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敬清寂’的意义:中国茶道思想研究成果

‘和敬清寂’的意义:中国茶道思想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敬清寂”也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是日本人千利休提出来的日本茶道思想,希望借此四个字,提醒人们能够反躬自省,恭敬平和,在清寂的状态之中扫除心灵的污垢,保持清净的状态。“和敬清寂”不仅是千利休对茶道的总结,也透出了日本茶道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总结。同时,“和”是一种平等待人的人际关系原则。“和”是一种团结。综上,“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四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日本的审美、艺术、文化等

‘和敬清寂’的意义:中国茶道思想研究成果

“和敬清寂”也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是日本人千利休提出来的日本茶道思想,希望借此四个字,提醒人们能够反躬自省,恭敬平和,在清寂的状态之中扫除心灵的污垢,保持清净的状态。千利休(1522—1591)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茶人,也被人称作日本茶道的鼻祖。他提出的茶道四谛思想对日本和世界的茶道都有广泛影响。千利休在当时属于平民阶层,而茶道属于上层和贵族武士等阶级所钟爱的文化象征,但是千利休爱好茶道,并且对于泡茶和修建茶室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受到日本名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信任。

“据《茶话指月集》记载,千利休曾在京都家中的庭院遍种牵牛花,一到夏天繁花满园,非常美丽。丰臣秀吉得知后,打算前去赏花。利休得知秀吉将要来访,竟然将牵牛花全部剪掉。秀吉来到时,发现院内的牵牛花已荡然无存,大为失望。就在秀吉感到不解之际,却惊喜地发现茶室壁龛上竟有一朵牵牛花。原来,利休为了让秀吉能够体验到这一朵花的美,把其他所有的花都剪了。”[25]这里可以看出千利休另辟蹊径,懂得独一无二的珍贵之处。中国古诗也有言“乱花渐欲迷人眼”,当所见的景象太多之时,人的感官反而被麻木了而不知道欣赏美之所在。而只有一朵花在眼前时,所有的感官都被这一朵花所吸引,神思都定在一处,自是全身心地投入方寸之间,体会到花的美。赏花、品茶和悟道也可以相通,如果茶室的装饰太多,则不能专注于茶本身的味道,因此千利休主张茶道的朴素之美。

“和敬清寂”不仅是千利休对茶道的总结,也透出了日本茶道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总结。具体来说每个字都包含了不同的意义,下面分别解释四个字的含义。

(一)“和”

“和”指的是和谐和乐。和谐与和乐指的是进行茶事活动时的氛围与感受。“和”是一种怡然自得的舒适感,是茶器、茶香、茶人的待客之道,茶室的整体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和”是一种平等待人的人际关系原则。虽然在日本战国时期,上下等级分明,但是走进茶室则不分高低,能一同品茶论道。这也是千利休主张“茶道革命”的理想图景,即不拘泥于喝茶的形式,只要是对茶道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一同品茶。日本现存的《北野大茶汤图》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有超过一千五百人同时参加大茶会,不受身份等级限制。

佛教僧伽为和合僧,指的是僧人一同持戒修行,和合一处,其中也有“和”的意思。“和”是一种团结。在佛教经论中具体来说有六种和合: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能遵循戒律,摒弃我执,僧团才能和合发展。中国唐末两位高僧寒山拾得也被称为“和合二仙”,他们的和合精神,豁达廓然的心胸也一直为人所推崇。“寒山问拾得”的公案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和合文化不仅指的是家庭和睦也指社会和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象征。

(二)“敬”

“敬”指的是以一种恭敬心对待茶道。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谨守自己的礼仪规范,为主人不居高临下,为客人不骄纵无礼——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友善的氛围中品茶。只有保有恭敬心人才能够谦虚,而谦虚恰恰是能品尝到茶中真味不可或缺的品质条件。为了让人能学会“低头”,千利休所建的“待庵”茶室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茶室的入口非常低矮,高度不超过八十厘米。设计的初心就是希望人人进入茶室都能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无论高低贵贱都需要低头才能进入茶室,也暗含了众生平等之意。入口的矮门是一种空间上的划分,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门”是通达的路径,是一种方式和抵达时必须经过的中点。在进入茶道之前,首先已经启发人要“敬”,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佛教更是强调恭敬心的重要性。不恭敬,则会生起慢疑之心,阻碍道业成就。《四分律》卷五十云:“汝等于我法律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上座,迎逆问讯。”[26]佛教《阿含经》第十有《恭敬经》。此中说恭敬具有威仪、学法甚至是涅槃之源。而恭敬佛法僧三宝,在佛教看来具有功德,可以增长福田

