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专业发展的领袖-学生最大,老师最好(下)

做专业发展的领袖-学生最大,老师最好(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一小学先后有近30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组成了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团队。三十五年,做职业自觉的语文老师,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衔人,都是源于我的坚守。2.敞开的课堂吸引了青年教师的登门求教打一小学是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做见习教师的导师都是需要事无巨细的。

做专业发展的领袖-学生最大,老师最好(下)

打一小学先后有近30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组成了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团队。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影响。他们所追求的课堂,更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专业教学与教学艺术的统一,学生发展与个人感受的统一。他们通过带教链、高级教师教研团队等各种途径,引领学校学科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些老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一个懂文化、有见底、身心健康的老师。他们写下的,既有脚踏实地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对教育的美好憧憬,他们分享自己的智慧,成就学生的梦想!

教语文是幸福的

杨颖晖

在这里,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有一批实现梦想的践行者,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是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引领者,和他们一样,我也就活跃在他们中间。

坚守小学语文教育三十五年,为什么要强调是语文教育而不是语文教学?因为我信奉的是“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三十五年,做职业自觉的语文老师,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衔人,都是源于我的坚守。

说起来,我算得上是打一小学的“元老”,从成为打一小学第一位“本科生”开始,学习、工作、生活,都认真经营,获得了很多荣誉,获得了很多成绩,坚实走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这些年,自己在“市名师后备人、市小语会会员、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区高研班学科导师、区教育系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名师教研工作坊”领军人等各种角色中演绎着自己的率真、睿智和大气。

打造自己的职业底色

最喜欢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喜欢和青年教师在一起的时光……

喜欢做学生心目中的“公主”,轻快的语文课堂上,我常常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却常常落入我预设的“圈套”;我很高兴是青年教师口中的“妈妈”,用直言不讳引领青年教师爱上教育这份事业并与团队结伴成长,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带教导师。

1.努力做到:一上课让“不快乐的事都飞走”

被大家称为一个“专家型教师”,是因为我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幽默、充满机智、充满人文关怀。在教学课文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把在个体阅读时看不到的、想不到的、感受不到的东西挖掘出来,感受到作者所表的情,所达的意,引着他们品味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张力。孩子们说杨老师是一个“又幽默又和蔼”的人,每次上杨老师的课都觉得“很轻松很自然,好像所有不快乐的事都飞走了”。青年教师们也都有这样的共识,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又让大家得到了一种享受。

2.努力做到:不同寻常

对学生,我也一直是要求严格的,但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到的是: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对学生从不发火,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办法来解决,因为我要会“讲道理”,要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有学生视我为“公主”,因为他们觉得杨老师身上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对家长也如此,理解的、不理解的、三番五次要送礼的,我都要用自己的幽默、大气来化解,深得家长的信任。

3.努力做到:让自己成为一个能high起来的老师

一直以来,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再多一份孩子气,能够和学生再多一份亲近。每天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孩子们也喜欢跟我聊天,畅所欲言,因为孩子们认为“和杨老师交谈就感到特别开心”,因为杨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风趣幽默”,是一个“能high起来的老师”,我也一直相信,“会玩的学生才会学习”。我鼓励孩子们玩,教的学生也特别自信,他们也一直以杨老师为目标!

共同成长画出绚丽彩虹

2002年就被评聘为高级教师的自己,并没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上停滞不前。现在的我,有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但我依然喜欢坚守自己的语文教育工作,每天走进课堂享受着做一个老师的乐趣。在打一小学,有各种各样的团队,我在实践中和老师们结伴成长着。

1.“学科名师教研工作坊”

在打一小学,有十多支高级教师教研团队,我曾经组建了第一支“中高合作团队”。每学期,我们展示教学研讨课,针对教学得失进行评析和专题研讨。每两年,我们都会围绕专题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团队中还走出一名新的语文高级教师。我和大家一起潜心研究的基准教学交流课也屡获全国、市、区的科研奖项,主编了“别样美丽的语文课堂”专著,在团队中成长起来的语文老师也在市区的课堂教学中、在各自的专业成长中收获满满。

2.敞开的课堂吸引了青年教师的登门求教

打一小学是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做见习教师的导师都是需要事无巨细的。带教青年教师可以敞开课堂,随时都可以有青年教师走进来。这,来自于一个老师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底气,来自于自己每天对语文教学的刻苦钻研,来自于一份大气和勇敢,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的实践才是自己能够不断成长的基石,和青年教师的交流,又使我汲取了更多的新鲜理念。传授、学习,快乐地和青年教师结伴成长着。“很美很亲切”的课堂、“轻松自然幽默”的课堂、“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就是青年教师对我课堂教学的真实评价。我很高兴自己倡导的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组团式带教链,五年内的青年教师有各个层面的,有骨干,有青年骨干,有过见习期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老师,当然也有见习教师,大家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教学相长,结伴成长,何等快乐,何等幸福。

带领团队创新发展折射出五彩阳光

打一小学语文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杨浦区优秀教研组”“上海市文明班组”“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的接踵而至倾注了我和组内老师的心血。是师徒,是同事,是朋友,是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结下的深厚的情谊。做职业自觉的老师,做他们成长的领衔人,组内的老师们快乐地钻研着、勤奋地实践着。身上承受了很重的担子,但是我会一直用我的执着和热情,用我的学识和智慧引领着打一小学的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语文学科名师,外出进行教学交流,传递教学信息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很多学校很多地方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留下过我的教学火花。我需要保持自己的那份优雅。那是对人生很淡定、很热爱、很从容的一种态度,我也在给我们的老师传递着一种讯息:我们应该有一个目标感,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努力,我们需要用我们专业的态度工作,需要用我们专业的思维来管理,这样的工作才会显得简单而纯粹。这样做,也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带动着周围的一大批人,也享受着大家对我的尊敬与热爱,所以,我说,我是幸福的;同事们也说,我是幸福的。怀揣一份收获,对未来充满激情,虽然忙着、累着,但是,却可以快乐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

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带好老师

张 丽

我出身于教师家庭,做一名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32年前,当我教师梦想成真时,便立志做一名有思想、有能力、有爱心的好老师。在从教小学数学30多年的教师生涯里,我每天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前行。我认为,教师是一项需要充满热情的职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对话,学习和教材对话——挖掘教材空间,学习和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学情,学习和自我对话——反思教学得失,学习和他人对话——分享教学智慧。于是在不断的实践、思考与研究中,我努力提升“教师教的智慧”与“学生学的智慧”,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园丁奖等十多项全国和市区荣誉称号,近10次获全国、市区教学评比一等奖,近3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市区各等第奖;发表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出版了教学专著《实践催生智慧——数学教学感悟录》,主编了《智慧趣味的数学课堂》《教有所思、学有所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集》等著作,作为第一编委参与撰写上海市杨浦区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小学数学教学初阶》供职初教师学习;参与了杨浦区《数学学科三至五年级训练体系》课题的研发,共编写了近50课时的训练内容供全区数学教师分享;进行了区研修课程项目《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做一名大家公认的好老师是我的追求,我愿意“做好自己,教好学生,带好老师”。

研“五细教学法”形成教学特色,收获立德树人成效

在多年的实践与反思中,我秉承打一小学“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多角度关心学生的成长,成就孩子们的发展。我认为教学不仅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业布置、学生辅导等环节,还应包含对学生的尊重与了解、对学生培养的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五细教学法。

1.和风细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教师需要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自身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每天清晨总是和第一批到校的孩子一起走进教室,面批作业并分析指导,以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一日之计在于晨”。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孩子需要和风细雨的鼓励、细水长流的培养。

2.学情细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无论接手怎样的班级,我总是先做细致的了解与分析,了解班级的班风和每个学生的习惯,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分析学段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课间我总是走进教室,在帮助孩子们解疑答惑的同时,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特长,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持之以恒的动力源于在我的眼中永远是“学生最大”。

