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建议及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建议及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编订者已经注意到阅读文本类型应该丰富多样化,与信息时代接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另外,我国课程标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批判性阅读的习惯。(二)重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我国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主要表现为词语理解、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而缺乏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建议及实践研究

(一)平衡感性与理性

我国新课标相比2001年的实验稿,进一步突出了对学生阅读时情感体验的重视。这是我国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重视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发展学生感受、鉴赏语言的优美的能力,使其体味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等,体现了语文“育人”的功能。但我国新课标在强调小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并未对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能否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均衡发展学生的感性与理性思考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正如“理解”并非单纯的感性心理活动,而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认识过程,新课标中的小学阶段阅读部分也应该注重增加体现学生理性思考与认识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应仅仅以体验、感悟为目标,而应该注重发展学生多角度解读、客观理解的能力。美国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目标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要通过提问、描述、叙述、辨别、比较和分析等技能来理解和学习文学性阅读作品;而我国小学阶段则只在第二学段提过一次学生要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另外在第三学段提到一次要辨别词语感情色彩和描述阅读文本的关键细节,此外就没有提到这类理性认识文本的阅读技能。

虽然强调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是我国阅读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加工处理能力。因为信息时代背景要求人们进行分析图文、处理信息的工作,阅读文本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材料,理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小学生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国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编订者已经注意到阅读文本类型应该丰富多样化,与信息时代接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仅仅在第三学段简短地提出要学习从非连续性文本这种图文材料中找出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对图文材料的学习应该从更低学段开始,利用小学生对图文材料的兴趣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

另外,我国课程标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批判性阅读的习惯。例如,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并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尝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重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www.xing528.com)

我国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主要表现为词语理解、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而缺乏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要求。这是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或是认为低年级学生不具备整体感知课文的学习能力。笔者在上海某小学实习期间观察到,二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新课标中第一学段只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发表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似乎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低年级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关于课文整体的要求也可以先从细节开始,让目标更明确,这样才不会使第二学段有关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求显得突兀。

(三)讨论和交流应更加聚焦于阅读文本

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一度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学生发言取代教师指导或者课堂过于活跃甚至散漫无序的课堂。我国新课标则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文本产生的“感受和想法”进行交流,或是交流和课文有关的“阅读感受”。可以看出,我国所要求的讨论和交流是以课文为中介,而真正讨论的是和课文有关的感悟,而非课文自身。这种交流和讨论决定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发言,这种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却难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判断,增加了教师把控课堂教学方向的难度。

因此,我国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阅读、阅读体验的同时,应该将交流和讨论更加紧密地结合到课文自身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发言更多地围绕在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上,提高讨论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