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解放战争序幕与三大决战

毛泽东:解放战争序幕与三大决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不仅击破了蒋军的“重点防御”计划,而且使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正式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还在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决定进行较小规模的淮海战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集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动大规模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三大决战的完成。

毛泽东:解放战争序幕与三大决战

1948年9月,毛泽东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会议,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决战做了部署。会后,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战场上发动了规模浩大的秋季攻势。战略重点是攻取防守坚固却已陷于孤立的济南。

从8月到9月,毛泽东多次致电前方,对战略运筹和战役安排都做了精心的布置。他提出,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攻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援敌,但在兵力的部署上,则把重点放在打援上。9月1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8天后攻克了济南,歼敌10余万人。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不仅击破了蒋军的“重点防御”计划,而且使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正式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9月,毛泽东发电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做了具体指示,要求东北野战军敢于打个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毛泽东每天都在密切关注着局势。一天,大家看到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说:“蒋介石飞到沈阳亲自督战,这下我们胜利就更有把握了。”

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一旁的周恩来笑了,说:“蒋介石历来都是瞎指挥,他到哪儿,哪儿的仗就好打。”

果然,不久就传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的消息。毛泽东十分高兴,特意嘱咐要加点菜(红烧肉)表示庆祝。在饭桌上,他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离蒋介石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锦州攻克后,东北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大门被关闭,蒋介石在东北的部队陷入困境。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7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以310万总兵力超过了国民党军的290万人。毛泽东将辽沈战役称作“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认为它大大加快了取得全国胜利的步伐。

还在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决定进行较小规模的淮海战役。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觉察到淮海战役的规模需做调整。10月,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集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动大规模的淮海战役。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首先下令发动淮海战役。在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徐州仓皇突围的杜聿明集团被华东野战军合围在陈官庄地区。为了配合平津战役的部署,毛泽东决定暂时不消灭杜聿明集团,而实行政治和心理进攻。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在阵地上反复广播。时值天寒地冻,杜军外援断绝、军心浮动。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敌军55.5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南线战局的状况。毛泽东对指战员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当淮海战役炮火正酣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又开始部署平津战役了。11月,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火速秘密入关。11月29日,平津战役从西线首先开始。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制定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提出了“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原则,并对作战方案做了具体部署。12月中旬开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分别截断了平、津、塘之间的联系,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已无路可去了。1949年1月15日,天津被攻克,傅作义的退路被完全堵住。毛泽东敦促傅作义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他多次派人向傅作义宣告中共的有关政策,晓以大义,希望傅作义为了人民的利益立功赎罪。身陷困境的傅作义终于接受了中共的建议。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古老的都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平津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三大决战的完成。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为迅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月的一天,傅作义来到西柏坡,他一定要亲自见见毛泽东。毛泽东专门坐车去看望他。傅作义早就等在门口,不等毛泽东把大衣脱下,就急忙走上前去,握住毛泽东的手,真诚地说:“主席,我有罪。”

毛泽东认真地说:“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宜生是傅作义的字)功劳很大!谢谢你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一番话说得傅作义十分感动。后来,傅作义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战略能力和魄力,三大战役的胜利,与他英明的指挥和决策是分不开的。当时,毛泽东已经55岁,本来仍是一头黑发。这天,警卫员忽然发现毛泽东的头上长出了一根刺眼的白发,就替他拔掉了。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看着白头发,“啊”了一声,然后慢悠悠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www.xing528.com)

战场上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毛泽东已经着手策划新中国的组建了。

194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东移西柏坡途中,修改审定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时,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因反对国民党政府而远避香港,他们对“五一”号召纷纷表示响应和拥护。毛泽东欢迎民主人士到新解放区商谈建国大事,并指示有关方面帮助他们。在中共中央的悉心安排下,民主人士从香港及全国各地,冲破国民党特务的封锁和威胁,陆续到达新解放区哈尔滨和河北平山县。

一个新的中国正在孕育中。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对此十分关注。斯大林急于了解未来的新中国将实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的代表米高扬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这是苏共中央派出到中共解放区的最高级代表。米高扬表示他这次来只是“带着耳朵来听取意见”。在三天中,毛泽东与米高扬就组建新中国的许多问题举行了会谈。毛泽东的见解使米高扬深感钦佩。后来,他对人说:“毛泽东主席有远大的眼光、高明的策略,是很了不起的领袖人物。”

三大战役的结束使得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更加紧迫,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这是一次在党史上至关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他指出,人民解放军以后的任务是消灭剩下的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并实现由城市领导乡村,因而必须努力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管理和经济工作。新中国的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家。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时机已经来到,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即将建立。他充满信心地向全党宣告:“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离开西柏坡,迁往业已解放的北平。出发前夕,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笑了:“我们应该都能考及格,可不要退回来。”毛泽东点点头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农民军曾一度占领了明朝的都城北京,但由于进城后的农民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很快就一败涂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清醒地意识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程。3月25日下午,毛泽东等领导人飞抵北平西苑机场。1000多名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正在等候着他们,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今天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从现在起,就可以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已经进驻北平。”

这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只剩下100多万人分布在从新疆台湾的广阔地区。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军队干部说:“我们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就要下江南了,声势大得很,气魄大得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

当时,为了及早结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毛泽东正努力促成与南京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但他深知国民党政府是不会真的赞成和平的,所以他一方面要求在谈判过程中保证不发生战斗,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果然,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失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广阔地带强渡长江,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转眼间土崩瓦解了。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在北平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说: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意思是要一鼓作气消灭国民党残余,不能像秦末的楚霸王项羽那样为了自己的虚名而把前程断送了。

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大踏步地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行进,所向披靡。一些国民党将领纷纷弃暗投明,宣布起义。到1949年9月底,大陆除西南和两广等部分地区外,都已解放。三年解放战争到了尾声,筹建新中国的时机已经来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