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寡人之于国的现状 - 孟子的深刻见解与统治者的责任

寡人之于国的现状 - 孟子的深刻见解与统治者的责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针对统治者对造成这样的现状,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的现状 - 孟子的深刻见解与统治者的责任

要点展播

一、字词

1.字音

(hào)战 弃甲(yè)兵而走 (wú)失其时

谷不可(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 洿(wū)池

养生(sānɡ)死无憾 鸡(tún)狗(zhì)之(xù)

(xiánɡ)序之教 申之以孝(tì)之义 (bān)白

然而不(wànɡ)者 (tú)有饿(piǎo)

2.词义

(1)河内: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少:副词,更、更加。

(3)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罟不入洿池:细密。

3.词类活用

(1)填然之(名词作动词,敲鼓)

(2)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3)五十者可以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4)然而不者(名词作动词,称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治国的根本。

2.作品知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含蓄,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主题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全文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和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四、写作特色

孟子层层铺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声有色,他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极为美好的前景:“不王者,未之有也。”当梁惠王全然沉浸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枪,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针对统治者对造成这样的现状,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孟子正是因为怀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对人对物的人文关怀,才能不囿于儒家学派谦谦君子风范的约束,而兼采纵横家雄辩滔滔的语势,将自己仁政的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得以传播。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却充满着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灭的,是最为持久的。

难点聚焦

如何理解孟子的论证技巧?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而不者 名词作动词,称王

B.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C.河内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D.弃曳而走 士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尽心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

B.王道始也 五亩

C.以勇气闻诸侯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

3.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战,请以战喻(喜欢)

B.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也(开端)

4.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5.“非我也,也”中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6.“百亩之田,勿”中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7.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一组是 ( )(www.xing528.com)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8.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无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0.“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学校

D.鸡之畜(小猪;猪)

12.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13.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7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节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B.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振长策而宇内

C.若无罪而死地 金就砺则利

D.百姓皆以王为也 向使三国其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衅钟 何可废也?羊易之

B.王坐堂上 王无异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

16.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