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和、敬、清、寂思想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和、敬、清、寂思想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文化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在佛家看来,人没有贵贱之分,“以和为本”的意境主张“不生爱憎,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净本心,茶道作为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更加将这种思想体现得淋漓。茶道中的“寂”和佛教中的“寂灭为乐”具有相通之处,都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和、敬、清、寂思想

音乐、绘画和舞蹈艺术形式相比,茶道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茶道之美融合了多种艺术审美价值,必须要用鼻、舌、身体、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和体会。在和风细雨之中,主人出入茶室的脚步声,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让主人和客人完成了一种仪式。日本历代的茶人都会在禅寺之中进行数年的修行,他们从禅寺得到法名,并且一生都接受禅师的指导。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文化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茶道四谛中的“和”,代表是的和谐,也代表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在茶室之中,良好的氛围就是通过“和”来体现。在茶事过程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的时候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窗子分布的位置决定了茶室之中的光线,经过白色的窗纸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之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茶田风光

“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谐,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阶段,虽然有严格的社会层级,可是进入到小小茶室之中的人却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的世俗贵贱都会随风而逝,平民和贵族也可以促膝而谈,这也体现出了“和”中所蕴含的禅的精神。在佛家看来,人没有贵贱之分,“以和为本”的意境主张“不生爱憎,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净本心,茶道作为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更加将这种思想体现得淋漓。

*抹茶面条

*抹茶套餐

茶道四谛中的“敬”也是源于禅宗。禅宗主张的“万物皆有佛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不二,这种“心佛平等”观念加以提炼与升华,就形成了日本茶道中“敬”的情感概念。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的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日本茶室原本设置过贵宾出入的“贵人入口”,但后来所有的客人都从一个入口进入,一律改为“小入口”。如果武士想要进入茶室,就必须将佩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必须是一派和平世界,这一创意和改变也是“敬”的思想体现。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里的“敬”有严肃、认真的含义,也有慎重之意。这种“敬”是对内的恭敬,是自身的修行和内省的精神,这也是孔子对世人的教诲。在日本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也以此为道德指针,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村田珠光曾经说过,“敬”的思想真谛最忌讳的是“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必须要“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里所说的“自高自大”,用禅宗的表达方式就是“自我主心”和“我执”,是禅宗大力摈弃的完全意识的自我。在禅宗看来,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都是来源于此,人如果想要成佛,就需要实现一种超越经验,也就是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只有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做到“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呈现出茶道和禅宗之间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意。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的是指对于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之为露地的茶庭之中,茶人要随时泼洒清水,清洁地面。在迎接贵客的时候,还要擦干净庭院里的树木和石头。茶室之中更要求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炭都要提前洗去浮尘。通过这些行为,才能达到祛除身外污浊、内心清净的目的。(www.xing528.com)

佛教之中,“清”是指清净洁白,《法华经》倡导“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这一思想内化在茶道之中,就是茶道的“清”。禅宗总是教导人们要致力于保持清净的无垢之心,心中不能继续任何的杂念和邪念,如果心中不清净,就会生出欲念和烦恼,也就是佛教所称的“妄想”。

日本茶道一直都是致力于抑制或者放弃那些邪念,让茶庭成为一个无垢清净的世界,让每一个进入茶庭的人都保持清净观念,让心中一丝一毫的尘垢也翻涌不起来。在这一观念之中确实存在一些茶道脱离现实世界的要求,而处于茶室之中的清净心情就像是已经要成佛一样。

作为日本茶道四谛中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决定了茶道存在的意义。在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而“寂”在梵语之中就是指“静寂”、“和平”、“静稳”,在佛教典籍之中,它也被用于表达“涅槃”、“死亡”和“无”的意思。在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纯”、“孤绝”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者茶人在完成了对各种事务的否定之后,进入到一个了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在世俗之中,“死”是让人感到悲伤的,但谁也不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具有归属性,它甚至比生占据了更久的时间。生与死的相对,让死成为“寂”的世界,也让“无”成为“有”的本源。佛教之中的轮回思想让人们拥有了再生的希望,在“无”作为艺术领域之中的源头和出发点之后,茶人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原有的思想束缚,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茶道中的“寂”和佛教中的“寂灭为乐”具有相通之处,都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在烦恼的世俗之中,寻找一处可以闲居、独处、寂静无为的地方,才能打造出一个安乐祥和的世界。而在茶室之中,听着松风,看着落叶,独饮一杯清茶,或者与同好共对茶釜,这种宁静是一种心的解脱。

茶的意境是一种追求完美心灵的过程,日本抹茶道要求茶事不能喧哗,要寂静,以便寻求心情的安稳,茶道修养要求茶人自己体会和习得。“和、敬、清、寂”表达了茶道精神的禅悟,和与敬是茶事之中主客的心得,清与寂是茶事、茶庭和茶具的心得。《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理,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茶道让茶人有了存在的姿态、心性,而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劝天道、净心情、辨是非、应时节、思盛衰、分轻重、厚朋友、顺天理,都是茶道所教诲的日常教训,用来修身养性、济度世人。

*抹茶甜品

*抹茶丸子

从茶道艺术家能阿弥,到引入禅宗的村田珠光,再到集大成者千利休,日本抹茶道在几代人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发展成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因为千利休过于崇高的地位,导致丰臣秀吉认为其威胁到了政权,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以自刎告终,他的死也间接导致其后人不再入政界,而是专攻茶道。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专心茶道,让抹茶道得以进一步发展。千宗旦的三子江岭宗左开辟了表千家流派,四子仙叟宗室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二子一翁宗守则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四百年来,这三大流派始终都是日本抹茶道的中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