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学习苏联—倒退荒废”的曲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编订新的课程标准成为一件迫切的任务。这体现了当时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这份标准以过去十年间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为基础,体现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正朝着具体化、科学化的道路前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学习苏联—倒退荒废”的曲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编订新的课程标准成为一件迫切的任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这份课程标准与以往标准的突出不同之一在于,以法规的形式把“国语”改成“语文”,自此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成为延续至今的称法。此外,这部标准的另一个特征则在于强调思想教育,如在目标的第四条提到使儿童“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

由于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当时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将原来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并沿用到20世纪末。这份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而汉语课则未单独要求课时。另外,这份大纲的内容丰富具体,其对推动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只在1978年大纲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增删,将教学内容表述得更加具体,总体变动不大,为后面即将开始编写的《义务教育大纲》做好铺垫。

1992年教育部依据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这份文件的制定前后历时近六年,并体现了学科专家、编写人员和教师三结合,集中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智慧。这份大纲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着眼于民族素养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切切实实做好基础的工作。这体现了当时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另外,大纲将学生的智力发展及非智力发展这类“一般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并列,体现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两者的重视。

20世纪末,我国语文教育界围绕语文学科性质展开的大讨论持续了十多年,这场讨论的结果是,语文的工具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两者应有机结合,两者本不是对立的关系。于漪老师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www.xing528.com)

此外,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即将到来的21世纪急切需要我国教育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1999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经过专家、特级教师的广泛讨论和修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颁布。很快,在其思想及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7月颁布,以“课程标准”取代了自1956年以来的“教学大纲”称法,新提出了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基本任务,突破了以往的“双基”模式,进而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模式,体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另外,“课程目标”部分,小学不再单独作为一个版块,而是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分成四个学段。其中,小学阶段为前三个学段。这种结构可以更加直观地凸显课程目标的阶段性,强调了小学和初中阶段课程目标的衔接与连贯。

2003年,在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行了两年之际,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组织收集关于它的修订意见,开展了第一次修订工作,随后又进行了两次修订工作,最终在2011年末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份标准以过去十年间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为基础,体现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正朝着具体化、科学化的道路前进。

纵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语文教学大纲的重新启用,到21世纪之交“课程标准”的回归,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直扮演着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角色,其每一次改动与完善无不体现着当时历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