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得有趣儿、写得有趣儿:天生我材会写作

活得有趣儿、写得有趣儿:天生我材会写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男孩儿独辟蹊径,他写的是《圆明书院课间星级游戏大排位》。可令人尴尬的是,小男孩儿的创意被妈妈质疑了。在这水深火热之中,写作,是首当其冲被扭曲、被蹂躏的。玩儿,高质量地玩儿,本来就是天地间第一才能。写作,要放下世俗意义上“比输赢”之心,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玩儿,才可能好好地写。以前孩子们一个学期才写三五篇大作文,老师要求反复修改然后背诵应对考试。

活得有趣儿、写得有趣儿:天生我材会写作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突然想写一封信给你们,聊聊孩子,聊聊作文。

今天一大早,小男孩儿辰就急匆匆地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给他的播报稿“签字”。他说必须要得到我的“认可”,看到我的亲笔签名后,他妈妈才会放心,才会同意他今晚在班级微信群中播出这篇稿子。

我一头雾水。这辈子确实签过很多字,但这样的签字,还是头一回。

我一读他的播报稿,眼睛就亮了。这是年级播报史上“开天辟地”的一篇播报稿啊!千呼万唤始出来!多么珍贵啊!

小男孩儿独辟蹊径,他写的是《圆明书院课间星级游戏大排位》。他不讲这节课或那节课老师讲了什么内容,而是“分星级”地介绍了课间十分钟大家玩得最火热的几种游戏:电磁门、弹笔、捕鱼、叠纸飞机、玩球……在小男孩儿的笔下,小朋友们个个淘气、欢乐、生龙活虎,小院里生机勃勃、童真盎然。

我读得那个开心啊!没有人知道,我等这样的一篇播报稿,等得望眼欲穿啊!

这一拨孩子到校才一个多月,他们的播报,还在初级阶段——播报选材,几乎都还停留在“每节课内容回顾”上。一节课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下来,像是课堂的浓缩版原音重现。这种“讲课内容复制式”播报,是我最不欣赏的。因为,作者只是个录音机而已,有认真地聆听记录,但还没有创造的火花绽放。

我不急。一拨孩子都有一拨孩子的写作节奏和写作周期。老师需得有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成长,等待他们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开放的校园生活

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有一个叫辰的孩子“突围”了!他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他从“学生”回归了“孩子”。他的播报内容,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再现,而是“课下游戏”的发现。他这小小的一步,可是圆明书院这一届学生播报里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啊!我能不激动万分吗?

可令人尴尬的是,小男孩儿的创意被妈妈质疑了。妈妈很紧张,儿子的播报跟其他同学大相径庭。人家都说“学习”,可儿子说“玩儿”、说“游戏”,跟“勤奋刻苦”无关,这是不是不够“上进”?不够“正能量”?其他的家长同学听了,会不会觉得“无聊”,会不会有“不良后果”?

妈妈做事很谨慎,她要求儿子先来请教我。

知道了这事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好心疼我的学生,好心疼我的家长!

我们的“写作教学”怎么会给家长和孩子们造成这么大的困扰?看来陈旧功利的写作思想不仅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我们的家长。这是写作之殇,也是语文教育之殇啊!

我怀着庄严的心情给这个孩子“签字”,为他证明:这个写课间游戏的播报创意很棒,思想健康,立意独特,且对圆明书院的写作教学有重大意义,请妈妈放心,支持孩子就播这个内容。

小男孩儿拿到了我的“御笔亲批”,欢天喜地地离开了。我坐在办公室里唏嘘感叹了半天,为我们比北方的雾霾天还让人气闷的写作大环境。

可后来的结果是:辰正式播报时,结尾增加了一段全班同学“谈理想”的内容。

我猜想,大概是因为他妈妈还是不放心,担心如果播报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影响不好。

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家长朋友们多么累!写作教学,不仅孩子们需要被解放,家长更需要被解放啊!

