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趣景观:邮驿传送的历史

奇趣景观:邮驿传送的历史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是早期邮驿传送信函的展览。经过不断的调整,铸铁标准邮信箱后来在荷兰街头使用了110多年。这种邮戳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而流行开来,荷兰邮政使用的这枚组合邮戳就是其中之一。邮驿是一种国家设置的交通机构,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和政府公函。

奇趣景观:邮驿传送的历史

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是早期邮驿传送信函的展览。也许为了体现早年人与人交流的困难,走进展厅看不到展品,只有被一重重圆形白纱帘幕掩蔽的空间。每个帘幕外面都有一个解说器,揭开帘幕,才能看到藏在其中的展品。

图14-2 布里安邮箱

帘幕后面最老的展品是一个木箱子,代表了通讯博物馆的一套另类收藏,即那些过去的人们寄出,却未能成功投递的信件,邮政领域称它为“无着邮件”。其实,无论哪国的邮局都有一些无法投递或无人收取的无着邮件,通常都被销毁了。但荷兰邮局却有一种细密的管理制度和盈利方式,他们常常保留着这些邮件,等待领取人能交点滞纳金。不料却让这些邮件变成了几百年后的邮品文物

斯伯格邮局整修的时候,就曾发现一个这样的木箱子,里面装满了未能投递的信件。这些信件的时间从1775年到1810年,长达35年。另外有2600封写于1689年至1706年间的邮件,采用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荷兰文和拉丁文等多种文字,都装在一个黑色的皮面木邮箱里(图14-2)。这个皮面箱最初由在荷兰担任邮政大臣的法国人西蒙·德·布里安(Simon de Brienne)及其妻子收藏。后来多次转手,1926年交回荷兰邮政部门,成为海牙邮电博物馆的藏品。1938年,有份法国杂志提到了这批无着邮件的收藏,竟然成为一桩奇闻,吊起了世界多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此后英国、法国和荷兰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都参与了这些信件的研究,使它们成为了解当时欧洲社会最鲜活的新史料。

图14-3 19世纪50年代的邮箱

为了保证隐私不被泄露,这些邮件有许多采用了独特的折叠方式,并用纹章封印,一旦打开,便不能复原。为了不破坏这些邮件,近年来学者们发起了一项研究,称为“署名、封笺却未成功投递”(Signed,Sealed & Undelivered)计划,在伦敦的实验室里,尝试用X射线,在不拆开邮件的状态下阅读信件的内容。

这些信中有寄给亲人和友人的充满爱意的言语,也有射向敌人的仇恨言辞。其中一封来自一名法国修女,她写信用宗教理想宽慰生病的母亲,由于法国邮局误将法文的地址“La Ayes” 看成了“La Haye”,即法文的海牙,而将这封信错误投递,导致她的母亲没有收到她的关心。另一位苏伊托夫先生(Mr.Suijthof)寄出的信,则是对某封匿名信的回复,信中说:“我不敢相信你竟会如此无耻地造谣生事,如果你有胆量说我的坏话,就要当我的面说!”显然他是在回复一封诋毁他的匿名信,但由于不知道应该寄给谁,也成为未能投出的信件。

图14-4 左侧为50—60年代发明的双筒邮箱

另一处帘幕背后放着一个绿色的邮筒和灰色的邮箱(图14-3、图14-4)。这两种邮政用具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荷兰邮政和世界各国至今仍在使用。

绿色邮箱是19世纪50年代生产的铸铁邮箱。1850年,邮局委托海牙的恩托夫(Enthove)铸铁厂制作了70个铸铁邮箱。同时,还委托海牙的坎德尔(Candel)铁罐厂生产了140个可锁定的内胆。高大的矩形邮箱立在突出的硬石基座上,从侧面开门取信。经过不断的调整,铸铁标准邮信箱后来在荷兰街头使用了110多年。

灰色邮箱是荷兰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双筒信箱。1956年底,邮局工业设计师罗伯(Rob Parry)和艾米莉(Emile Truijen)设计了一个双筒信箱,可以将海牙市与国内外邮件分开,于1957年正式推出。1960年,PTT在海牙试行了12辆公共汽车,并于1962年引入了双筒信箱。双筒信箱后来经过改进,能够防止被破坏,现在许多城市仍然能够看到。

博物馆大厅中间的玻璃柜里放着一台造型怪异的机器,木板做底,上面固定着一个倾斜弯曲的金属架子,架子上装有轮子、磙子和手柄等小零件。它是荷兰邮政早期使用过的手动组合邮戳机。称作组合邮戳,是因为邮戳的种类很多。比如:一种是用于盖销邮票的盖销戳,一般盖在贴了邮票的信封结合部,可以防止人们重复使用邮票;另一种是用来标明邮件收寄时间、地点的邮政日戳,记录了邮件传递的时间和地点,可作为邮件查询的凭证。它们是邮政发展和集邮收藏的重要印记。此外,邮政用戳还有内部戳、代资戳、宣传戳、纪念戳等多种。在国际邮政行规中,每件邮品都必须盖有盖销戳和邮政日戳。起初两个戳是分开单盖的。1850年,奥地利邮政部把盖销戳和邮政日戳组合成一个整体,发明了组合戳。这种邮戳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而流行开来,荷兰邮政使用的这枚组合邮戳就是其中之一。当然,所有的邮戳都各有特性,反映了邮件寄出的地域与时间特征。邮戳的收藏和展示非常有助于了解邮政文化,掌握集邮的基本知识。

