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能够济世利人,不是无用之术。既然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那么就有“过程之中”和“过程之外”之别。在这一特定状态之外,即“过程之外”,包括学术研究“之前”和“之后”,学者又必须考虑学术的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缺乏这样一种关注,学术研究不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会面临意义模糊,甚至意义缺失的窘境。

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学术研究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

(一)两种意见

对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以来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为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展开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就是实用目的。学术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因此,学术应该追求实用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李伯重认为,“学术不能追求实用,原因即如梁启超所言,倘若‘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则动机高尚者,固然会以学问为变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动机低下者,则亦会以学问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过时则抛之而已’。不论哪一种作法,都会导致学者将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问本身之外,从而使得研究离开学术[29]”。其主要论据是搞学术研究如果考虑实用,会直接影响到学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学者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不过,梁启超拿动机说事儿,认为动机不高尚,就会把学术作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动机不高尚者,几乎可以把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作为博取利益的手段,岂止学术!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追求实用?所以,学术研究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虽有名家大咖断言,却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术因应人们破解疑惑、问题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能够帮助人们破解疑惑,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人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学术,才是有价值的学术。学术能够济世利人,不是无用之术。“为学术而学术”其实也是有目的的。顺便说一句:“为学术而学术”中,两个“学术”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是一个名词性概念,指的是一种(功利)目的,后者则是一个动词性概念,指的是一种行为,即人们进行“学术研究”之意。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学术总是有目的的。目的直接涉及价值。不明确目的,其实也就是不明确价值。很多学者皓首穷经,毕一生之力研究一些学术问题,总是有所图、有所求的。事实上,学者们并非不清楚自己研究的价值,可能只是他们难以立马言简意赅地说清楚自己研究的价值而已。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学者,往往难以说清楚自己研究的具体价值。很多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价值,往往是在很多后续实际运用过程中,才逐步呈现出来,逐步被后人认识和把握的。比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据说,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全世界只有12个人看得懂[30]”。然而,事实上,问世几十年来,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量子力学是另一大支柱),为人类了解世界,了解宇宙的变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相对论的意义》出版不久,就引起各个哲学流派的强烈反应,出版了不少论著[31]”。同时,相对论也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今中国社会在高端“芯片”等方面被发达国家“卡脖子”,其背后隐藏着的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基础研究远远不够。基础研究是技术问题的根基和总开关。“基础科学有几个特点:第一,孕育原始创新,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或者某种基本原理,例如牛顿力学;第二,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不是那种能直接拿来赚钱的知识,所以兴趣和好奇心非常重要;第三,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因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很难,不确定性很大,很多人终其一生有可能碌碌无为[32]”。正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所以,一旦急功近利之气弥漫于社会生活之时,基础研究往往就会被冷落,甚至被弃置。

由此看来,断言“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有些简单和武断。

(二)“过程之中”与“过程之外”

要搞清楚学术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www.xing528.com)

首先,重新理解实用目的这一概念的涵义。实用目的本质上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功利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实用目的有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之分。直接实用目的、短期实用目的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往往可以很快,甚至可以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容易被人们迅速把握住。而间接实用目的、长期实用目的所包含的功利价值,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多种环节、载体,才能慢慢地,甚至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很显然,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被忽视不等于就没有。因此,人们应该否定的并非学术本来就有的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而是对学术急功近利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反对急功近利而否定学术有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就如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给倒掉了,有些笨伯。

其次,不能仅用静态的眼光,更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术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问题。所谓动态的眼光,就是把学术研究看成一个过程。既然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那么就有“过程之中”和“过程之外”之别。所谓“过程之中”,是指学者潜心学术研究时所进入的一种特定状态。在这种特定状态中,占据了学者整个心灵的,乃是各种意味深长的现象,从现象之中把握本质和规律,辨析概念的涵义、爬剔梳理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现实依然是遵循学术自身的逻辑,而不是用现实来解释学术、左右学术[33]”。概而言之,此时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问本身。在这种特定状态中,学者所追求的只是把道理想明白,豁然开朗,一片澄明(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功利价值),而不应、也不会过多考虑他的研究能给他带来多少“工分”、经费、报酬、奖项等世俗目的和价值的。

很显然,“过程之中”这种特定状态只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特定状态之外,即“过程之外”,包括学术研究“之前”和“之后”,学者又必须考虑学术的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

从“之前”看,学者必须关注世界、人生和社会,努力从这个世界、人生和社会中汲取思考、研究的素材,从这个世界、人生和社会中的种种未知中、种种不完善中寻找研究的选题。这样一种关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用目的、功利价值的关注。缺乏这样一种关注,学术研究不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会面临意义模糊,甚至意义缺失的窘境。

从“之后”看,学者完成了某项学术研究工作以后,他还得关注这个世界和社会对他研究工作的反应,关注他研究的成果对于这个世界和社会不断走向完善的实际意义。因此,如果说“过程之中”学者必须“无功利”的话,过程之外,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他都得考虑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实用目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实用的与实践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学术的对象,只是学人在学术过程之中不应受到‘用’与‘行’的干扰,而要忠实于学术自身的逻辑[34]”。

质言之,在学术研究“过程之中”,研究者应该一心只有学术自身的逻辑,是无外在目的、无外在功利考虑的。而在研究“过程之外”,则要密切关注时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关注自己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