、益都石经。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十四年镌《周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

[十]世宗宪皇帝《御制书经传说汇纂序》: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兵刑之弘纲大用,与夫赓扬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相去数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模楷,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讵不于书是赖哉?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弘远,存于中者二帝三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训诰之篇,沉潜研究,融会贯通,初命讲官分日进讲,著有《解义》一编,颁示海内,复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说,参考折中,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书经传说汇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刊校告竣,与《易》、《诗》、《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臣者必思媲休于皋、夔、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励翼之忱,寅亮天工,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远宗圣哲,而仰承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雍正八年仲春十二日。

[十一]《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每条先列《左氏》之事迹,而不取其浮夸;次明《公》、《穀》之义例,而不取其穿凿。反复演绎大旨,归本于王道。(《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十二]《御纂孝经集注》一卷,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仿朱子《论语》、《孟子集注》之体,纂辑此编。衡鉴众论,得所折衷。(《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十三]大训:先王圣哲的教言。

[十四]《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大旨归于谨小慎微,皇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五]《周官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鄂尔泰等奉敕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十六]《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此为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二部。是编大旨以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所说为宗,而参核诸家,以补正其舛漏。(《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十七]《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敕撰。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大旨以切于实用为本。(《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十八]《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镕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于《诗经集传》之外,多附录旧说。(《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十九]《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乾隆二十三年奉敕撰。大旨在发明尼山本义,而铲除种种迂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二十]互体:《易》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为“坤”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

[二十一]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创办碧泉、文定书院,著有《春秋传》。

[二十二]石鼓文,东周初年秦国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韵文,述游猎之况。原石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五十五年春正月丙申,御定重排石鼓文十章,刻石鼓于太学及热河文庙。

[二十三]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事迹见《宋史》本传。程大昌认为,《石鼓文》乃周成王时作。

[二十四]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撰《石鼓文音释》三卷。《金石古文》亦言升庵得唐人拓本,凡七百二字,乃其全文,冯惟讷《诗纪》亦据以载入《古逸诗》中。当时盖颇有信之者。后陆深作《金台纪闻》,始疑其以补缀为奇。至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证古本以“六辔”下“沃若”二字、“灵雨”上“我来自东”四字,皆慎所强增。第六鼓、第七鼓多所附益,咸与《小雅》同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

[二十五]乾隆五十六年,刻石经于辟雍,命为正总裁。时总裁八人,尚书彭元瑞独任校勘,敕编《石经考文提要》,事竣,元瑞被优赍。和珅嫉之,毁元瑞所编不善,且言非天子不考文。上曰:“书为御定,何得目为私书耶?”和珅乃使人撰《考文提要举正》以攻之,冒为己作进上,訾《提要》不便士子,请销毁,上不许。馆臣疏请颁行,为和珅所阻,中止,复私使人磨碑字,凡从古者尽改之。(《清史稿》卷三一九)

[二十六]《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共刻《周易》、《尚书》等十二经。今藏于西安碑林。

[二十七]广政石经,又称蜀石经、成都石经、益都石经。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十四年镌《周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

[十]世宗宪皇帝《御制书经传说汇纂序》: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兵刑之弘纲大用,与夫赓扬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相去数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模楷,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讵不于书是赖哉?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弘远,存于中者二帝三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训诰之篇,沉潜研究,融会贯通,初命讲官分日进讲,著有《解义》一编,颁示海内,复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说,参考折中,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书经传说汇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刊校告竣,与《易》、《诗》、《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臣者必思媲休于皋、夔、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励翼之忱,寅亮天工,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远宗圣哲,而仰承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雍正八年仲春十二日。

[十一]《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每条先列《左氏》之事迹,而不取其浮夸;次明《公》、《穀》之义例,而不取其穿凿。反复演绎大旨,归本于王道。(《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十二]《御纂孝经集注》一卷,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仿朱子《论语》、《孟子集注》之体,纂辑此编。衡鉴众论,得所折衷。(《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十三]大训:先王圣哲的教言。

[十四]《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大旨归于谨小慎微,皇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五]《周官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鄂尔泰等奉敕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十六]《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此为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二部。是编大旨以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所说为宗,而参核诸家,以补正其舛漏。(《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十七]《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敕撰。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大旨以切于实用为本。(《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十八]《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镕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于《诗经集传》之外,多附录旧说。(《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十九]《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乾隆二十三年奉敕撰。大旨在发明尼山本义,而铲除种种迂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

[二十]互体:《易》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为“坤”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

[二十一]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创办碧泉、文定书院,著有《春秋传》。

[二十二]石鼓文,东周初年秦国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韵文,述游猎之况。原石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五十五年春正月丙申,御定重排石鼓文十章,刻石鼓于太学及热河文庙。

[二十三]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事迹见《宋史》本传。程大昌认为,《石鼓文》乃周成王时作。

[二十四]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撰《石鼓文音释》三卷。《金石古文》亦言升庵得唐人拓本,凡七百二字,乃其全文,冯惟讷《诗纪》亦据以载入《古逸诗》中。当时盖颇有信之者。后陆深作《金台纪闻》,始疑其以补缀为奇。至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证古本以“六辔”下“沃若”二字、“灵雨”上“我来自东”四字,皆慎所强增。第六鼓、第七鼓多所附益,咸与《小雅》同文。(《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

[二十五]乾隆五十六年,刻石经于辟雍,命为正总裁。时总裁八人,尚书彭元瑞独任校勘,敕编《石经考文提要》,事竣,元瑞被优赍。和珅嫉之,毁元瑞所编不善,且言非天子不考文。上曰:“书为御定,何得目为私书耶?”和珅乃使人撰《考文提要举正》以攻之,冒为己作进上,訾《提要》不便士子,请销毁,上不许。馆臣疏请颁行,为和珅所阻,中止,复私使人磨碑字,凡从古者尽改之。(《清史稿》卷三一九)

[二十六]《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共刻《周易》、《尚书》等十二经。今藏于西安碑林。

[二十七]广政石经,又称蜀石经、成都石经、益都石经。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十四年镌《周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