于是,在当天晚上的播报点评里,我这样写道:

辰这样播报,路子就对了!天天盯着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内容,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怎么可能写好作文?不主动进入生活,关注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细节,怎么可能懂得生活?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向往生活的海洋,语文不是考试,更不是应试。辰同学有开拓精神,有眼光,有创意,棒极了!

就是胆子还小了一点儿。后面“谈理想”部分本来内容很好,但放在本次播报中显然是画蛇添足,不太合适。今天的播报如果专注于课间“游戏”,就拿“玩儿”做文章,更妙!此为聚焦也!别贪多,别迎合,走自己的路。小孩儿就该玩儿,就该说小孩儿的话,抒小孩儿的情。千万别装成熟!一装,作文就败了啊!

后来和辰妈妈聊天,她沮丧地说这次播报她拉孩子的后腿了,很不好意思。其实,心怀愧疚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当教育目标一层层缩水为考试目标之后,迎合应试,已经成了家长和孩子的本能。在这水深火热之中,写作,是首当其冲被扭曲、被蹂躏的。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拯救和保护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让他们以自然放松的心态去享受真正的写作。

辰妈妈,不是你的错。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

后来在半期考试中,我把辰的这篇播报稿放在了考题中。我让学生为这篇稿子增加描写,增加更多同学们快乐玩耍的本真形象。更重要的是,我想借这个形式告诉每一个孩子:正大光明地写玩儿吧,写游戏吧!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会玩儿才会写!玩儿,高质量地玩儿,本来就是天地间第一才能。

我想,等他们再大一点儿,我会给他们介绍余光中的一句名言:科学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

还有陈希我在《文学的逻辑》中的表达:文学不是比科学、比道德、比世俗意义上的正确,总之,不是比赢……

写作,要放下世俗意义上“比输赢”之心,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玩儿,才可能好好地写。

这其实是写作的初心。不找回来,写作将永远是苦海中无穷无尽的折磨啊。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这是我写这封信的缘起。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这个系统中,除了老师,除了学生,还有你们——我的家长朋友。如果你们的写作情绪得不到抚慰,如果你们的写作心态处于焦虑和怀疑之中,那么,我们苦苦为之奋斗的写作愿景,永远是南柯一梦。(www.xing528.com)

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帮助辰妈妈放下她的恐惧,也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朋友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和孩子们一起走向真正的写作。

还有部分家长朋友向我表达担忧。他们说:孩子们天天两点一线地上学放学,至多加几个课外班,他们的生活太平淡,哪有什么丰富的写作素材?可是圆明书院却要求他们坚持写随笔,记年级史记,创作播报稿、百家讲坛稿……以前孩子们一个学期才写三五篇大作文,老师要求反复修改然后背诵应对考试。现在的写作负担是不是重了些?随笔性质的文字是不是整体质量偏低?书院的“作文课”是否太少了。另外,没有集中地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大作文的教学,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会不会在原地徘徊……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谢谢你们坦率地表达你们的顾虑。那也请允许我大胆地解说我的写作教学观:

多写随笔少“作”“文”。

我们不搞“作”“文”教学!

“作文”其实很无辜,把这个词弄坏了的是应试教育。其具体表现就是,本来应该是“天赋人权”的写作,在中小学成了学生和老师最仇恨的事儿。写作文,孩子头疼;改作文,老师心疼;读作文,家长肝儿疼。一说到要“写作文”,咱们头脑中就是一副阴风惨惨的悲壮场面:一个孩子,咬着笔杆,愁眉苦脸,搜肠刮肚,写得要吐血,要上吊。因为写作文,孩子要跟老师捉迷藏、玩心眼,简直就是校园里长期上演的惊险谍战剧。