(三)“清”

“清”是清净、清洁之意。茶室的整体环境应该是整洁的,茶具器皿也应该是清洁、卫生的。在清净的环境中人更容易凝心一处,反躬自省,同时将注意力收摄在茶的味道上。如果外在环境污浊不堪,人很难生起欢喜心。眼耳鼻舌身意都被外在环境所感染则心不能安定。茶道首先要洗茶,不仅是洗掉茶尘,也是在洗茶的过程中让人洗去心灵的浮尘。

禅宗常问何为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本心、自性。参禅的过程就是洗去尘埃,反观自性的过程。关于禅定与自性的关系,《坛经》讲得很清楚: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曰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梵网菩萨戒经》云:“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27]

自性本自清净,如何通过“清”的外境,调整自己“乱”的内心也是茶道的要义。

(四)“寂”

“寂”代表的是一种孤绝的心境和外在的境界。寂静的状态是万物最后归为无的状态,没有姹紫嫣红,没有声色犬马,没有聒噪与烦扰。“寂”的状态也和佛门所讲的空寂类似。空寂的状态看似是空白,实际空白中却蕴含了最多的深意。品尝过千般滋味,茶中的味才能从中凸显出来。酸甜苦辣纵然是有滋味,但却太过刺激;茶的香醇需要寂静的心境才能品出。

“寂”也有寂灭的意思,但这里的寂灭并不是消极的不存在,而是阅尽千帆之后而领略到的新的人生境界,颇有苏轼笔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洒脱。品过茶后,刹那间,舌尖泛起种种滋味,味蕾也逐渐复活,人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声音。人就是一叶茶,身体的各个部分在茶室中苏醒,仿佛初生一般纯净,没有任何外在的烦恼占据身体。人在寂静中获得了涅槃重生,重新占据了生命的虚无。在这里,寂灭是生命,是创造,也是轮回的隐喻。人这种生命体和茶这种无生命体可以转换。欲望沉寂,茶道成为人的生命过程的象征。日本黑色的茶具代表返璞归真,当人拿起斟满的茶杯把茶喝下去,万物归于平静。

综上,“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四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日本的审美、艺术、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塑造国民性格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日本茶道精神衍生出的文化,与建筑园林、日本书法、绘画、饮食等相互交融,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日本文化体系。

三、融合与创新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本土的发展和改造,融合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风格,和中国茶道中的宗教思想相比,有继承也有创新。

宋代饮食文化十分兴盛,饮酒饮茶也是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在饮茶方面,宋人也颇为讲究,客人来时要用名茶招待,叫做品茗。当时太学生有一种茶会,聚集饮茶,谈天说地成为一种联谊组织。由于饮酒饮茶习惯成风,婚丧待客都有专门的茶酒厨子及器物供人们雇用。”[28]日本茶道更多吸收的是禅茶的精神,更讲究过程的谨慎和恭敬。对于茶道的消费和休闲功能并不十分在意。

茶道在日本也是阶级和等级的体现,贵族以饮茶为雅事。千利休则采用融入的方式而抵制这种简单划分的分层。千利休首先学习茶道有所成就,而为贵族所青睐,走进上层;另一方面,千利休又提倡茶道人人平等,让大众都有品茶的自由。茶道并不是贵族的专属,而应该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习惯,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外在体现。

日本千利休所倡导的“和敬清寂”茶道思想就是冲破常规的创新。千利休不想在日本森严的等级秩序中放任自流,同时也不想将茶道固化在特定的阶级中,因此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千利休并不代表任何阶层,他使用的是佛教禅宗的语言。禅宗的语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超越逻辑思考和常规的智慧,而这些是常人不具备的。他对于茶道独特的审美、禅宗思想敏感的认识都体现在他的茶道四谛之中。