3.精雕细琢——预设学生的习得过程

数学是理性而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更多是具象的。如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开展教学,是我一直思考并实践的。教学准备时,我细致研读课标与教参、挖掘教材空间、根据学生需求整合并用好教材;思考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思考学生已有什么、还需要什么、该怎样获得;思考如何搭建平台、设计情境、组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争论,获得知识与方法,经历数学的再创造。我想只有充分预设学生学习的可能情况,才能促使课堂的有效生成,课堂将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4.适切细致——启发学生的乐学善思

适宜贴切的方式方法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智慧,细致耐心的引导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针对课堂生成的各种反馈抓住切入点组织活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旧知迁移自主获得新知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的再创造。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规范读写与表达、激发质疑与辩论,以追问启迪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课堂充满实践和探索的乐趣,引导学生在丰富而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我把学生课堂精彩互动记录在教案里供师生分享:有价值的质疑解答、具有创意的探究过程、赋予思考的多角度解题方法等。由此学生大胆参与和辩论的意识不断提升,表达欲望、实践能力、思维品质得到不断发展,在敢想、敢说、敢做的探究过程中拓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

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其年龄和思维特点,我常常思考“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的问题。以“以做启思”为主题,进行了“指尖上的数学”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从“触摸”中学习数学。

5.评价细微——关注学生学习成效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活用”,使其真正为学习、生活、工作服务。因此,我不仅重视教材配套练习的合理运用,还和老师们一起精心设计数学游戏、实验、探究等各种拓展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作业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领会数学思想、发展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从而喜欢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与此同时,从课堂、作业、活动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各维度进行全面、深入、适切的评价,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和鼓励。

用“五细教学法”组建研究团队,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不断学习、实践、思考是教师职业意义所在,引领中青年教师不断发展更是专家型教师的职业价值。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肩负的重任,多年来先后带教了本区以及外区近30位中青年教师,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注重积累、勤于笔耕、积极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反思,带领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探讨,指导教师公开教学,从多方面积累教学经验,做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作为高级教师,我在关注各阶段教育热点的同时,思考并实践“如何形成团队合力来推动教师整体专业发展”,十多年来坚持与集团各校骨干教师组成高级教师教学研究团队,领衔进行系列主题研究,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使老师们获得了各种教学或科研成果。作为集团“基准教学研究”课题组数学学科负责人,十多年来坚持对集团各校教师进行备课指导、练习设计把关,关注“打一公民曹”三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研建设。使打一小学数学组获得了上海市文明组室、巾帼文明岗,杨浦区优秀教研联合体、示范优秀教研组、文明窗口标兵、共青团号、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以“五细教学法”支教乡村学校,辐射区域教研同行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实践与学习,在于引领与辐射。我珍惜各种学习机会,如国培计划、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杨浦区高端教师研修班等,这一系列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并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走近大师、与智者为伍,由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智慧。我乐于把学习的收获用于学校、集团和区域教研活动中,使个人的体会、团队的智慧得到更大范围的辐射,让同行们一起分享,如:开展“有效教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协助区教研活动等。

从2017年10月起,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克服了晕车、不会开车等困难,每天三四个小时往返60多公里到浦东新区曹路打一小学流动支教,带领“曹路打一”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作为特级教师、杨浦和浦东两个区的兼职教研员,我还经常在市区和外省市的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和讲座交流,也多次策划、组织并主持了市区级的学科展示活动。如与内地安徽、北京、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英国等地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多次赴贵州进行教育扶贫教师培训讲学等。使打一小学数学教研组的经验得到更多展示与辐射,此过程又从同行和专家的点评交流中收获了更多的启发,丰富了大家的智慧。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团队内多位青年教师不仅进行区级公开教学并获得市区教学评比一二等奖,多位教师获得职称晋级以及骨干教师或教育教学新秀称号。

三十多年的耕耘,我在不断成长、不断收获,全身心地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并努力做到自律与持之以恒,总是想方设法专心做好该做的事,我知道韧劲和坚持是进步与发展的基石。我觉得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努力结出了硕果,而这些收获来自实践、来自学生,是教学实践激发了我的灵感、是学生给我提供了素材,我真心感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快乐的,做老师是幸福的!我还要感谢青年教师们,他们的努力上进不断激励我勇往直前,使我们携手结伴成长!

打一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我们的梦想是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打一”老师希望用智慧成就孩子们的梦想!我愿意为成就师生梦想尽一份绵薄之力!在此感谢在我教师生涯中给予我支持、鼓励、指导的导师、专家、领导和我亲爱的同事们,是团队合作的力量使我不断收获、不断提升。无论收获了多少,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我觉得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揣着希望、带着坚韧继续编织更新更高的梦想……

我在英国上数学课

王成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中英小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我感到很幸运。通过参加这个交流项目,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英国小学数学教学与学校教育也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英国小学生的学校生活

英国小学生的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外,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

1.作息时间

虽然每所学校的作息时间不尽相同,但大致的学校生活时间是差不多的。学校正式上学的时间是上午9点。如果有学生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就要根据具体负责活动的教练的安排提前到学校,有的学生可能在8点就到学校了。这些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一般不是学校的教师而是专业工作人员,是真正的教练。比如在INGATESTONE,学校请的篮球社团的教练是NBA的队员,其中一个还是乔丹的队员,手上有两枚总冠军的戒指;一个击剑社团的教练,据说他的哥哥是代表英国参加某次奥运会的击剑队员。让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

9点以后,学校会组织一些阅读活动等(一般二十分钟左右),然后是一个点名的时间。正课是差不多9点半开始,下课时间是10点半。

课间有一刻钟的时间,学生基本都是到室外活动。

10点45分继续上课,到中午12点开始用午餐。午餐可以自己从家里带,也可以吃学校供应的午餐。大家都是自觉排队领取午餐的。

午餐以后也是室外活动的时间,下午上课时间是1点左右。然后到3点半左右放学。

如果有社团活动,3点半以后可以留下来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

2.学生年龄结构

英国的小学一般招收year one到year six。但有的学校可能只招收year three到year six的,比如我们所在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个样子的,它不招收year one和year two的学生,距离这个学校不远的另一个镇上有一所学校只有60多个学生,这里是只有year one和year two的学生。我们所去的第二所学校从year one到year six的学生都有,并且还有两个年段的学生也在这所学校就是:nursery和conception,这相当于我们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

他们year one的学生年龄相当于我们幼儿园大班的学生的年龄。

第一所学校的学生不是按照年龄进行编班的。他们招收四个年段的学生,但学校有6个班级。某个班级的孩子,可能是year three,也可能是year four;某个班级的孩子可能是year five,也可能是year six。用我们的概念来解读的话就是复式班。所以这个学校的班级的名字也不是用年龄,而是用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class USA,class Italy等。每个班级的人数在30人左右。

第二所学校的班级编排是按照年龄来编排的year one就是year one,每间教室的门口就写着“welcome to year one”“welcome to year two”等等。每个班级的人数也在30人左右。

3.上课

在英国小学,正课的时间最少是一个小时,有的达到80分钟。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生想上厕所或者喝水怎么办?在低年级,他们教室里就有一间厕所,高年级的教室没有厕所,如果要上厕所,只要向老师示意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老师正在讲解某个内容,也可以和助教老师打个招呼就可以了。喝水也是如此。不同的学校之间也有差异。比如,第一所学校喝水的地方在室外,就是直饮水那种,是自己带杯子的,如果没有带杯子,可以直接对嘴喝;第二所学校喝水的地方就在自己教室里,杯子是统一的,每个杯子上都有名字,并且统一摆放在教室里水龙头旁边。

低年龄段的学生上课大部分时间是集中在椅前,坐在电子白板前面的一小块区域,在第一所学校,我们看到地毯上还划分成五十厘米见方的方格,每个方格上都有不同的数学图形,每个小孩子坐在那个图案上都是事先规定好的——有一次就看到一个“管闲事”的小孩子向老师报告说,他旁边的这个同学坐错位子了。