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他自己的事,写作是帮他变得更快乐更幸福的事。写作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成全,而不是折磨。我们长年累月进行的所谓写作训练,大部分是一种剥夺:以所谓扎扎实实的能力训练和技巧训练残忍地剥夺着孩子们的写作乐趣,销蚀着孩子的写作内驱力。“作文”不再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积累,而成了对成人世界的迎合、对应试教育的迎合。这样的“作文”教学,可以训练出考试场上的得分手,但那些文字,还没写出就已经风干枯萎。最惨烈的后果是,成功经过应试作文训练的大部分孩子,没有下考场,就已经把我们作文教学的真面目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写作文嘛,就是装模作样,投机取巧,快速牟取现实利益。做文章如此,做人也……

社会上一度造假风盛行。我不敢说根子都在作文教育。但我们确确实实得承认,我们小时候不得已的说谎造假,很多时候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写作”这件事儿。有些常见观点是不是误区呢?

第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生活很平淡,或者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生活,所以,孩子们没有写作材料,让他们坚持写随笔太辛苦了。 这种看法很有市场。在各种作文书中,老师们都在绞尽脑汁为学生设置情景,“创造生活”。这不是不好,但一定不是最好。“生活生活”,生而存活,我们每个人都天然在生活中。我们写不出文章,不是我们没有生活,而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熟视无睹,我们在捧着金饭碗找饭吃啊。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的,是由鸡毛蒜皮的细节组成的。这些鸡毛蒜皮,对于热爱生活的人而言,全都是金子,全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比如《红楼梦》,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咱看看,全是鸡毛蒜皮不是?我挺喜欢徐静蕾,经常引用她的一句话。她说:不要跟我说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有的小事都是大事。民族问题是大事,谁失恋了,谁患关节炎了,都是大事……此言真矣。

好的作文教学,就是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热爱这些鸡毛蒜皮,创造这些鸡毛蒜皮,唤醒他们对这些鸡毛蒜皮的敏感。圆明书院的大型活动很多,每两周就有一次。比如一块钱城市生存、30公里越野、国王与天使……无不扣人心弦动人心魄。但学生活动完,我们从来不刻意布置作文,其原因就是害怕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搞了活动才是有生活,没有搞活动就是无生活。这种观念太可怕了!虽然我们不刻意布置,但学生还是在随笔中情不自禁地写,一写好几千字。这就是创作冲动。一旦对平凡的生活都有了创作冲动,那写作教学就成了大半了。

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是真正的写作使命。这个使命,光靠“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是完不成的。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学生没有啥思想,写得太多,只是低质量重复,效果不会好。不过,学生真的没有“思想”吗?不够“深度”吗?不够“独特”吗?我从来不这样看。如果你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那当然是这样。但如果你有儿童视角、儿童情怀,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喜欢读孩子们的随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常被他们的深刻感动:他们会发现圆明书院的四棵大树的一棵大树上刻着“LO E”三个字母,然后他们就发挥各种想象去猜测中间一个字母是啥;教室里进了一只壁虎,于是整个班都变成了故事场,孩子们为此写下惊心动魄的长篇大论,让人忍俊不禁;中午去食堂,有人高喊着“刀削面万岁”,结果泼了汤,打了碗,狼狈不堪;羽毛球飞上房顶了,他们乌拉拉嚷嚷一通,形容这个羽毛球“秃头秃脑”;三个女孩儿闹矛盾了,她们烦恼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孩子世界的事,哪一件不是大事?对于他们,哪一件不是蕴含着对生活最独特最自我的感受呢?记得我儿子在两三岁时,极富想象力。他吃饼干,咬一口,看着饼干形状一变化,就说一个句子,都是比喻句,全像诗。有一次,甚至连“高山流水”都说出来了。可是这种能力,随着他成为小学生,慢慢就消失了。其实,儿童天生爱观察、爱思考、爱表达,童心的纯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优雅和深刻。不以成人视角评价孩子世界,你会发现孩子文字的珍贵。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任何技能提升都需要遵循的原则。生活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从来就没有完全重复的日子,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独一无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的独一无二,表达这样的独一无二。经常念叨着要写随笔,他对生活就会有一种“写作牵挂”。观察多了,思考多了,动笔多了,慢慢就会写作了。“写”这个技能,多半是自己悟出来、练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一篇作文改十遍八遍,是一种训练方法,但不该是主流方法,而是辅助方法。当写作成为一种生命本能,文字像泉水一样从心底流出来的时候,那写作就跟呼吸一样自然。难道你会担忧新鲜空气太多了吗?写作本来更多的就是一种心灵密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永远不嫌多。

