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绿色幸福:从南方谈话到科学发展观

追求绿色幸福:从南方谈话到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执政者来说,GDP都是他们成绩单上至关重要的一栏。从此之后,GNH就替代GDP,成为衡量不丹进步的标准。是为了让人民获得幸福。我们需要认同GDP、物质丰富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和复杂的转型经济国家。但是,现在要做的,是给简单冰冷的GDP数据赋予更多人性的含义,让它变得更真实、更有生气、更可持续。

追求绿色幸福:从南方谈话到科学发展观

人类发展与总体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过去的政策讨论往往会让我们认为人类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环境恶化趋势,如全球变暖和其他令人担忧的气候变化现象与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能耗增加、更集中的灌溉、商业性砍伐以及与经济扩展有关的其他活动相伴而来。

从表面上看,发展进程似乎导致了环境恶化,但另一方面,热衷于发展的人们常常指责环保人士“反发展”,因为环保人士常常以所谓的对环境不利为由,反对一些能提高收入和减少贫困的举措。不管两个阵营的界限分明与否,它们之间多少都有些剑拔弩张的意味,一方主张减贫和发展,另一方拥护生态和环保。发展与可持续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千真万确,还是妄加臆断?人类发展观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某些启示呢?当然可以,这种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示,其核心是:发展是从实质上扩大人类的自由,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初衷。从这一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要对发展做出评价,就不能不思考人们所能拥有的生活和享有的实际自由。发展不仅仅是实现提高诸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个人收入等这样的单一目标。

我们要从人类实际自由这一更宽泛的角度看待发展,认识到这一必要性后,一切都将豁然开朗——不能撇开生态和环境问题谈发展。实际上,人类自由的重要部分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都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我们生活其中的周遭环境等。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发展和环境势不两立”的观点违背了人类发展观的核心原则。人们有时会将环境误认为是一种能够进行衡量的“自然”状态,如森林覆盖率地下水位等,但这种理解是有缺陷的,环境不只需要被动保护,更要求人类积极努力,自觉保护。我们不能只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来思考环境问题,因为环境也包括人类创造的成果。如,净化水就是改善生活环境的措施之一。消除流行病就是人类改善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消除天花疟疾——人类已经根除了天花,如果齐心协力,不久疟疾也将销声匿迹。然而这些积极的方面并不能改变眼前的事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能在很多方面带来严重的破坏。我们必须明确并坚决制止这些负面影响,加强人类发展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影响。尽管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类活动可能都造成了破坏性后果,但如果及时采取行动,人类有能力抑制和扭转其中很多不良的后果。

对于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执政者来说,GDP都是他们成绩单上至关重要的一栏。唯一的例外是不丹国王,这位特立独行的国王最在乎的一栏是GNH(国民幸福总值)。30多年前,这样的怪异做法无异于离经叛道,今天却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30年来,不丹人民确实生活得很幸福。

【他山之石】

不丹的GNH幸福指数(www.xing528.com)

不丹的第四代君主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是国民幸福指数GNH的开创者。20世纪80年代,他向不丹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了一道命令,宣布政府计划的成功与否必须以该国人民幸福感的提高为评价基准。从此之后,GNH就替代GDP,成为衡量不丹进步的标准。

经过不断摸索,不丹政府把国王提出的GNH具体转化为四大支柱: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优良的治理制度,并且将这四大支柱细化成了心理幸福、生态、卫生、教育、文化、生活标准、时间使用、社区活力及良好的管理状态这九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指数标准,最后开发出涵盖国民生活每个方面的七十二个“幸福指示器”。比如,心理幸福区域,就包括了人们进行祈祷的频率、冥思、自私自利、嫉妒、镇静、同情、大方、挫折及自杀念头等指示器。每隔两年,政府都会对这个评价机制进行修改,以保持与实际情况的一致。

在不丹GNH治国理念的影响下,不丹成了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这里被世人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全国森林覆盖率为72%,木材蓄积量约6.7亿立方米;这里的人民号称“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美丽的景色和基本未被破坏的文化是不丹居民高幸福感的关键。

没有人能够否认GDP数据的重要性,但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让人民获得幸福。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我们却都知道什么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物质财富的增加肯定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幸福感,但如果这种幸福要以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等为代价,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期待这种幸福。

我们需要认同GDP、物质丰富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和复杂的转型经济国家。但是,现在要做的,是给简单冰冷的GDP数据赋予更多人性的含义,让它变得更真实、更有生气、更可持续。《南方周末》在其2009年度国庆特刊的社论中写道:60年沧桑巨变,在重温、重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和自信时,更应百倍强调“让每一个中国人也站起来”。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站起来了,13亿人民才不会被当成一个巨大的包袱,而是会成为一个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都生机勃勃的群体。由于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的不同,中国无法也不必照搬北欧模式,但是北欧模式中最独特的元素——人性因素,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北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在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两对矛盾的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对“人性”的关注至少是与对技术和效率的关注同等重要,这也正是其他大国所缺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