老师在讲解时学生靠在一起,距离较近,学生听的比较清楚,思想也容易集中,听得效果会比较好一些。

等老师讲解分析完成以后,学生就要完成一些相应的作业,他们叫做challenge,一般是3个challenge,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三个challenge都要一次完成,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去完成,因为3个challenge的难度是不同的。

学生在英文课——其实是他们的母语课,language——有练习本,数学课也是有练习本的,需要完成的challenge都写在这本练习本上。

听过一节语言课,正课的学习内容是区分“神话”“寓言”“故事”和“事实”四个单词。也是老师讲解这四个单词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分小组来判断,这些内容分别归在哪一类之中。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说一个故事,学生画出来的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的学习与工作

除了最初两天和最后两天的集中在一起的专题培训、论坛与总结外,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partner所在学校用上海的方法在35分钟的时间里上数学课。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我们对上海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以及授课方法是信心满满的,但如何使用英语来上课是很困难的。

我们首先要适应英国的环境,对于吃什么,怎么住都是不清楚的。

虽然我们的partner事先与我们沟通过要上课的内容,但我们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一无所知的。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partner告知我们的教授内容,他们的学生都已经学过,他们的解释是学生“know”但是“don't understand”,他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授课让学生“understand”。和我搭档的姚老师讲授的是乘法表,我负责的任务是讲授乘法竖式。

姚老师的上课对象是year 3和year 4混龄班的学生,每天上午上两节课,不同的班级上同样的内容。我负责上课的对象是year 5和year 6的混龄班,每天下午两节课,也是同样的内容。姚老师上课时,我做助教,我上课时,姚老师做助教。

我们的备课基本上每天都在调整的,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有时候为了制作配套的PPT要熬夜到很晚。

课堂管理是第一个问题。学生组织讨论以后,如何让学生安静下来进行下面的环节?现场学习,他们的老师有时候是通过倒计数进行的:three,two,one,然后学生安静下来了;在第二所学校,老师是通过有节奏的拍手5次,然后学生也是有节奏的回应5次这种方式,来进行班级管理的。

语言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就本着少说的原则,尽量通过PPT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因为考虑到学生可能不适应我们的发音,听不懂要做什么,我们就把相应的要求通过PPT呈现出来,学生就知道做什么了!

在备课过程中,我始终在强化一点,那就是学生做什么。虽然这个道理一直是明白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就怕学生搞不懂,总会习惯于自己多讲解。但现在,不能采用这种方法了,多讲讲不来,讲不清,就必须少讲。既然少讲、精讲,就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老师讲得少了,学生需要做什么就要交代清楚,否则就“冷场”了!必须要讲的东西就用PPT呈现出来,学生可以看,可以听,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加上对知识的理解。此次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师的备课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做什么。

还有另外的问题,学生的发言你未必全部都听得明白,你怎么进行反馈?我们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遇到学生的精彩发言或者是对知识点正确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强化时,我们经常会问其他同学,你听懂了没有?如果其他同学没有听懂,则请该同学再说一次,如果其他同学听懂了就请其他同学重述一遍。这个策略,也用在了英国的课堂上,当然,这次是因为真的没有听懂学生的发言,就是通过她的重复或者其他学生的重述,让自己明白学生的意思!这个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说还被其他老师借鉴去了。

很多时候,partner的学校会组织他们hub school的老师来一起听我们上课。这时,一般要组织一次类似我们的教研活动。当然,主要是他们交流听课心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们进行一些解释。

收获与思考

在学习交流期间,英方的专家也介绍了他们眼中上海小学数学的优势以及他们的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教学很好的视角。

1.知识基础问题

他们很认可我们的教学效果,认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让学生拥有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而他们的小学数学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通过这样的交流项目能够解决的。我们的教学骨子里是知识本位的,他们的教学骨子里是学生本位的。因为我们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我们就会紧抓不放,一直到学生搞懂为止。他们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会分析相应的知识点,但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理解他们也不会一直抓着不放。

2.小步子递进的教学方法

他们认为我们的教学很细致,围绕某个知识点,step by step,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来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这一点,我们确实做得比较扎实。他们老师的数学课,一节课容量很大,但过程不是很细致,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能够理解,但能力差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尤其是知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很多时候是难以理解的。

3.know和understand

他们一直强调一点,他们的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仅仅停留在know的层面,但没有真正understand。他们认为我们的教学让学生deep understand相应的数学知识。

这点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全面性,比如说一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我们要求要把算式一起说出来,他们只要学生回答答案就可以了。大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知道了,但没有理解。”在我们汉语中也会区分,但很多时候我们是难以区分其中的差异的。比如,学生知道2的乘法表中2乘2等于4,这个是知道的,但这个2乘2与2乘3什么关系?它与2乘5又是什么关系?学生就说不出来。但我们通过不同的分解,让学生明白2乘3比2乘2多了一个2,2乘5比2乘2多了3个2,当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认为学生真正理解了。

我在美国做“影子教师”

汪丽清

2013年,本人有幸参与了上海市第六期的美国加州影子教师的培训项目,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说是极其珍贵而及时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本人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型教师,对于日常教学已经游刃有余,但与此同时,我的教学已走入了一种思维的定势,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此刻,我更需要学习更多外来的新鲜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案例,而此次加州影子教师的培训,正巧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犹如雪中送炭,给我的教学生涯带来了许多的新鲜视角,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我要感谢上海市教委、杨浦区教育局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我们加州之行的指导、服务和帮助。

在此次加州影子项目培训中,我作为影子教师进入了Oswalt和Blandfore两所学校进行跟踪学习。Oswalt是一所完中,是由幼儿园到初中八年级。Blandford是一所小学,它是由幼儿园到六年级。与此同时,我们还短暂地参观过Arcadia High School,Rowland High School以及罗兰岗地区的Alrado和Santana High School.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加州的特殊教育项目,核心课程标准项目,网站资源建设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幸运的是,我在美国的住家是一对台胞夫妇,男主人是罗兰岗学区的校董事会主席,今年正好是轮到四年一次的改选,所以我们有幸亲历了一次美国的选举,对选举真正有了感性的认识。以下我将具体地从这几方面予以阐述:

全新的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

此次在加州的影子学习过程中,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common core standard,参与教研最多的主题也是common core standard.明年美国将实行common core standard,所以今年加州取消了每年一次的州际考试(API),转而开始研究common core standard.目前common core standard所涉及到的科目只有ELA和Maths.课程标准和要求都在原有的加州课程标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就ELA学科来说,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材料方面,故事题材所占的比例为80%,而如今的故事题材内容只占50%,而另外的50%则为说明文和议论文。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除了要搞清楚文章的大意内容,还要根据文章中观点去寻找相应的证据,找出那些支持观点的内容,并且用规定的文章体裁撰写出来。还要将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用说明文的题材来加以叙述。这对小学生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毕竟孩子们更喜欢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Common core standard之所以在这方面发生那么大的改变,是因为目前大学的教授都发现,学生们都不擅长于描述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不知道如何来撰写这一类文章。所以他们觉得这些技能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如何来主张自己的观点,如何来组织各种资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接受一系列的专业写作培养,如此到了大学就可以非常顺利地撰写出一篇科研论文或报告了。

又如数学也是如此,common core standard更讲究学生的解题的思路,讲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明年的数学考试评价中,有些答案的对错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写出其解题的过程,用文字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且还要将此题的解题需求与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来写出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这个计算过程。由于明年就要正式开始实施common core standard了,所以今年从学区的督导到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在学区的校长教师培训项目中,在学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都在学习和研究common core standard的课程精神。很多老师谈论最多的就是common core standard,这个课程标准对加州的老师们来说,挑战是非常大的。他们将要颠覆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正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培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大家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数学到底是什么?此刻让我想到的是,我们也得问问自己,我们所任教的学科到底是什么?学生学了这门学科到底能够做什么?虽然短短几十天,我们还进入不到common core standard真正的精髓,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已经充分说明,此次的课程标准改革更关注学生的四大能力的培养:critical thinking,creative,cooperation,collaboration.明年加州就要正式实施common core standard的评价标准了,到底评价的内容如何来呈现,如何来评价,目前没有一位培训者、校长或老师能说清楚,我们将拭目以待。

