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果导向学前教育实习课程设计要素解读

成果导向学前教育实习课程设计要素解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所有的实习生均能成功。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关键是要建构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确定通过教育实习课程学生获得的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并以此学习成果为基础和导向,反向设计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成果导向教育中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能达成某项任务的

成果导向学前教育实习课程设计要素解读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立场,对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由此,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沟通与交流、理解与领悟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对本书中的核心概念做出解释与澄清,以表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立场。具体如下:

1.成果导向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是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William G.Spady)提出的,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86]一般而言,成果并非指学生的课业分数,而是学生于学习结束之时或之后,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以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检视教育教学成效。

与传统的教育实习课程相比,本书中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更关注学生在实习课程结束后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和能力的增长,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幼儿园实践场域实习后,在特定情境下完成任务的能力,并能投入于教育,能以身作则,重视幼儿学习权益,主动积极充实自我,持续追求专业发展。同时,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基础反向设计教育实习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教育实习课程。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所有的实习生均能成功。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关键是要建构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描述的能力必须具体、可测量),确定通过教育实习课程学生获得的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并以此学习成果为基础和导向,反向设计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设计教育实习课程,会促使传统的教育实习课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主要包括重新聚焦与定位:从偏重量化的输入型指标到以实习生学习成果产出为评量实习成效的依据;从花费的时间到结果的完成;从进入的要求到达到的标准等。所有设计与实施思路的变化均是围绕明确的学习成果来组织的,并以实习生为中心,而非教育实习时间长短。

2.教育实习

(1)实习

在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将“实习”定义为“在教师或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取得实践经验,锻炼工作能力”。而在《现代汉语逆序词典(修订版)》中将“实习”定义为实习是指“把所学书本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多指个人在教师或实际工作者指导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实习包括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生”,即实习需要有实践场所;二是在“教师或实际工作者指导下进行”,即实习要有指导者。

(2)教育实习

有关教育实习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与界定(见表1-2):

表1-2 我国教育实习概念比较[87]

续表

①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50.
②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师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4-96.

从表1-2关于教育实习概念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学者虽然对教育实习概念的理解不同,但对教育实习实质的理解并没有太大分歧,总体上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具体而言:广义的教育实习涵盖了职前培养阶段,师范生参与、体验的全部教育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实习则指师范生到中小学接受一学期(或可能改为8—10周)全时间的现场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二者比较而言,广义的教育实习的概念除了包括狭义的教育实习外,还包括师范生在集中实习阶段之外开展的各类观摩、实地访问、教育见习、各科教法学习、微格教学等实践性活动(见图1-1)。

图1-1 教育实习广义与狭义概念示意图(www.xing528.com)

如图1-1所示:广义的教育实习包含师范生在真实实践场域中(教育实习基地)所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学实习均属于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狭义的教育实习则特指“最后阶段的集中实习活动”[88],主要包括集中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

综合上述教育实习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本书将教育实习界定为:是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本书中的教育实习是指最后阶段的集中实习的形式(狭义概念,常称为毕业实习),即大四的毕业生在第七/八学期在教育实习基地等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并由“双导师”共同指导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学习实践性知识、养成教育实践能力、体认教师角色与职责的综合实践课程。

3.教育实习课程设计

既然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那么结合课程理论来分析教育实习,似乎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述教育实习的整体面貌。下面围绕泰勒课程研究的四个经典问题来分析与界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89]因此,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按照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师范生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对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是聚焦于教育实习课程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如何组织与实施、如何评价的一套文件。这是理论层面的课程,是对教育实习的理想设计,也可以认为它是教育实习开展应当追求的目标,属于理想课程层面(ideal curriculum)。

基于此,本书中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指:为集中的教育实习设计的方案,是在一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对构成教育实习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评价等进行的规划与安排,有时还包括对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环境、分组及指导方法等进行组织与安排,并保持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教育实习课程标准

4.核心能力

“核心”即中心,主要的部分、重心,意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从其层次上分析,核心指中心、主要、重要的,而非基本、高深、外围或细枝末节的;从其范围上分析,核心指中心、主要或具有竞争力的,而非基本、外围或偏狭的[90]

成果导向教育中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能达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教育系统则聚焦于促使学生达成这些能力。[91]从教育实习的课程性质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以幼儿园为真实情境的实践场域,运用此前所学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能力,并以此区别于理论课程。因此,核心能力成为幼儿园教师未来学习成果的主要内容。核心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结束时应具备的,助力未来取得专业成就、成为卓越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能力,是个人在不同学习或工作场景以及专业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92]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具有不确定性、规范模糊、效果滞后等特点,是循序渐进的、琐碎的、个别化的,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程序、技术及原理[93]。因此,确定实习生的“核心能力”成为关键,同时也满足了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之“清楚聚焦”的原则要求。

有鉴于此,本书中的核心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应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结果,主要指实习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幼儿园教师工作角色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即实习生于教育实习课程结束时应具有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就方面的整体行动能力(如图1-2所示),是个人在不同学习或工作场域以及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同时,“核心能力”也是实习生获得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伴随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图1-2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图

5.能力指标

能力指标又称绩效标准,是指把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逐条分解,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透过证据确认可达成核心能力所需要的学习表现。具体而言,指标是详细定义的核心能力,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标准指的是用来判定技术或成果优劣的根据。[94]本书中的能力指标是从教育实习课程“核心能力”延伸出来的各项具体指标,明确指出达到核心能力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借以反映实习生实践的成效,并减少对实习生预期学习成果的理解歧义。理想的核心能力及其指标应秉持学生中心的原则和民主审议的程序,并具有关联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等特征。[95]此外,能力指标受学习成果与教育实习品质持续改进及其规范性的影响,且影响教育实习的实施与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