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教学运用中需注意问题,夯基础优教法

文言文教学运用中需注意问题,夯基础优教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学生独立的探究并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有效的结果,学生之间的合作很有必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学生的提问意识,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或者教师的不同意见,即使遇到一些浅显、古怪的问题,也不横加指责,而是通过一定的引导,将问题引到正确而深入的道路上来。

文言文教学运用中需注意问题,夯基础优教法

(一)教师的作用和素质

1.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或缺。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允许学生停留在自发探究而缺失教师指导的水平上,学校教育的优点就在于这里有教师的指导。杜威曾说过:“学校的生活不但应当与校外的生活一样,并且比校外的生活更好。因为在校内他们受了指导,知道怎样去做适当的工作和适当的游戏,并且还有同伴可以通力合作。”而且,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一个由“扶助”到“放手”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设置有利的探究环境,并发挥应有的、适时的、有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探究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具有可探究性。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目前探究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探究问题的泛化,即随意和盲目地设置探究问题,使探究教学空有探究的形式而忽视了问题的有效性。这和教师选择的探究材料不无关系。不是每一篇文言文文本都有可探究性或者有价值的探究点。有的文言文课文下面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注解,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文中文言词汇的意义;有的文言文较为浅显,在内容的理解上并不存在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的实践中应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无法直接同化吸收的学习材料,设置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引向更深的层次。

其次,探究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并不能在一开始就进入探究的角色,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很可能就按照原来的阅读方法,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时机械地翻阅古汉语字典查找词义或者干脆直接跳过。这样,带来的后果不是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就是可能忽略掉一些细节的理解,以致对整个文本内容的理解都产生偏差。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快速进入探究角色,进行探究式的文言文阅读。教师还可以在一些关键环节设计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

再次,学生独立的探究并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有效的结果,学生之间的合作很有必要。通过合作探究,可以达到深透理解文本的目的。而合作行为的产生,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等方式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形成相应的联结,围绕相关问题自主阅读、相互探讨。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宽容和沟通,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不光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还有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定。探究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偏差和错误,教师必须适时地加以干预,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让整个探究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当然,教师的评价不是要给学生的探究定性,因为探究本身的意义远不止“正确”这一维度,教师的评价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和引导,以期让探究变得更有意义。

2.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在探究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探究教学理论素质。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创造性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学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要实施探究教学,教师就需要掌握探究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就成了一只没有舵的船,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理论知识会随着实践的展开和深入不断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可或缺,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发展乃至时代发展的步伐。

其次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探究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无法照本宣科,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文言文涉及历史背景、文化知识等深层内容,教师如果对这些内容了解不够,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那么又如何来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呢?比如,苏教版教材《〈史记〉选读》中很多篇目都是节选,如果教师没有通读过全文,对文本的背景和文本中的重要情节不够熟悉,自己都无法发现问题,那么指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www.xing528.com)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提问的一个因素。探究问题并不能在学生阅读完一个文言文文本之后马上产生,教师需要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产生思考的方向,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比如,某教师在执教《庄暴见孟子》一文时,预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当孟子问齐宣王是否曾经和庄暴提到宣王喜欢音乐这件事时,齐宣王为什么会“变乎色”?这是一个具有提示性的问题,由这一问题情境自然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大王喜欢音乐为什么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了呢?大王喜欢的“世俗之乐”和“先王之乐”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了探究问题的序列性。靳玉乐教授也曾指出:“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的、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一旦产生了这些具有一定序列性的问题,就激发起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行为便随即产生了。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主动的探究活动。

2.创设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敢提问。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基本上只有回答教师提问和被教师评价的权利,生怕主动的提问会造成教师的反感;还有同学碍于面子害怕自己的问题比较幼稚而遭到同学的嘲笑,也不敢提问。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学生的提问意识,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或者教师的不同意见,即使遇到一些浅显、古怪的问题,也不横加指责,而是通过一定的引导,将问题引到正确而深入的道路上来。只有学生敢于提问,才会养成提问的习惯,才会在不断提问中提高自己的问题质量,在提问中找到探究的乐趣,融入探究的氛围中。

3.加强课外阅读,使学生能问

学生提问的浅层次化,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有很大关系。不少高中学生高考压力和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做题中,很少有时间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甚至是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一些名著。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上的文言文以外,很少接触文言文阅读文本。教师必须要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修养。一是在寒暑假中布置阅读作业,阅读《古文观止》《史记》《论语》《孟子》等重要文言文作品,并通过开学前期的基础知识检测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检测不是让阅读又回到题海战的老路上,而是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篇目安排一些相关阅读。比如,教授《〈刺客列传〉节选》时,让学生自读除了文本提供的《荆轲刺秦王》以外的其他内容。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淀,才能在文言文的探究教学中有效地提问,才能很好地参与到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来。

(三)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探究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并不表示每一个内容都需要探究。也不是说整堂课都需要用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认清具体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味追求探究的形式,而忽视了探究的初衷。每一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非用了探究教学就不能用别的教学方法了。有的时候,接受教学也可以和探究教学并存。奥苏贝尔就提出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这个过程中有学生的能动性,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

所以说,我们实践探究教学方法,却不能迷信探究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开展实际教学。比如,《劝学(节选)》一文所讲述的道理比较浅显,根据文意学生都能概括,除了需要对个别文言词汇做探究外,其他的文本内容就不需要再做探究了,那就不需要再节外生枝,让学生去阅读整篇《劝学》,去发现文本外的问题。毕竟,文本外内容的探究是建立在文本内容存在疑问的基础上的。针对《劝学(节选)》一文写作上采用四六文形式、语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倒是应该选用较为传统的朗读法进行教学。而同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中的文言文《师说》,就值得学生做更深一步的探究。韩愈提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等问题与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文章的风格也正吻合了韩愈“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所以,不对这些文本外的内容进行探究,是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