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以来,中国青年研究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对不少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甚至多次的研讨,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初步成果,已经在青年研究历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学术积累。而从青年研究者看,关注青年研究学术积累、重视对青年研究进行学术批评的人也很少。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以来,中国青年研究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对不少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甚至多次的研讨,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初步成果,已经在青年研究历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学术积累。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讲,这些积累是后世青年研究者开展青年研究的新起点。对此前青年研究者形成的这些积累,后续的青年研究者应该通过扎实的文献检索和梳理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既使自己后续的青年研究不至于炒前辈研究的冷饭,也使自己后续的青年研究能在前辈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起点。

40多年来,中国青年研究在反思、批评中艰难前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张华教授就对青年研究展开过梳理和反思。她指出:(至1997年的)“青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八十年代初期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二是八十年中后期以学科建设为主攻方向的研究,三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用实证手段对青年状况进行宏观描述,并试图建立青年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准规范’研究[31]”。此后,赵宪生在《正视问题,找出差距,再创辉煌——谈我国青年研究的现状》(1997)中提出:“我国的青年研究从整体上讲,与国外青年研究的成果和层次相比,仍处在较低的非学科化的水平,存在着许多问题[32]”。这些问题包括研究队伍的主体薄弱,研究课题简单、雷同,研究方法简单、肤浅等[33]。沈杰在《“青年研究”何去何从》(2002)中,对青年研究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种偏颇现象进行了批评:“一是,看到学科的地方看不到青年”,“二是,看到青年的地方看不到学科[34]”。陈亮在《我们的青年研究缺什么?》(2002)中批评了中国青年研究中存在着的四大痼疾:问题意识淡漠、研究定向单一、互动关系脱节、批判立场缺席等。陈亮指出,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导致青年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水平和境地,直接影响到青年研究的健康发展和青年学科的建设[35]。黄志坚在《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2005)中,梳理了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对青年学构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力量整合、学术批评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36]。黄海在《从政策性的青年研究到解释性的青年研究——一种真问题与真学问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反思》(2006)中指出,青年研究直到今天仍然处于一种“前学科时代”[37]。田杰在《关于青年研究代际更替问题的几点思考》(2012)中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青年研究可认为是有探索、有尝试、有进步,但基本上是无权威、无经典、无传承,而且由于缺乏内部的异见、冲突和论争而缺乏理论的内在张力和创新范式,需要一个新的开端,既是一个新世代的开始,又是一个新世代的诞生[38]”。陈亮则进一步指出:“通过对青年研究已有的知识实践和理论探索的通观整理,建构起解释性的元概念,找到青年研究已有的高度,寻究其深度和宽度,以期进一步提升,这是目前应该做、可以做的工作[39]”……

此外,2007年起,《当代青年研究》等进行了中国青年研究大反思。许多青年研究者就建立青年学、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如何成为可能、学科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批评和论争。“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的理论‘反思年’”。[40]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之年。当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青年研究者们积极开展学术批评,系统梳理了中国青年研究事业发展的脉络,对中国青年研究发展的路径、内容、方法、问题等等进行了盘点、辨析和批评。

《青年学报》2013年第2期起开设“阅读青年”栏目,旨在对青年研究界最新出版的学术专著及时展开学术批评。2016年第2期起,在封二开设“青研学人” 版块,以图文结合形式,介绍青年研究界知名学者及其青年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成就,旨在强化青年研究学术积累。2016年,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青年研究:新视野、新问题和新方法(2016—2020)”学术研讨会,围绕深入推进青年研究展开了研讨:青年研究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历史阶段和特征,以确立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应该重点关注青年生存发展中的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不断拓宽学术研究的领域,丰富学术研究的内涵?应该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笔者认为,这些反思“对青年研究、研究群体自身的处境与状态、优势与劣势、成果与问题、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目标等,都做了较为全面和较为深刻的梳理和分析,展现出较之近20年来不断反思的更高理论自觉、学术自觉、学科化自觉和问题意识自觉[41]”。(www.xing528.com)

青年研究者通过学术批评和学术研讨,充分体现了他们梳理中国青年研究现状、揭示种种问题、探析深层原因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以及促进中国青年研究水平提升的拳拳之心。

然而,从整体上看,近10多年来,青年研究界对青年研究最新成果的学术批评、对年度学术研究状况的梳理和评析等学术活动,均有越来越少的态势。这样的状况,既不利于青年研究界摸清青年研究学术成果的“家底”,为制定青年研究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也不利于减少选题重复、研究重复等不良现象。而从青年研究者看,关注青年研究学术积累、重视对青年研究进行学术批评的人也很少。一定意义上讲,这就使得很多青年研究者是在缺乏必要学术史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参与青年研究的。缺乏学术史知识背景的青年研究者,如何能够辨良莠、明是非、知得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出好题,接续前行,推进青年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