健全的网站资源建设

在加州的教育项目中,网站资源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有各种各样的公司,有专门的一批研究教育的专家参与到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的研究等,如此,老师们无需利用时间到各个地方寻找教学资料,批改大量作业,设计练习题。在电脑上,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库,数学学习软件,阅读练习题等。当然,这些资源都是需要学校付费后才能使用的,知识产权在美国是非常珍贵的,而且也是非常昂贵的。当购买了相关的阅读软件后,学生们所需阅读的材料都能在学校的网站上找到,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自己的账户和密码,进入到学校网站后,学生利用自己的账户进入相关网页,不仅能阅读和聆听到教材的电子版内容,还能进行accelerate reading(拓展)阅读,学校根据学生的水平提供了一张长长的书单,学生可以从里面选择书目去阅读,它还会问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练习,词汇练习还是写作能力?它还关心你是如何阅读的,是听别人读的,和别人一起读的还是自己读的?完成阅读后,还有10道quiz题目等待着学生去完成,完成后电脑会显示结果,并告诉你哪些题目答错了,同时呈现正确的答案以及文章中的内容依据,使参加阅读测试的同学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一目了然。而老师与学生的界面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网页了解到学生一共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阅读的方式是怎样的,阅读测试结果如何,错在哪些部分,所以师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家长也有自己的账户进入网站,他们可以看到孩子在校的学业成绩,表现情况等。我们目前也越来越重视学校网站的建设,随着学校网站的不断改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觉得可能网站更多的是发挥了宣传的功能,学校的新闻和大事件大活动呈现的较多,而针对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针对教师的教学资源,针对家校沟通的渠道则开发得不够,像Oswalt的学校网站就为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另外,还有针对学生学情分析的网站,学校使用该网站所提供的测试题,学生都使用答题纸来答题,即用铅笔涂抹答案,然后送到专门的扫描机里将答案扫描到电脑里,这种批阅的先进方式在我们小学还没有采用,但是上海的中学和高中可能已经采用这种批阅方式了。让我最感叹的不是他们的这种阅卷方式,而是电脑里所呈现的学生完成情况。电脑里不仅呈现了学生个人的完成情况,还呈现了整个班级的学业情况。在个人表格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学生哪几题答错了,哪些题目是考学生理解能力,哪些题目是考学生写作能力的,他的正确率有多少,你都可以在表格中找到相应的数据。通过这张表格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该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在班级的那张表格里,你可以看到每道题目的班级得分率,并且还能看到这道题目的ABCD四个选项分别是由哪些学生选择的,干扰他们选错的因素可能是什么,还可以看到班级的学业成绩是否达到了proficient,即正确率等于或超过70%,所以当老师进入到这个OARS网站后,他不仅能获取评价测试学生的资源,还能通过这个网站来获悉学生学业情况,并且有着一系列的数据和分析说明。怪不得美国老师能一人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一人独当一个班级,我发现不是他们精力旺盛,而是有很多的备课和评价工作都由各种各样的网站和软件开发公司所承担了。

实质性的教研活动

加州地区的校长和教师的教研活动都是实打实的,他们的教研活动大多采用小组讨论和反馈的方式。老师们经常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讨论的主题,并且要按小组进行反馈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专家的专题培训以及完成网上的一些作业。校长和老师会被抽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犹如学生上课一样。

每个周二是Oswalt老师开会或教研活动的时间,最近的主题都是围绕核心课程标准的学习。此次教研主要是对照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业成绩,分别做出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我来到了五年级组的教研小组,他们正在分析上一年的Oswalt学生在学区中的学业分析情况,学区所呈现给学校的学生学业情况非常详细,ELA科目从词汇,阅读理解,听力,写作,语法等几部分给出具体的数据,数学从计算,图形,代数等方面给出数据。总之,它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了数据表,让老师一看就明白了具体的情况。校方还提供了上一学期的老师提出的学生学习的问题以及设定的未来目标。这样也能给后任的老师了解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需要达成的目标。去年Oswalt五年级学生在ELA的reading comprehension这个项目中是低于区级的百分比,所以五年级老师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照核心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老师们提出了接下去的工作目标。在每个年级组活动的时候,校长还不断地巡视着,不时地参与各个年级组老师们的讨论。他们活动时还有一定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书,如我们为什么要分析原因,分析原因会遇到哪些挑战,分析原因时我们需要做什么?在这指导书中,特别强调了老师的对话内容必须是在可以实施和管理的范围中,换句话说,办不到的或者不实在的,就不要在这浪费时间,抱怨和诉苦更是免谈了。同时特别强调分析学生学业的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的问题,这两点在他们教研的表格里一直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教研是真真切切地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用数据事实来说话,根据课程标准来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业成绩。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应加重这一方面的比重,多一些学情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正备课,改善课堂教学,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每一次参加美国学校校长或教师的教研活动,总觉得他们的教研过程犹如学生上课学习的过程,有学习,有讨论,有练习,有反馈,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讨论。所以他们的教研活动是真正的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不是指形式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小组讨论,每个人都要做练习参与反馈,每个人的思维都活跃了起来,学习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教研活动对老师的教学才能真正产生推动作用。

体验式的阅读教学

在美国的教育中,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度非常大,无论是他们的授课方式还是作业布置,都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设计,去创造,去判断,机械的抄写作业是没有的,所以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去阅读,去思考。比如学生会根据要求做一个bubble map,内容是有关单元主题from here to there,前一阶段,他们已经学过了有关亚洲,欧洲的一些内容,这次他们要讲述的是移民问题,在bubble map里要写清楚,移民的不利和有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印第安人要移民?这跟美国的多元文化有关,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的国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所以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于移民家庭。Botress告诉我,做这个主题能让孩子了解到上一辈的人是如何移民到美国的,他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对于生在美国的移民孩子来说,这一点将激励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独立。Botress给我展示了她前两届学生做的有关这个主题的视频,当时她要求孩子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当初是如何移民到美国的,并且把它拍成录像。在一段录像视频里我看到一位母亲的描述,其实当初移民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她谈到了自己第一次偷渡被发现后,被抓回去投进了监狱。几年后,父亲死在了监狱里,她们母女被当局放了出来,然后母亲又把她托付给了一家人家,继续偷渡美国的生涯,在船上没有吃的食物,没有睡的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船的引擎也坏了,他们只能在海上漂,直到有人把他们救起。虽然最后我没有完整地听完,但至少我了解期间移民过程的艰辛,我想如果没有Botress的这个作业,可能母亲永远都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如何历经艰辛来到美国的。可能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上一辈的困苦经历。这个作业,这个主题让家人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也让孩子对家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敬佩老师所设计的这个活动,它让我感动,让我温暖。

加州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56天,虽然我们也只是接触到了整个加州教育的一角,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当我的教育生涯已进入到职业的瓶颈期时,迫切需要接受一些全新的理念来充实自己,重塑自己的教学之路。所以此次的加州影子教师之行,不仅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念,对教学联动的认识,还让我认识了一批中美优秀的教师和校长。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在与他们的互动谈论中,我也拥有了很多的收获。再次真诚地感谢为我们此次加州之行创设机会和付出辛劳的市教委、区教育局的领导们、美方的全佳老师、影子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以及所有参与此项目的各位同仁们,因为有了你们,让我又有了重新起航的信心!

