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昌平年鉴.2021:回顾十三五发展成果

北京昌平年鉴.2021:回顾十三五发展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938家增加到202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分别达到30家和52家、是“十二五”末的2倍和1.5倍。北京市“三条文化带”汇聚昌平,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批重点项目。编制实施未来科学城规划,“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基本成型,“能源谷”入驻各类市场主体536家,“生命谷”医药健康产业年收入达到598.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3倍,沙河高教园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

北京昌平年鉴.2021:回顾十三五发展成果

过去五年,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真抓实干、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0.9亿元,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94.7亿元,跃居全市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938家增加到202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分别达到30家和52家、是“十二五”末的2倍和1.5倍。

——首都功能得到不断强化。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未来科学城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规划范围由10平方千米扩大到170.6平方千米,生命科学园及周边10.26平方千米纳入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北京市“三条文化带”汇聚昌平,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批重点项目。

——城乡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净减量8平方千米。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53.3%、降至33微克/立方米,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79天、占比79.2%。污水处理率比2015年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95%,平原区地下水位上升2.6米。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8%、67%。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累计办好重要民生实事127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5%,低收入农户全部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累计培育引进“名校名园”17所,新建和改造三级以上医院13家。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减量集约,突出规划管控,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发布实施昌平分区规划,编制完成32个街区控规、4个镇域规划、215个村庄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加快转变土地开发模式,生命科学园三期、沙河高教园四期等项目全面提速。统筹推进国家自然资源例行督察和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专项巡视整改,规范整治超标大棚6310栋,拆除违建别墅3616套,同步建立了“村地区管”等体制机制。圆满完成各年度疏解整治促提升任务,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817万平方米、腾退土地4270公顷;45个工业大院全部清退,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2家,疏解提升市场61个、物流中心20个;“开墙打洞”、群租房等保持动态清零,城乡结合部重点村、背街小巷整治成效显著;利用腾退空间留白增绿946公顷,实施“五微”提升项目542个,便民商业网点实现功能全覆盖。

(二)聚焦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编制实施未来科学城规划,“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基本成型,“能源谷”入驻各类市场主体536家,“生命谷”医药健康产业年收入达到598.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3倍,沙河高教园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新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2个,组建协同创新平台20个,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际研究型医院、冷冻电镜实验室等平台相继落地。累计获评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61项,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1.8倍、2倍,华辉安健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诺诚健华抗肿瘤创新药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国家级双创载体21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通过国家验收。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小米科技、好未来教育、丹序生物、明阳智慧能源、京东7FRESH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0.7∶31.2∶68.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22.5%、31.1%。

(三)突出绿色人文,夯实生态本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昌平。聚焦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215个村煤改清洁能源,改造锅炉3858蒸吨,淘汰老旧机动车8.2万辆,空气质量一直保持全市前列。深化河长制管理,新扩建再生水厂4座,铺设污水管网295公里,解决了246个村污水处理问题,黑臭水体全面消除,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紧抓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契机,新增造林4.9万亩,新建森林公园5处,新添郊野公园16处,织补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57处,形成了9个万亩以上的大尺度、高品质森林组团和绿色廊道。出台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昌平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www.xing528.com)

(四)坚持协调平衡,健全治理体系,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集中推进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回天计划”任务加速落地,117个项目全部开工,林萃路打通、自行车专用路、天通苑体育馆等62个项目建成投用;成功打造“回天有我”品牌,“五方共建”等治理经验得到推广,回天地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力保障京张高铁、京沈客专、京礼高速昌平段建成通车,新增道路里程96.8公里,建成慢行系统17.1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34条,支路以上路侧停车基本实现电子收费。着力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投入使用。突出抓好两个“关键小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63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力做好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工作,1.2万户农民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五)立足共建共享,加强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立完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累计受理办结群众诉求32.9万件。连续五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逐年提高。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2.2万套,2.4万名动迁群众实现回迁上楼。组建4个学区和4个教育集团,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人大附中昌平学校等项目建成开学,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2.8万个,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到89%。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等项目建成投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95.4%,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顺利通过两次国家卫生区复审。新建养老照料中心14家、养老服务驿站88家。完成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任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社会保持安定和谐。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3%,调整取消各类证明297项,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减负超过580亿元。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了区级“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开办企业实现一天领执照、当天领发票,累计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超额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健全国有资本监管制度体系,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本收缴收益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2.8倍、2.9倍。助力5个受援地区全部脱贫摘帽。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二五”时期的5.5倍。国际友城扩大到13个。成功举办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北京国际魔术大会、北京农业嘉年华等活动,昌平对外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一直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政风行风持续改进。认真贯彻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累计办复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229件、政协委员提案764件,解决代表和委员反映的重点民生问题1744个,统筹做好政务公开、行政应诉等工作,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区级机构改革任务,深化绩效管理和督责问效,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昌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统筹做好医疗救治、医学观察、联防联控等工作,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创新发展、功能疏解、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工作扎实推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一年来,全区上下付出了艰苦努力,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考验,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过去五年,我们创业不畏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昌平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昌中央、市属单位和高校院所、驻军部队、入区企业,特别是向去年以来为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够,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环境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总指数较低,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一些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部分干部的工作状态与新时代新阶段发展要求仍有差距。我们将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应对挑战,切实下功夫解决好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