第三个误区,认为作文提升靠“技巧”,作文技巧课应该单列。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说作文技巧完全没有用,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技巧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任何作文教材都解决不了写作的问题,任何作文技巧也解决不了写作的问题。不信,你把《写作学教程》一类的书认认真真啃若干遍,看看是不是能提升写作水平。在《王君讲作文》一书中,我反复阐述这个问题。作文课,可以教写作知识,可以教写作技巧,可以教写作情怀,也可以教写作思想。四个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没有写作情怀、写作思想的教知识、教技巧注定走不远。何谓写作情怀、写作思想,说得简单一点儿,就是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这类东西。没有这类东西打底,写作教学就是空中楼阁。

我并不否定适当的“大作文”教学。但一个教学阶段有一个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中考高考当然重要,但不能因为它们重要,便把我们日常的教学全部都在第一时间瞄准这个考试。那,就太恶心,太无聊了。不在应试冲刺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孩子们松松绑,让他们在心灵松弛甚至飞驰的状态下为自己写点儿文字,培养一点儿写东西的习惯,涵养一点儿用文字为自己取暖的情怀。

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感受生活,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了一定积累的孩子,在应试阶段再帮助他们做一些入格训练,他们很快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强行进行应试训练,那就像让一个渴得要命、饿得要死的乞丐去国家大剧院看戏,戏是好,但这个乞丐,因为渴和饿,他恐怕是很难爱上大剧院的。

“写什么”都没有解决,便往“怎么写”上使劲儿,这劲,自然是不得劲儿的。

写作的技巧要教,但最好融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阅读写作,根本上还是一体的。在阅读中教写作,在写作中教阅读,不能那么功利。语文学科实在和数理学科不一样,很多教学目标确实比较模糊,也应该模糊,啥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语文就成了呆头呆脑的试题训练了,这个学科的魅力就没有了。

我们虽然要求学生坚持写,也提出了每周的基本字数要求,但实际上,对实在写不出的学生,写得较少的学生,我们也从来没有批评过、苛责过。写东西,还是需要有点儿状态的。有时候,真不想写,写不出,那就等等。我们不着急。但有了随笔写作制度、点评制度、赏析制度、发表制度的支撑,大部分同学肯定是得到了激发和鼓励。比之两三周一个的大作文,他们写下的文字,不知道是多多少倍了。今天开圆明书院家校沟通会,孩子们对随笔写作一致拥护,就是明证了。

写随笔,实际上是孩子们为自己写“史记”,其意义已经超越一般的写作教学了。文字是他们的青春纪念碑。他们一笔一画写下的,不仅仅是作业,而且是他们自己的一呼一吸,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只有这样的文字,他们才会珍爱,才会着迷。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把忐忑不安的心放下来,让孩子们跟着他们的老师,在一段自由写作的日子里去寻找写作的真谛,去感受写作的幸福吧。自由的文字最见真情,自由的孩子最有力量。在自由中,我将引导孩子们,“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树木握手,和草株耳鬓厮磨”,由此“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毕淑敏语)。我们因此而通过写作更懂得了生活,更具有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生活,才是人生真正的考试。

而写作,不应该成为这个考试的负担,而应该助这个考试一臂之力!

下一回,我们继续聊。我将用孩子们的文字为例,告诉大家:活得有趣儿才能写得有趣儿。让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大玩家”吧!

你孩子的语文老师:王君

2016年12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