做一个“又专又能”的好老师

姜娅敏

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经历过多次“转行”,先后承担过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科学与技术四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且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走上了学校教导处的管理岗位,负责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科技、信息、探究6个备课组、30多名教师的日常教学、学生竞赛指导。不但在教学业务中起到表率作用,更是以强烈的责任心关注团队建设。(www.xing528.com)

在学科专业发展中“又专又能”

刚从师范毕业的我是一位专职美术老师,取得了当时为数极少的大专和本科文凭,积极参加区公开课展示,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但由于两校合并,鉴于我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同时又担任生活与劳动学科教师,这也符合我的兴趣爱好。正是由于前期的美术功底加上自身对教材教法的钻研,初次参赛我就获得了生活与劳动学科区“百花杯”教学竞赛一等奖。2001年9月,打一小学成为二期课改试点学校,又是因为我较为突出的美术功底和动手操作能力,又一次“转行”成为一名劳动技术学科的专职教师。在当时来说,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课程中有许多从未触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尤其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路,在这门课中有较多的体现。“我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科实在是个太不起眼的小学科,但我也知道,有许多学生非常乐意上这门课。所以,我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这句话是我在担任劳动技术教师伊始的真实想法。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小学科”里蕴涵着“大学问”。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探究精神,我在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期间获得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优秀劳技教师”称号,同时短短五年之后,成为了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2004学年,由于学科改革,我又承担了新教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迄今为止十多年的科技课教学中,我不断向书本学习大量的理化知识、有趣的科学原理;向同伴学习有序的实验操作技能、规范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网络了解当今的科技前沿动态。与此同时,我还勤于笔耕乐于积累。结合平时对教材、教法的思考和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案例、随笔。正是有了这样对教材、教法较为全面且深入的思考,逐渐对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拓展了新技能,形成了教学特色。撰写的论文在《觅径留迹——上海市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课改经验总结》中发表,也是《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手册》特约撰稿人。目前,成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教材审查专家。

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又专又能”

与我接触过的同事都会感受到我“活力满满”,因为我总能以乐观、向上的心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位老师。作为学科负责老师,要关注的很多,比如老师们的备课、作业等各项常规;老师们的上课、竞赛等全面的质量;团队合作如何、精神状态如何等等。很多时候,我做得最多的是“身体力行”:参加体育组的教研活动悉心指导,我认为,备课组进步了学科组才会更优秀;与音乐老师一起排练学生集体舞不厌其烦。我认为,只要音乐组取得成绩,也是我们团队的荣誉。在我看来,作为管理者,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畅通交流。所以在不断学习身边榜样的同时努力让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

作为高级教师,由我领衔的“学科带头人教研工作坊”成立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在团队中,我倡导的理念就是“积累与创新”: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实践。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交流、讨论、实践,体会到了付出的辛劳,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些年的团队活动中,老师们分析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因为有一次次的交流研讨、思维得到了激发,大家撰写案例的水平也正在一步步有所长进。在我的带领下编写拓展型课程《铁丝加工》获得全国一等奖,入选杨浦区校本课程区域共享立项课程,同时作为360教师培训项目对区级中小幼教师进行培训。获得全国科学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一、二等奖;集团教育教学文稿一、二等奖;在我主编的《融汇贯通的综合课堂》一书中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案例、小论文等等。

在实践创新发展中“又专又能”

如何引导学生把在科技课上学的知识得以更广泛的应用、实现他们的科技梦想,这是我作为一名科技教师思考最多的,也是在不断践行的。

有一位小吕同学,从三年级进了我的创新梦工厂社团直至毕业,在我的指导下不但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还囊括了几乎所有上海市学生创新发明类竞赛的奖项,因此获得“上海市德尚好少年”。一路走来,我都是全程陪同:从浦东的家中赶往市西的活动地点,就为了十分钟宝贵的专家咨询时间;放学后、双休日,我总是陪着小吕在实验室一次次探究、改进。

关于我和学生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或许正是有了我对学生的关爱,我带领的学生团队竞赛,都能取得可喜的成绩:自己获得了十多个市级优秀指导老师荣誉,学生们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市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市赛复创智杯科技竞赛一、二、三等奖以及其他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竞赛的近百项。

在打一小学的“名师墙”上,有我的这样一句话:好老师,就是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收获知识、收获友情、收获快乐。这是我为师的心声,也是我正能量的传递!

结伴成长,成就梦想

戚 群

“戚群,我们‘打一教育集团’要在浦东曹路镇开设一所新的学校,想请你过去担任教导主任,你要把我们杨浦‘打一’的优质教育资源带过去……”带着集团领导的信任和期待,2010年9月,我作为上海市名校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骨干教师被派遣支教到了浦东新区“曹路打一小学”工作。我来到浦东新学校,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也承担起了这所新学校办学的重任。我把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带到了浦东,融进了支教办学中。

在办学中团结、协作,做一位有担当的教学管理者

刚到曹路,我就承担了教导主任、师训干部、人事干部、学籍管理员等一系列岗位工作,我不断学习,尽力做好每项工作,为教导处的起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也是教导处“领头雁”,耐心地指导每一位新到岗的教导员。为了落实基准教学,我培训学科组长,开展有效教研,引进专家指导,保证教学质量。开办第三年,语文、数学和英语教研组参评区“优秀教研组”,就得到了积极的肯定。同年,“主题活动周”课程获得浦东新区“优秀校本课程”称号。在学校近十年发展期间,为了推出优秀青年教师,我积极组织了区级、署级、曹路学区展示活动近40次,宣传学校教学成效,学校已连续三年被评为浦东新区校本研修优秀学校。今年,学校又成功申报为浦东新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此外,学校在接受浦东新区委托管理办学初期和中期全面评估中都获得了“好”的评价,学校师生、家长满意度较高,学校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在近十年的支教岁月中,我和支教团队的老师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敢于担责,很好地完成了二五办学任务,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教学中学习、实践,做一位有智慧的英语教师

我秉承打一小学“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多角度关心学生的成长,成就孩子们的发展。记得刚来到“曹路打一小学”,作为英语老师,我接受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一是使用的教材版本和杨浦不一样;二是学校只有我一位英语老师,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同时新接手的一年级学生都是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几乎为零……虽然困难重重,但上好每堂课是我的职责所在,认真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了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进度慢一点,坡度缓一点”的原则,以书本知识为主,扎扎实实备好上好每堂课,使我的英语课堂充满着童趣、情趣和乐趣。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我都进行思考与梳理,来反思教学得失,并作为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的素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我的灵感、学生给我提供了素材,我真心感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快乐的,做老师是幸福的。

在带教中辐射、收获,做一位有能力的团队引领者

不断学习、实践、思考是教师职业意义所在,引领团队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科发展更是教师的职业价值。作为区骨干教师,我思考并实践“如何形成团队合力来推动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我带领团队老师开展“基准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课堂实践、形成了近500课时的牛津英语基准课堂准入教案,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基准练习、评价指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和英语课题组成员完成了两轮区级课题的研究,紧接着又开始了第三轮区级课题的思考和实践;我每学期申请两节英语区级公开课,和开课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备课磨课,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在近两年五年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中,我校学生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已经领先于同类型学校;每一年由我策划组织的英语主题周活动,使老师们在实践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我对英语组每一位青年教师从浦东职初教师考编到区见习教师规培考评课、教学设计比赛、“新苗杯”教学评优比赛等都一一帮教,获奖达十多人次。目前英语组二分之一的老师获得区、校各级骨干称号,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我不懈的追求。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得到锻炼、收获启发、丰富智慧,使“打一”英语教研组的经验得到更多展示与辐射,又使每个成员都在收获、分享、成长。

近十年来,我多次在区级、署级层面进行公开教学;撰写的论文、课例也多次获得新区、集团评比的奖项,已连续三届被评为浦东新区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同时还荣获了“打一教育集团”最具影响力教师、区园丁奖、区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此外,我指导带教的见习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也硕果累累。迄今为止,获得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堂教学考评优秀2人、良好3人;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新苗杯”教学评优比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转眼间,“曹路打一小学”办学进入了第十年。如今,我的梦想不仅仅是做一名好老师,把“曹路打一”办成一所名校,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发展,更是我作为办学人员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的源动力。如果说“学生最大”是我的师德理想,“质朴无华”是我的教学追求,那么“执着追求”就是我的职业梦想!回顾和办学团队老师们奋斗的每一天,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和学科教学的领头人,还要进行不断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执着和坚持,也有努力和付出,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幸福!