日本茶道虽然在程式上具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和敬清寂”的思想却具有平等、不受约束的自由特征。“程式化”通常和工业批量生产的规则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只对于把茶道当作一种工作,为了完成而僵硬地执行相关规定。而真正的茶道虽然在程式之中,但是要跳脱烦琐的条条框框,而找寻到不受管辖,自由的精神内涵,颇有中国“大道至简”的意味。

理解了日本茶道思想的内核,就不难辨认出茶道的外在特征。茶人的衣着和所持的茶器不刻意讲究,完全按照朴素的原则进行选择。因为刻意的修饰和华美的器具都是为了取悦于人,而真正的茶道不为了取悦于人,而是于人于己都能保持平常心。日本茶道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日本的审美特征,不以“素”为简,而是觉得“素”中包含万象之美。朴素的穿衣风格和佛教讲究的不注重华饰也是一脉相承。不着相,才能辨认出自己的本相。

和中国茶道相比,日本很在意茶室的环境布局。日本茶室通常不会摆放精美的室内装饰,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清幽、雅致而不刻意追求华美。茶室内整洁是最重要的,同时墙壁上会悬挂书法作品,反映出主人的追求。主客在茶室中相对面席地而坐,不炫耀地位或显示对茶的品味。二者想要拥有的都是品茶时平静的感觉。喝茶是能让人身心放松的最佳途径。在茶道中,人可以对自我和他人的精神世界有更敏锐的认识,对内心世界也更加关注。如此一来,时间放慢了,人就可以表现得从容得体而不会慌乱。

在世界飞速发展的现代,人们的物质欲望也与日俱增,处在时时膨胀的状态,然而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是人的欲望都能被无限度地满足。而受到打击和挫折的人就会遭到失败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这时候,一杯清茶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最是清淡之中能品尝生命本真的滋味。人都渴望在红尘扬名,而最终却在清寂中回归本心。日本茶道继承了中国茶道中的佛家思想,又有所创新,最终在世界茶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今日本茶道已经充分融入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茶道作为一种基本的礼仪,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日本中小学普遍开设茶道作为兴趣课程。另外日本女子出嫁之前,必须修习特别的茶道训练。”[29]日本茶道以禅为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又能延续发展,深入寻常百姓家。茶道也和品味、创造力、思想深度和审美意识相连接,从佛家思想精神中汲取精华而发展成独特的文化标志,为世界欣赏茶道开辟了新的向度。

【注释】

[1]菩萨本生鬘论.大藏经(第3册)[C].361.(www.xing528.com)

[2]万善同归集.大藏经(第48册)[C].972.

[3]印光法师著,李圆净选编.印光法师嘉言录[M].成都:巴蜀书社,2016:61.

[4]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藏经(第48册)[C].349.

[5]百丈清规证义记.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C].447.

[6]高旻寺规约.大藏经补编(第18册)[C].327.

[7](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卍新纂绩藏(第63册)[C].526.

[8]赵州和尚语录.大藏经(第24册)[C].368.

[9]陈兵.佛教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12.

[10]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藏经(第47册)[C].609.

[11]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大藏经(第47册)[C].589.

[12]中阿含经.大藏经(第1册)[C].507.

[13]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1:51.

[14]宗鉴法林(卷三十九).卍新纂绩藏(第66册)[C].495.

[15]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新纂绩藏(第70册)[C].898.

[16](英)毛姆.寻欢作乐[M].叶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11.

[17]张家成.中国禅院茶礼与日本茶道[J].世界宗教文化,1996,(3).

[18]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M].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668.

[19]古今图书集成选辑(上).大藏经补编(第15册)[C].572.

[20]天台山方外志.志汇(第88册)[C].155.

[21]禅林象器笺.大藏经补编(第19册)[C].333.

[22]元亨释书.大藏经补编(第32册)[C].178.

[23]李红.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4]吃茶养生记.大藏经补编(第32册)[C].420.

[25]张筱如.千利休——令天下人着迷的茶道集大成者[J].世界文化,2016,(9).

[26]四分律.大藏经(第22册)[C].940.

[27]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藏经(第48册)[C].339.

[28]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2.

[29]田一汐.从茶道看日本人的审美观——以和敬清寂为中心[J].才智,20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