展示的邮戳机诞生于1893年(图14-5)。19世纪末,邮件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快邮件处理过程。多德雷赫特的邮政局长洛兰特(J.Roelants)是最早发明邮戳机的人之一。1892年,他设计了这个手动邮戳机。盖戳机用铸铁制成框架,配有带不倒翁和配重的手动印章。通过曲柄手工摇动,印模就会沿着墨辊移动,同时墨辊会摆动。压印机装在带有橡胶压印板的木板上。如能熟练操作,这个机器一小时可以处理12000张邮票。

荷兰早期的邮政状况与其他世界各国相似,其通信组织活动也经历了邮驿阶段。邮驿是一种国家设置的交通机构,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和政府公函。这种官办邮驿的服务对象是国家和政府,邮差都是国家官吏。大多数邮驿都不为社会公众传递信件。达官贵人之家的信函通常派奴仆送达,普通人家的书信只能靠商旅捎带。

图14-5 邮戳机(左)(www.xing528.com)

图14-6 威廉王子的银质信差徽章(右)

馆内藏有一枚银质徽章,是奥兰治亲王(Willem van Oranje)的长子菲利普的私人信使所佩戴的徽章(图14-6)。徽章为信使官方身份的唯一证明,是我们今天制服胸牌的前身。这枚银质徽章制作于1608年,外形是一块盾牌,上面有菲利普王子父母双方的家徽图案,顶上有一顶皇冠铭牌上写着:“ PHSGIL-PRIN-ORANGHIE-COMTS-DE-BUREN”,意思是“菲利普·威廉·奥兰治王子,伯伦伯爵”。

在现实社会里,许多人都需要离开家庭外出谋生,分散在各地的亲人们为了得到对方的消息,常常是望穿秋水,肝肠寸断。这种现实让聪明的商人看到了邮政中的商机。到15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商家经营的私营邮政系统。官办与商办这两种邮政体系在欧洲延续了三百多年。

16世纪晚期,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由于在造船、航海和海上贸易领域都很强大,荷兰建国不久就进入了黄金时代,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荷兰的邮政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1752年,荷兰设立了国家邮政局,从此,传递信件、包裹、储汇与报刊发行等业务都得到了系统化、严密的组织和管理。荷兰的邮政活动随着他们的殖民与贸易活动达到世界各地。

1874年,万国邮政总联盟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成立,荷兰人更是积极踊跃,于1875年就成为第一批成员国,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邮政经验和先进的邮政工具为本国服务。博物馆通过实物展览、图片演示和实景再现等方式,展示了荷兰邮局、邮路与邮运的基本情况。各种函件投进邮局之后经过分拣,再利用飞机、火车轮船等不同运输工具派送到世界各地的收信人手中。馆内还展出了许多荷兰人在世界各殖民区的邮政用具和邮品实物,以及邮驿时代荷兰人使用过的交通工具,包括不同款式的邮政马车、自行车电车等。

展出的一辆绿色邮车是件老古董(图14-7)。19世纪末,邮件数量增加,邮件运输变得更加重要。这些邮车既可以将邮件从信箱运送到办公室,又能将它们从邮局运送到车站。从1880年开始,邮局设计了不同型号的邮政马车。这种E型马车是最大的一种,其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

图14-7 1903年的邮政马车(左)

图14-8 2001年的邮政电动车(右)

2001年,为了提高城市内邮件传递的流动性,荷兰邮局推出了红色长跑者电动车,由阿姆斯特丹的Springtime工业设计公司设计(图14-8)。这种电动车能让邮递员耗费更少的力气,而行驶更长的距离。电动车的金属框架位于车前部,上面固定着一个塑料箱,可承载125公斤的重量。这种车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在转向时只有车轮转动,车身不动。这样,邮递员运送邮件时,就不必将邮件背在身上了。

邮电博物馆还收藏了一部荷兰邮政早期使用过的邮件自动分拣机(图14-9)。1927年,英国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信函自动分拣机,但最先购置使用的却是荷兰人,名为“按键式信函分拣机”。由于当时尚未发明邮政编码,也没有电脑系统进行自动控制,使用时需要由分拣员将信件地址编上格口序号,然后按动键盘上的相应字键,使信函进入传送系统。当信函抵达确定的格口时,启动格门,信件就进入对应的格斗里。这种分拣机只能算作半自动,由于操作复杂,效率也不太理想,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图14-9 信件自动分拣机

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普遍提高,信函分拣设备才得到了较大的改进而普及开来。20世纪后期,邮政编码制度在世界各国推行,推动了信函自动分拣的进一步普及。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种款式的自动分拣机。在各国的邮政分拣中心、物流分拣中心或者是机场行李传送中心,都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自动分拣系统。这家博物馆展示的老式分拣机早已被淘汰。但是作为自动分拣机的始祖,它展现出发明者原初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