我想站到更高处

周 薇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我对工作始终充满着热情,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其间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全国市区奖项;所带的班级曾获得上海市金爱心集体,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动感中队;自己也曾获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上海市首届“百佳快乐中队”优秀辅导员、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指导者、区十佳班主任的称号。

这些荣誉是驱使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我想站在更高处,这样才能始终看着前方——自己努力前行的方向;我想站到更高处,这样才能在蓦然回首时——回望走过的路,始终牢记教师的初心。

做一个有童心的孩子王

教师的一份童心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就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角度交流,走出成人的“自大”,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公平地交心,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情怀。

1.班级活动的“自助餐”——人人有岗位

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对于班级工作我明确自己的角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会当家作主,做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在温馨教室的布置、班级名片的设计、班级公约的制定和队干部的改选中,我都非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民主生活会。

2.民主生活的“茶话会”——班干部建设

班级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小干部队伍,在举办干部竞选之前,学生们讨论了,他们心目中的小干部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们认为,小干部应该对伙伴多一点真诚、多一些谦让、多一份责任。

画像有了,在班干部的选举中,“竞选的花样多了,成功仍靠实力”。每一届小干部的改选,由于学生们都能“有理在先”,所以,当选的学生少了许兴高采烈,多了些深受队员信任的感动;落选的学生,没有特别的沮丧,而是感谢伙伴们及时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

学生们选出自己的小干部后,也会密切关注小干部的成长,在每两周的民主生活中可以及时听到小干部们的工作汇报和学生们对小干部的评议,因为对中队工作他们拥有一样的工作热情。

3.时代体验的“海底捞”——班级特色

如今社会,网络的力量无法小觑,学生们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其强令学生远离游戏,还不如带领学生们绿色上网。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班级的日常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制作演示文稿,在重要的班级活动中运用;通过计算机,高效地编排中、小队的队刊,记录中队会议;通过网络更有效的获得最新的少先队活动动态。学生们还建立了班级网页,能积蓄他们快乐时光的网页,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班级的网页。网页的推出,让学生们充分展开个性的翅膀,描绘出属于他们的天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倾听是一种静待花开的等待,是一种平等的尊重和认同。人人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真正的教育必定是发自心与心的对话,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1.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们多次参加公益演出,在社区、敬老院里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学生们定点定时去看望红军老战士陆奶奶,聆听她讲述当年的故事。班级和四平社区日托所结成了对子,学生们定期去社区敬老院为耄耋老人们献爱心。

因为他们的突出表现,学生们还收到了上海市社区发展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手捧金灿灿的证书,学生们暗下决心,不管学习有多忙,一定要将这个活动坚持下去。学生们有需求,我就要排除千难万险,帮助学生,让爱心成为一种习惯,陪伴学生们茁壮成长。

2.让创新伴随孩子成长

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并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志愿者一起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启蒙教育。他们从最初的参观、学习、体验起步,慢慢形成动手、动脑、人人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活动氛围,并把科技创新活动打造成班级的特色文化活动。

学生们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少年科技园课题论文答辩,获得“小院士”和“小研究员”称号;参加上海市少年科技智多星比赛,获得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参加上海市“赛复”创智杯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参加杨浦区少年爱迪生海选,获得二、三等奖。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临场机智的答辩给东方电视台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年初,《小小爱迪生》剧组,特约了小叶和小高,分别在家里和学校对他们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电视台播放。“我们要把创新坚持到底,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把一切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小小爱迪生们的宣言。

3.做家庭教育的好参谋

近些年来,我担任低年级段班主任工作,发现家长们对于学生入学有很大的焦虑,也引发了不少的误区。我在关注中“主动出击”,既帮助家长形成教育子女的新理念,又同时了解他们的想法。为了“送教”上门,我做足了功课,以真诚的态度,细致的介绍,温馨的话语消除了家长们的困惑,家长们感受到我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力量,建立好家校间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我懂学生,牵起学生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童话世界。我坚持送“教育”上门,送“教育服务”上门。我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因为我知道教育的契机不是等待,而是要善于发现、利用和升华。

我懂家长,我和家长一起陪着学生寻找属于他们的梦想,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会和家长一起为学生“私人定制”,制定属于各自的发展方向,以活动促学生学习进步,以活动促进班级的发展。我多次把家长请进了学校,家长们又把学生们带出了课堂。这一进一出,让学生在社区这个大课堂里体验、感悟、学习、成长。

做一名智慧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怀揣教育梦想,用心呵护学生,不断学习、反思、实践、研究,这样的班主任才会与学生结伴成长,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

1.以科研引领活动

我坚持,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思索,不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归纳的层面,更应注重实践性的反思。我积极参加各类班主任培训,完成了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区班主任高研班的学习等,撰写的相关论文及案例12篇刊登在《拨动学生的心弦》等书刊上。

让比赛成为常态,在比赛中进步。我先后参加了黄浦杯、卢湾杯、奉贤杯以及嘉定杯的班主任基本功比赛,12次获得市区奖项。我勤于探索,积极笔耕,撰写的《亲子作业——多角度加强家校互动》获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优秀活动案例三等奖;《走进孩子的童话世界》获区第八届德育论文二等奖;《属于每个人的童话》获“卢湾杯”市班主任基本功家庭教育指导故事征文二等奖;《关爱“空巢”儿童》获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个别教育个案报告一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独立承担的《低年级“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成为市家庭教育研究课题。

2.参与研发少先队课程

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小组成员,我和伙伴们一起探索课程框架、开展主题教育设计等,通过团会和主题活动课达到教育效果。对学生缺少生活能力的问题,我制定了6课时“我爱我家”,从情感上热爱“小家和大家”,鼓励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小本领,引领他们主动帮助身边的伙伴和亲人,把握好低年级学生最佳塑造期。

3.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作为区班主任骨干教师,我带领青年班主任一起成长。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坚定了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来追求专业发展。为此,我身先士卒,在学校班主任主题班会带头开展主题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公开展示。主题教育课《小飞机,起飞了》获区中小学班主任主题教育课大赛一等奖。

我还不忘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大家分享,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带动整个年级组开展“梦想教育”,启发学生世界因为梦想而改变,坚持就能靠近梦想,梦想凝聚力量。我善于思考、乐于学习,参加了区班主任高研班学习,并作为学员代表在骨干班主任结业式上发言。

4.主持集团工作坊活动

我作为“打一集团”摇篮筑梦人工作坊的主持人,和5所学校,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走在了班主任的研修道路上。为了实现我们的职业梦想,当好“孩子王”,我们互学互鉴,构建伙伴共生的班主任合作文化;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梦想,我们边行边研,创建促进学生成长的特色班集体文化。

我们的研修思路是“学-行-研-论”。学习,让班主任们更智慧。书本内外,理论联系实际,线上线下交流,丰富教育机制;校园内外,“请进来走出去”,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增长教育的智慧。实践,学以致用,在行动中创新。工作坊里的每一位班主任积极努力,不断尝试,探索特色班集体建设之路,“一个班集体一个特色,一位班主任一张名片”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研究,促进班主任工作反思和改进。我们研行规引导,研心理辅导,研活动创设……我们依托课堂,共研课近40节,涵盖主题教育课、心理辅导课、主题班队会等,关注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论谈,在经验分享中提炼和完善班级管理方法。我们开设德育年会、高级教师教研活动、见习班主任“每月一课”等,针对问题,思考方法,交流经验,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班主任得到更好的专业成长。

我热爱我的职业,深信班主任工作虽平凡但并不简单,沉醉其中,积累着独特的教育魅力。我更爱自己的班主任身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我要一辈子做班主任,一辈子学做班主任。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我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我能够最可爱;我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我能够最勤奋;我也许不会最富有,但我能够最充实;我也许不会最顺利,但我能够最乐观……我想站在更高处,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站在更高处,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站在更高处,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理想。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

