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守遲的研究成果及古典文献研究摘要分析

七守遲的研究成果及古典文献研究摘要分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道守遲頻負命。“守遲”爲《敦煌歌辭總編》所改,原卷實作“守池”。“守雌”出《老子》二十八章,表示謙退雌伏,不與世爭競。故“守池”的具體意義仍有待辨析。“守時”即待時之意。綜上,歌辭原文作“守池”,存在文字訛誤,但並非如任半塘、項楚二先生所言爲“守遲”或“守雌”之訛。而應作“守時”,表示待時而動。

七守遲的研究成果及古典文献研究摘要分析

直道守遲頻負命。子鱗何必用東西。(《浣溪沙·志不迷》)

“守遲”爲《敦煌歌辭總編》所改,原卷實作“守池”。[39]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校改‘守池’爲‘守遲’,殊覺不詞。……歌辭原寫‘守池’當從或校作‘守雌’,‘雌’之與‘池’,僅聲母稍别,音實相近。《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正合本辭柔弱退讓之意。”並謂“子鱗”應作“紫鱗”,聯繫前文“八十頽年志不迷,一竿長地坐磻溪”句,可知是用姜太公之事。“紫鱗”指垂釣對象。[40]

按:從整篇詩文看,均在描述姜太公垂釣事,當無疑問。將“子鱗”校作“紫鱗”,可從。而改“守池”爲“守遲”或“守雌”,似皆難通。“守雌”出《老子》二十八章,表示謙退雌伏,不與世爭競。但姜太公事則並非謙退雌伏,而是講待時而動,雖是老年,仍然志氣高昂,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意,與“守雌”境界有别。故“守池”的具體意義仍有待辨析。

竊謂“池”當作“時”,劉禹錫《海陽十咏·飛練瀑》“前時明月中,見是銀河瀉”,“時”,一作“池”。[41]是“時”、“池”互訛在唐五代並非僅見。“池”爲“直離切”,平聲澄母開口三等止攝支韻,“時”爲“市之切”,平聲禪母開口三等止攝之韻,聲調開合等呼相同,聲韻均相近。

“守時”即待時之意。“守”有“待”意,如《國語·越語下》:“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彊索者不祥。”韋昭注:“言天未成越,當守天時,天時反,乃可以動。”[42]“守天時”即等待天時的到來。《史記·樂書》:“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張守節正義:“守,待也。”[43]《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三十年》:“淑徐起,至車後;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命左右殺之。守門開,從萬福門入。”胡三省注:“停留以候門開曰守。”[44]

唐人以姜太公事爲詩者衆多,並不涉及謙退雌伏之意。却不乏述説待時而動、經濟天下的詩句:

(1)朝歌鼓刀叟,虎變蟠溪中。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李白《鞠歌行》)

(2)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渌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鈞,風雅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李白《梁甫吟》)

(3)吕叟年八十,皤然持釣鈎。意在靜天下,豈唯食營丘。(權德輿《渭水》)

明乎此,則該句的意義也可得到索解,“直道守時頻負命,紫鱗何必用東西”是説以正直之道待時而動頻近[45]背負天命,(釣者志不在魚,)魚兒又何須東奔西跑呢?

元代成書的《武王伐紂平話》,可以作爲此句的注脚。《武王伐紂平話》卷中:“姜尚因命守時,直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46]所不同者,詩句的“負命”是釣者,而平話的“負命”則是指姜太公所等待之明主。

綜上,歌辭原文作“守池”,存在文字訛誤,但並非如任半塘、項楚二先生所言爲“守遲”或“守雌”之訛。而應作“守時”,表示待時而動。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注释】

[1]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00頁。

[2]黄征《王梵志詩校釋續商補》,《新疆文物》1991年第3期。

[3]劉瑞明《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商兑和補遺(續)》,《敦煌學輯刊》1992年第1、2期。

[4]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5]曹翔《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釋劄記》,《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3期。

[6]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别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

[7]〔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第427頁。

[8]〔宋〕王令《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9頁。

[9]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第380頁。

[10]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第400—401頁。

[11]此處講道士女官被外人輕欺,需要找父母兄弟等作爲外護,則“輕欺”確然爲輕賤欺淩,而非欺騙。

[12]王雲路《中古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89頁。

[13]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3年,第9卷,第1271頁。

[14]〔北齊〕魏收《魏書》卷八九,中華書局,1974年,第1920頁。

[15]〔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年。

[16]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第594頁。(www.xing528.com)

[17]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第588頁。

[18]劉瑞明《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商兑及補遺(續)》,《敦煌學輯刊》1993年第2期。

[1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年,第1030頁。

[20]〔清〕曹寅等《全唐詩》卷五五一,中華書局,1960年,第6383頁。

[21]〔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年,第248頁。

[22]〔宋〕李昉等《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66年,第4003頁。

[23]〔清〕杭世駿《道古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26册,第237頁。

[24]〔清〕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1283頁。

[25]〔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卷八,中華書局,1977年,第128頁。

[26]〔西漢〕司馬遷《史記(修訂本)》,中華書局,2014年,第2040—2042頁。

[27]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0頁。

[28]項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巴蜀書社,2000年,第68頁。

[29]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74—275頁。

[30]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第350—351頁。

[31]項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第6頁。

[32]饒宗頤《敦煌曲》,《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委會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敦煌學)》,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788頁。初稿見饒宗頤、戴密微《敦煌曲》,法國科學研究中心,1971年。觀原卷,字應作“ ”,右上爲“壬”,而非“刃”。

[33]項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第6頁。

[34]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第936頁。

[35]項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第112頁。

[36]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第1325頁。

[37]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第1632頁。

[38]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第604頁。

[39]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第411—412頁。

[40]項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第10—11頁。

[41]〔清〕曹寅等《全唐詩》卷三五五,第3992頁。

[42]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第580頁。

[43]〔西漢〕司馬遷《史記(修訂本)》,第1451—1452頁。

[44]〔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第3989頁。

[45]頻,可理解爲頻近、臨近意,如晉潘岳《馬汧督誄》序:“百姓流亡,頻於塗炭。”〔清〕顧炎武《三月十九日有事於欑宫時聞緬國之報》詩:“年年霑灑頻寒食咫尺龍髯近帝旁。”

[46]鍾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巴蜀書社,1990年,第55—56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