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节课,一碗米:数学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一节课,一碗米:数学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贲友林老师的一节课,“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赢得了满堂彩,荣获一等奖第三名。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贲友林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一节课的价值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节课”的加工程度。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短,这节课的价值就越低;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长,这节课的价值也就越大。一节课,一碗米,一篇文,一个人。

一节课,一碗米:数学教育随笔十周年纪念版

2001年4月,山东淄博,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优秀课评选活动。贲友林老师的一节课,“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赢得了满堂彩,荣获一等奖第三名。前两名都是新授课(参加本届比赛的课是从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课型中任抽一种),我们不满足但很满意(当时我和贲友林是同事,他是副教导主任,我是副校长)。

这节课,精彩展示了贲友林老师对复习课的理解与追求——复习课不但要查漏补缺、连线结网,而且应当提纲挈领、温故知新,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这节课,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也创造了江苏省海安县教育界历史

这节课,使贲友林老师一夜成名,也让李烈校长确证了对我的认可(当时李烈校长是评委)。

这节课,是激发贲友林老师不断精进的加油的泵,也是敦促他飞得更高的嘹亮的歌。

我见证了小贲磨课的全过程,更感动于他平常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想朋友们一定能从他的美文《宁静致远——我的成长感悟》中有所感受,从他的专著《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中获得认同。

回忆小贲成长的过程,我想起禅学中的一个故事: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花一两个小时,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做成米饭后再发酵、加温,十天半个月,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二三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我们做老师的每天都要上课,但一节课与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因人而异。有的一节课是教给了学生一点知识,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有的一节课激发起的是学生求知的热情。

一节课获奖了,可喜可贺。但对于执教老师而言,“她”的价值也是截然不同,因人而异的。有的可能是加官晋爵的筹码,有的可能是评职评特的金砖;有的可能是一种圆满的抵达,有的可能是一次崭新的出发。有的老师因一节课的成功,而荒废了精彩的人生马斯洛说过:“人们不仅惧怕自己身上最坏的东西,也惧怕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他称那些有了点儿进步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人为“逃避成长”。而贲友林老师因一节课的成功,走上了更加成功的康庄大道。

贲友林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一节课的价值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不管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老师来说)对“一节课”的加工程度。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短,这节课的价值就越低;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长,这节课的价值也就越大。

何为加工?如果我们没有迷茫过,如果我们没有思索过;如果我们没有比较过,如果我们没有质疑过;如果我们没有寂寞过,如果我们没有憔悴过;如果我们没有向往过,如果我们没有激动过,那么,我们就别说“加工”过,因为那只是在“重复”。

继而,我再想贲友林老师为什么能这么用心地“加工”呢?

他有些糊涂。本来他应该得到的却没有得到,他竟然不知道,更不会去理论。本不该他做的,布置给他了,他还做得有滋有味。

他有些迂腐。交际应酬,他常常不到,“女儿没人照顾”是他的说辞。他也不知道去发现人际间的黑洞

他有些学究。我俩天各一方,一南一北,他竟多次向我借书。要知道,有些“精明”的老师,送给他的书都不会看一眼的。(www.xing528.com)

他有些不识时务。我上完“圆的认识”,好评如潮,他却对我课前的“借橡皮”感觉不好,说是“不相信学生”。

……

哦,难得糊涂,糊涂难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郑板桥语)在今天,虽然大家都知道把米酿成酒,会增值,但大部分人仍会选择把米煮成饭。因为这是最通俗、成功率最高的方法。而把米酿成酒,加工的方法要比煮饭复杂得多,而且存放的那段时间里不确定的因素也多,风险高,不划算。

呵,世界上像阿甘那样的人太少了。

哦,何以宁静?“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语)就像小贲自嘲式介绍所说的那样:“我的眼睛很小,不过,眼小聚光。”是的,聚光就是有目标,就对目标之外的视而不见。眼不见,心就不烦。

哦,为何致远?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心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心不旁骛,反而能够视阈敞亮。

话说至此,我不禁吟诵起荀子的《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过瘾,过瘾,真过瘾!老夫子所言极是。“君子结于一也”,“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态度如一,专心致志。当我们把精神和气力都集中在一点之上时,是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眼界会越来越开阔,思想会越来越深刻,境界会越来越高远,价值会越来越厚实。

小贲的故事就是当代版的《劝学》。

一节课,一碗米,一篇文,一个人。

我真心地感谢贲友林先生的“一节课”!他让我真切地体悟到:真正钻了进去,“一”就是“多”,“无”即是“有”。

一节好课,折射精神境界,浓缩人生精华,弥散人格魅力,彰显生命价值。课如其人,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节课”呢?一声哭,上课;再一阵哭,下课。其间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开发、提升和放大价值的过程。父母给我们“一个人”,然后我们自己“加工”自己。

课如其人,人亦如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