刘群英

从最后一届中师生到华东师大研究生,我一共学了十年教育,对教育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情感。硕士期间跟着导师在打一小学做课题,毕业后留在打一小学做老师,一直到现在,做了十几年小学德育工作,始终不变初心,不断学习,与团队结伴成长,与学生结伴成长。

根据学生需要创设综合德育活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年级学生刚进小学难免会有不适应,为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团队设计了“生活与礼仪”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校其他活动一起获上海市和全国一等奖。小学女老师多,我们就为学生开设“爸爸课堂”,把有专业特长的爸爸请进学校,把大学课程带进小学,传递爸爸们的阳刚和责任担当,启迪孩子们的职业梦想。我们的“爸爸课堂”被评为上海市创新实验室,获上海市首届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优秀成果奖。

平时,我会留心为学生发掘各种活动资源,我觉得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不一定要学很多知识,但是眼界一定要开阔,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所谓“见多识广”,为人处事才能大气,才能“见怪不怪”。2017年我得知一艘中美合作的科考船在南海考察,设有青少年参与项目,就策划了“打一”师生与南海科考船的现场连线,教学生制作“心愿碗”参与深海压力实验。为了找到合适的泡沫碗,记不清跑了多少超市、咨询了多少网店,但是最终科学家们对“打一小学心愿碗”的评价是:比任何一个国家青少年所参与的实验效果都要好!当101只“心愿碗”经过几千米深的海水重压变成一只只“迷你碗”重回“打一”校园时,孩子们离自己的科学梦想又进了一步,对我来说,一切都值了!后来科考船到了南极,我又联系科学家从南极给孩子们发来新学期的祝福、新年的祝福,我想这是对孩子们的科学梦想莫大的鼓舞。我们的活动被《科技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打一小学综合德育活动影片获全国三等奖。

每年“少代会”都会收到学生的各种提案,我们根据学生提案在学校操场旁开辟了“摇篮农庄”,举行了开垦仪式,成立了“摇篮农庄社团”,聘请学校园丁为校外辅导员,一起教孩子们播种、施肥、收割、护绿,带孩子们体验田间劳作的辛苦和乐趣。2017年是中国与荷兰建交45周年,我联系了荷兰大使馆,使馆送来50颗郁金香种球,经过一个寒假的悉心培育,50颗种球全部发芽。植树节那天,我带着学生把种球一个一个移植到正对校门的花坛中,感受在“打一”校园种植荷兰国花的别样体验,鼓励学生当好中荷友谊之花的护绿小使者。到了4月,郁金香竞相绽放,“小农民”们一进校门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对学生热爱劳动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一种启迪。

孩子们各有所好、各有所长,为了进一步“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展个性”,在“小农民”的基础上,我们又创设了系列“摇篮小能手”活动,聘请各行各业能手,教孩子们学做点心师、小医生、小导游、小作家等。打一小学还有一批个性非常突出的孩子,有人痴迷于轨道交通,有人痴迷于中草药,有人痴迷于微生物,还有古诗词、三国、射击等等,他们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钻研自己的挚爱,坚持不懈,聊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总是滔滔不绝。我们为这些“小达人”开设了“打一少年说”,为他们搭建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分享“我的兴趣、我的快乐、我的成长、我的梦想”,同时也带动身边的同学个性化发展。

基于学生经验研发德育校本课程,完善校本德育体系

硕士期间,我主修的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到打一小学后和团队一起陆续进行了一些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尝试。“一种课程,一种眼界,一种体验,一种成长”,这是我对德育校本课程研发成效的自我要求。

《艺术博览》是我们尝试研发的第一个校本课程。孩子们喜爱艺术,学校开设有十几支艺术社团,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和职业体验,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对水墨、油画、戏曲、歌剧、相声、魔术等领域的艺术家及艺术表现进行了“儿童化”的课程梳理,借助欣赏与模仿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体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态和风土人情。艺术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编制好基于学生经验、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我和团队老师8小时内上好自己的课,8小时外坐在一起研发,无论周末还是假期,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推敲,一个资源一个资源去深挖,当整个课程编制完成时,我们也同步建立了一个海量的资源库。但是课程研发的效果怎样?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检验。虽然不是艺术老师,但是可以边学边教,上课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上完课为学生制作“电子学习日志”,记录学习经历与收获,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后来我们的《艺术博览》作为比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被收入教育部课程改革重大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经验》,又在首届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我受邀在相关学术研讨会中进行了经验交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研发了《玩泥看世界》,将历史与习俗相融合,将中国陶艺与学校文化和多元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玩泥巴”的过程中深入感受校园生活,热爱传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小公民”素养。课程研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试误的过程,从摸索分辨陶土和瓷土,到反复研究釉色和窑炉烧制温度的关系,再到设计和练习捏塑造形……我们不断试验,不断记录,不断调整,不断改进。《玩泥看世界》逐渐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课程,登上了教育国际化论坛,成为区域教育国际交流的课程载体,之后又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库,成为区域“创新拓展日”共享课程,被评为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

课程研发的成功体验鼓励了我们开始更多的尝试。我们梳理了打一小学历来受学生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中国系列课程”,其中《中华小当家》把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纳入一个逻辑框架,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为家庭、为社区尽责任,成为彰显中华优秀文化上海市特色校本课程。四年级游泳训练营开营了,我们发现更衣室里少男少女的各种羞涩,跟心理组老师一合计,开发了《准青春期课堂》,为少男少女分别设计相应的校内校外活动,消除他们的疑虑,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基于综合德育活动和德育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我们开始对打一小学已有的学生德育经验进行梳理,构建了一个具有打一小学特色的立体德育框架,涵盖“品行修养、成长励志、自主发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自我保护,民族意识、国际理解、感恩自然”等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九大体系,以此优化学生德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教育问题钻研学生德育课题,推动团队专业发展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挑战,我们就把这些挑战转化为课题。我们分年级建立了“班主任教研组”,定期研讨年级组学生教育的共性问题,同时共同扶持组内青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我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成立了“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调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愿望,先后申报了有关学生社团活动、服务素养、班集体建设等课题,同时参与了市区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等,通过课题解决问题,带动团队的集体反思和行为改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打好基础。

多年前我们发现有的小干部“重荣誉轻责任”,就申报了有关“小学生服务素养”的课题,开展“我的岗位我负责”等小主人行动,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做好事、尽责任、会服务、有担当”,做“心里有别人”的人。有的学校孩子们在竞选小干部时都说“我会什么”,但是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我用我会的为大家做了什么”,强调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选出来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小干部”,而是为同学、为集体做实事的“服务小能手”,这个课题先后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我们还和德国帕绍大学合作了“环境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关心环境、关爱自然”,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成果《蓝天小卫士》已集结成册,即将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合作出版,成熟的经验正陆续辐射到云南、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学校。

立德树人,老师的“育德能力”是关键,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参差,我们就为班主任设立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小组,包括见习班主任的“每月一课”、男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分享会、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研修会、经验班主任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等,聚焦学生教育问题,研究有效解决方案。青年班主任缺乏经验,我们就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招募“教育研究自愿者”,聘请资深班主任当顾问,收集青年班主任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研究“如何建设班集体”,编制《学会关心学生》校本研修课程,用打一小学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帮助青年教师起好步、走好路。“如何建设班集体”的研究成果后来被收入教育科学出版社《新教师入职读本》,《学会关心学生》也成为区域共享优质课程。

借助德育渗透提升学科育德成效,坚守“立德树人”之本

受德育工作的影响,做了十几年小学英语老师,我习惯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创智课堂,调动学生的通感全面发展。

我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想儿童,与童心对话,想方设法让英语学习变得好玩,变得艺术,变得有创意。比如和学生一起把“八大行星”布置在英语角,让学生能时常“仰望星空”;比如板书追求出其不意,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多端,让课堂充满惊喜和想象;比如给学生开“学分银行”、写“周末家书”、存“成长档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比如课间带学生玩英语游戏,教学生边唱边跳,和学生一起表演;比如把学生习作编辑成班级英语杂志,作为毕业礼送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孩子们的梦想……学生说“我非常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学习英语”,家长说“很庆幸孩子能遇上一个有爱又懂方法的好老师!”

