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夯基础、优教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夯基础、优教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课本中选用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节奏鲜明,韵味悠长,如果在品味体悟之中再辅以音乐渲染,往往能创设优美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在体验式文言文教学中,音乐主要是作为文本诵读的背景,为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营造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夯基础、优教法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创造一个和课文情境相类似的教学环境,并让学生置身于这个情境之中,真切体验文本的情感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有效迅速地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因此,情境教学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获得情感共鸣,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

1.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情境是教师用简洁生动且包含感情的语言将文言文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世遭遇、所处环境编成小故事,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心理。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由于时空、年龄、背景、处境等原因,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遭遇,产生关注心理,尽快走进文本。“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征诏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但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这种背景式的情境营造,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心理,而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尽快走进文本,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2.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荀子·乐论》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感染作用比语言更为强烈持久。高中课本中选用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节奏鲜明,韵味悠长,如果在品味体悟之中再辅以音乐渲染,往往能创设优美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在体验式文言文教学中,音乐主要是作为文本诵读的背景,为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营造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因此,背景音乐的选择必须与文本基调一致,否则非但不能有助于情境的营造,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例如,有教师曾为《兰亭集序》配以《寒鸭戏水》,淡雅淡定;为《归去来兮辞》配以《行云流水》,忧伤低沉;为《雨霖铃》配以《长门怨》,凄切伤感……借助音乐让学生与文言文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借助音乐的意境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借助音乐帮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美的熏染和心灵的陶冶,并最终让学生实现知识自主性建构。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昂活跃,很快便能沉浸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涵泳。

3.编演“课本剧

通过师生进行角色表演再现教材情境来营造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设方法。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营造课堂感情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营造情感氛围的主体。师生精心设计的课文角色表演能够最逼真地再现作品的情境,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高中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都具有可演性,可以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们来尝试表演。比如,对于《鸿门宴》,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学生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就必须认真钻研课本,反复琢磨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身份和性格特点,那个人物说话时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气、语调、神情、动作,在当时的情境下,人物会有怎样的心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钻研探索的精神被激发了,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更深刻,情感得到陶冶,创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让死板、狭隘的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从教室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交融起来,这也是情境创设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单单串讲文本,效果是很差的,不妨放下课本,走进生活的情境,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相同或相近现象,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体味课内,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入,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会更深刻。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有很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归园田居》《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不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走进文本相近的环境当中,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对情感的体验。

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人有七情六欲,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情绪容易波动,易被外界事物感染。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让学生去感受、去拥抱教师创设的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或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

(二)品味语言

1.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中能够看出先民的思想、生活、文化等深层的东西。在教学中如能把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不仅会使枯燥的字词教学充满趣味性,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例如,在《过秦论》中,对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御”,如果不从该词的本义出发,仅仅理解成为“统治”,其语言的精妙之处、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就无法体会出来。“御”本义是指驾驶车马,用在治理天下方面,则形象地表明了当时的统治者把天下的老百姓当作牛马一样进行统治。“御”后来引申为“与皇帝有关的”,如“御旨”“御用”“御驾”等。这样,“御”就含有了文化意义。“御”字说明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拥有的特权和官民之间森严的等级状况,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统治者的暴虐与残酷,作者对此种情况的评价。又如,《过秦论》中有“黔首”一词,结合当时社会习俗,就可知道,秦尚黑色,当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黔首”意为黑头,这是对百姓的蔑称。如此,可以加深对该词语所隐含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化的理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其实,从单纯的文言词语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汉文化的其他许多方面,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礼制文化,甚至性文化,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把这些文化挖掘出来,为课堂所用,便会使文言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焕发出情感体验的生命光彩。(www.xing528.com)

2.抓关键词句,仔细敲打

文言文的语言精练,语义丰富、含蓄、深刻,有时还显得很朦胧。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品味语言,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仔细敲打,细细地品味其中意蕴情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例如,《鸿门宴》一文中,当项羽听到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时,便大怒道:“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个“为”字,可以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仅仅从字词积累的角度出发来学习这个“为”字,我们只能了解到“为”做介词用,意思是“替、给”。但是,我们若从鉴赏人物性格的角度出发来品读这一“为”字,我们便可读出句中“为”字的力度、气势,品悟到项王的那种“霸王之气”“轻敌之态”,一个“为”字便是太史公的神来之笔的体现。不注意这种“不着一字”而“霸气”十足的神韵,就难以深刻理解鸿门宴上项王不顾范增多次暗示,终于不杀刘邦的深层心理动因,还真以为鸿门宴上项王不杀刘邦是“为人不忍”呢。

总之,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一起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鉴赏字词本身的妙处的同时掌握字词的含义,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气,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3.换词换句

受年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的赏析、品评往往需要教师的开启和引领。此时,借助变换句式的方式进行比较品味,常常能快速有效地切入语言品味点,从中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

比如,《游褒禅山记》第三段中在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层意思时,用的都是反问句“其孰能讥之乎?”为了体察这里的反问语气及其作用,笔者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和感叹句,即“无人能讥之”。“无人能讥之”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文的反问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也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4.细化标点和虚词

标点不是无情物,虚词意思虚情感不虚。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这样学生会对文本获得更深刻、更新鲜的体验。

比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篇至情至性之文,韩愈在文中是毫无顾忌地倾泻自己的悲伤之情,文中反问句和感叹句比较多。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就从其中的标点切入,和学生一起感受韩愈的强烈情感。

在教学《兰亭集序》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信可乐也”一句的情感,笔者重点和学生一起品味了其中的虚词“也”。笔者把“也”换成“矣”,让学生诵读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也”语气平缓,“矣”语调激越,“也”更能体现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

(三)以情融情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高中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深厚。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体验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感动于情感之美,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古人情感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苏轼高唱“大江东去”,在慨叹中思考人生的意义;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李密《陈情表》中的至孝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至性之情,项羽的人格魅力杜甫的伟大人格,李白的潇洒不羁,老庄对人类的怜悯……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灵性光芒。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感受、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和情感的对话,体悟人物高尚的人格和精深的思想,从而真正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灵魂的升华。

教师要“沉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动真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要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师只有自己动情,自己被感动了,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另外,在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课文中的动情点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作者的动情点。这些包含作者深厚感情的文章,其中有些细节、场面、人物、景物的描写叙述就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师抓住这些段落或句子来品析,就能感动学生。第二,教师自己的动情点。语文教师的秉性、阅历、气质不相同,在阅读和教授课文时对课文的情感共鸣程度和体验也各不相同,教师大可不必拘泥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分析,非要抓住相同的段落来分析。教师要能抓住自己最动情的段落细节来分析,来讲解自己为什么受感动,是什么感动了自己,如何感动了自己,这样自然就带出了自己的感情,也讲出了感情。第三,课文最具情感的描写叙述等动情语句词语。课文里总有些精彩的表达感情的词语句子,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句子,比较深入透辟地分析或者引导学生体验里面蕴含的情感,一定会起到比较好的感染作用。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