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中国古代苦练法带来的事业成功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中国古代苦练法带来的事业成功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有许多勤奋苦学,终于事业有成的故事。西汉时以智慧幽默著名的学士东方朔,据说曾经苦学三冬,打下了学业的基础。找他闲谈的人看到纸条,又看到他埋头刻苦攻读的情景,于是知趣而返。为了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他以加倍勤苦的精神努力学习。原来,他夜夜苦读到鸡鸣破晓,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就用桶盛水,把双脚泡在水中。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中国古代苦练法带来的事业成功

中国古代有许多勤奋苦学,终于事业有成的故事。

据说晋代人车胤酷爱读书,年幼时家贫买不起灯油,就捉取萤火虫装入纱囊,借萤光夜读,多年“恭勤不倦”,后来以博学知名于世。西汉时以智慧幽默著名的学士东方朔,据说曾经苦学三冬,打下了学业的基础。北宋人汪诛编写的《神童诗》,作为比较普及的启蒙教材曾经在民间广为流行,其中就有提倡勤学精神的内容。比如一首“劝学”诗就借车胤和东方朔夏季和冬季勤奋学习的事例,这样写道:“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南宋人王应麟编写的最著名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其中也列举了许多古代学者“发愤”、“勤学”的故事,在结尾部分又再一次特别强调勤学的意义:“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些读物,虽然都有封建思想的背景,然而其中对于“勤学”的重视和肯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现在读来仍然可以得到某种教益。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树立了勤奋治学的典范。

邓中夏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学科的知识。为了避免喜欢聊天的同学干扰读书,他写了一张“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书桌上。找他闲谈的人看到纸条,又看到他埋头刻苦攻读的情景,于是知趣而返。有的同学从中受到启发,也开始抓紧学习时间了。(www.xing528.com)

蔡和森早年失学,16岁才开始读书。为了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他以加倍勤苦的精神努力学习。人们总是看到他放学回家后,一手拿着书包,一手提着水桶,到吊楼上去看书。看书为什么要提水桶呢?原来,他夜夜苦读到鸡鸣破晓,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就用桶盛水,把双脚泡在水中。由于刻苦用功,他只用了半年就读完了初级小学课程,被校长亲自推荐入高级小学学习,又只用了一年就完成学业,在老师们的动员下去长沙投考中等学校。他报考铁路学校的作文试卷,以见解独特、构思新颖、文笔流畅,在评卷老师中相互传阅,竞然得了105分。

陈毅元帅幼年就酷爱读书。有一年中秋节,他去一家亲戚那里作客,进门之后看到一本喜爱的书,立刻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捧着书就专心地读了起来。亲戚几次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把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和糖放在他面前,他吃着糍粑,心思却还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着糖吃,他却把糍粑伸到砚台上蘸了墨汁送到嘴里。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送来面条时,看到他满嘴是墨,于是叫来了众亲友,大家一看,都忍不住哈哈大笑。陈毅却平静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