一路走来,我对教育的热情和追求如初,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如初,“不用扬鞭自奋蹄”,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者,努力做一名智慧能干的好老师。任何时候,学生最大!只要学生需要,我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愿意学……

“课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孙玲玲

曾经听教育同行这样说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这句话说得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我是探究型学科中学高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研员。在二十多年与孩子们结伴成长过程中,教育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多次在市区教学比赛中获奖,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了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杨浦区园丁奖”、“杨浦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我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中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职业梦想。在十几年的探究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实践“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课堂上努力让孩子们展现自我,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在每项活动中不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获得“我要探究”的权利。

以情境、问题为抓手,构建“三动”课堂

要让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老师的教学思维模式,作为探究型学科教师,需要有开放的教学思想,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组织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己来”,让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课堂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的“问题意识”,通过成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结束前我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个“为什么”,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更具有层次性:

1.在“手动”中探索。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最想有创意地玩,作为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相结合起来,使孩子们玩性盎然。例如在探究活动《如何让皮球跳得高》时,让学生们在有海绵垫、小水洼,充满气的皮球,半瘪的皮球,光滑的地面,粗糙的地面……多样的情景中,通过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感悟体验如何让皮球跳得高了;在《零食的学问》活动中,“零食品尝会”上孩子们通过赠送零食、品尝零食、畅谈零食,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也了解了零食的种类以及组成零食的配料,在“小小理货员”的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模拟理货员的工作,对零食的分类有了充分的感性的认识;在《二维码里藏着什么》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扫码,对二维码内的信息进行了收集、分析、整理和记录,并结合内容做功能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其中一个功能,设计制作一个二维码,并结合扫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了二维码的安全公约,进一步感受到网络安全问题。

2.在“眼动”中认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找老师,要自己克服困难,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并且通过设计些学生们喜欢、能培养观察乐趣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要让学生愿意去观察学习,首先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仔细观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细致的观察。

在《美丽的热带鱼》这一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亲眼目睹活的热带鱼,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两大缸的热带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亲眼目睹中了解了热带鱼的具体形态及其生活环境、以加深他们在观察中的感知;在《比书包》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书包的外部,发现有形状、款式、颜色、口袋、拉链、字母等不同,再观察书包的内部,也发现有层数、颜色、口袋大小等不同,在小组交流中,我又引导他们从大方面观察到小地方,比如说从形状、颜色这些比较显而易见的地方,观察到拉链、英文字母等方面,这样将观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从片面上升为全面,不仅教学生学会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3.在“口动”中获取。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可以听到别人是怎样说的。当呈现一个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当然必须给学生留以较多的时间交流发言,特别是发表不同见解的时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才能拓宽探索问题的思路,使问题的辨析呈现明朗化。

在进行《饮料与健康》探究主题中的一小主题内容《同学们饮料饮用情况调查》时,我组织学生扮演小调查员,走出自己班级到其他班中寻找调查对象,了解他们饮料饮用情况,并向大家介绍调查过程。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活动中,满足了其内心想了解他人想法的好奇心,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活跃了思维。

着力进行角色转换,做好有效指导

“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课堂,喜欢他上的每节课,对要上的课充满着期待,在课上,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发挥他的无限创造力,那么学习就是高效而快乐的。”要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探究与发展带来的乐趣。在探究课中,学生获取知识和完成探究任务,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各自按自己的习惯来操作。在这过程中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作为老师要反思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有效指导,从而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参谋指导与选题的求新求异。探究主题我鼓励学生自主初选,并通过师生合作商讨确定课题题目。在这个合作商讨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起的就是参谋指导作用。

学校马上就要组织秋游了,同学们该准备点什么呢?对,当然是大家最喜欢的,秋游中一定要做的——吃零食。那么应该带些什么零食?零食到底包括哪些?零食中有哪些成分?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等等这些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同学的关注,于是同学们决定以“零食的学问”为主题来探究零食的秘密。

金秋十月,校园里满地落叶。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校园,我问学生:“你们知不知道树叶的秘密?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听了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问:“为什么秋天叶宝宝就会从树妈妈身上掉下来?”有的问:“为什么有的树叶会是红色的呢?”有的问:“树叶有什么作用吗?”……针对这些问题,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了课题筛选。首先把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经过讨论,决定把太简单的或者太难的以及根据自己目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有学校的实验设备很难实现的问题都删除,不需要列成探究课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树叶的大小形状;树叶的颜色;树叶的作用等主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于是在“与树叶宝宝交朋友”这个主题下,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组成了不同的探究小组。

2.协调搭配与合作小组的互补。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每一位学生兴趣爱好、能力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长处,需要我们做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介入,发挥协调搭配作用,力求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个人努力上进且乐于与同伴互助合作的良性激励制约机制。

在《上海阿拉街之特色街探秘》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的实地考察,我就在课堂上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组合,当然还要保证“一个都不能少”,和好朋友一起搞研究,这样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也就更好地保障了活动的有效性。

3.资源支持与信息收集的路径引导。无论研究的范畴涉及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或通过实验采集数据信息。我就会为学生们“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提供资源服务和路径引导,确保他们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足够的信息量。

在《漫游石头王国》主题活动中,我提供了“文献摘录卡”这一整理信息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制作石头用途的名片”过程中,初步学习文献摘记的方法;在《玩转面粉》主题活动中,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Pad,让学生自己拍摄小组制作的过程,然后再回放通过看录像了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利用Pad进行客观记录,从记录中获得科学信息,并合理使用这些信息作出科学解释。

4.策略选择与问题解决的瓶颈突破。在总结整理阶段,组内各成员将要从各自搜集的信息素材出发,向大家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个体的差异,大家交流的观点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我又引导他们,给他们助力,让他们继续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分析、重整、融合、提升,不断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高空投蛋”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三五一伙、七嘴八舌讨论研究起来,“有了,有了,可以用棉花来包鸡蛋,棉花软软的,碰到地面就不会破了”“那用海绵更好,海绵有弹性,碰到地面鸡蛋包它不破”“用报纸包也可以,只要再在外面套一只盒子就行了”“给鸡蛋装上一只小小降落伞准管用”……一个个好主意都出来了,这时候老师的提示很重要:同学们,从有一个设想到实际运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办事要有计划和实施方案,即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制作?是否可行还要先试验,不行还得改进,半点马虎都会事关成败。为此,学生们经过博采众长、实施计划、反复试验,一个个“高空投蛋”的完美装置终于大功告成。学生们为释放出自己的潜能而欢欣鼓舞,他们探索科学小奥秘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俗话说“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这才是课程实施的最高境界。

5.交流评价与个性化的客观分析。无论是准备阶段,或是执行阶段、收尾阶段,探究课上的交流评价都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从评价内容看,准备阶段主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就像观察员一样,敏捷地发现队员的临场动态并予指导;执行阶段主要关注学生实施计划、积累资料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对策,我又如观察员般把观察到的问题、症结,通过各种渠道予以指点和帮助;收尾阶段主要有成果展示、评价和反思这些环节,作为观察员的我要帮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与学生共同总结成功、失败的原因,完成对自我和对小组成员的客观评价,使他们懂得自主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在《硬币存水游戏》主题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试一试——说一说的步骤,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人人动手试,自主发现问题记录学习单,人人都敢说,我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的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新的知识。

好的课堂一定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为什么会不见了,因为上着上着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上着上着,老师或倾听、或提问、或补充,渐渐的成了听众、成了“配角”。当然,这种教师看似轻松的状态,实则是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之后的欣然与欣慰。

【注释】

[1]此图摘自上海教育出版社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此图摘自上海教育出版社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图书管理的小镜头”。

[3]李小红.高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例谈[J].教学参考,2008(5):22 23.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