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影响

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影响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人认为应包括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唯独没有生产条件所有制关系。由此可见,那些否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决定作用,把经济运行方式看作是“在社会经济中最具基础性”的要素的观点,是完全违背现实经济过程的。

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影响

既然所有制关系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那么什么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呢?一些人认为这个基础应该是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并说“它比之所有制或所有权归属,是更深或更高层次的概念。它之所以是更深或更高层次的概念,因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恰恰是生产的基础、条件、前提和起点,是先于生产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制度的东西。”[16]什么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呢?一些人认为应包括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唯独没有生产条件所有制关系。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是社会生产是否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所有制形式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关系问题。

资源配置本身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分配,一是生产资料在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分配。前者属于生产一般和社会生产力范围,后者则是与所有制关系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范围。

从一般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资源的分配当然是很重要的。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劳动的分配是属于生产过程本身的并且决定着生产的结构,撇开这种分配,生产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但是任何社会生产不只是有这一方面,它必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不可能只存在一个方面而没有另一个方面,或一个方面先于另一个方面。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7]一切现实的生产都表明,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它们反映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即人们对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力)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只有具备生产的这两个方面,才能有社会生产,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都一样。怎么会出现只有资源在不同生产领域中的分配这种人对自然的关系,而没有资源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生产呢?现实的社会生产绝不会是这样的情况:一般生产、生产力先于生产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制度而存在,同样也不可能只是反映生产一般自然规律的东西才是生产的基础、条件、前提和起点,而与一定所有制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关系则不是,因此说资源配置方式是“比所有制或所有权归属更深或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概括是不符合实际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符合现实的看法,关键在于他们在研究问题时离开了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所有制关系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关系。一些人否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运行方式看作是独立的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的问题,这是不对的。经济运行方式绝不是什么独立存在的事物,它必须要服从该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它只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经济运行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不理解所有制关系,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存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而不是另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我们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私有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经济运行方式上表面看来是共同的,都是市场机制和价格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二者在内容上的本质区别。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一个是建立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私有制,一个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私有制,这决定了它们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小商品生产者要求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价值的等量交换,而资本家则不同,他要求按照投入的资本获取相应的利润。经济运行方式必须为实现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的根本目的服务,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交换就不再是按价值交换,而是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交换,交换原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清楚,如果不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理解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根本目的的变化,那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特点,不能看到小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由此可见,那些否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决定作用,把经济运行方式看作是“在社会经济中最具基础性”的要素的观点,是完全违背现实经济过程的。如果不摆脱这种只是停留在经济活动最表面层次上观察问题的方法,什么现实问题也说明不了。所希望达到的建立“一个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动态过程的理论”和科学的“经济哲学”,是不可能实现的。(www.xing528.com)

资产阶级经济学曾经走过从理论经济学向资源配置经济学和经济运行经济学嬗变的过程,我们不否认在这些领域里的研究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经济学都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既定前提的,都是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目的来探讨如何在这种制度下提高效率,保持稳定,根本任务则是如何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其中关于宏观、微观经济管理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内容,但从理论整体上说仍属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把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研究提到政治经济学研究首位,有意无意的目的就是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为巩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正是这个原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愈加被片面规定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用对生产一般的研究代替特殊生产关系的研究。从理论历史发展即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革命转变的角度说,仍属于庸俗经济学的范围。我们不应当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它为指导来观察问题,要坚持物质生产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邓小平指出:“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的东西,包括经济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应学习和借鉴。但是,发展到用这些具体的经济管理问题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来替换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极端错误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研究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如何推动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强大发展。这一研究是领导机构制定大政方针所须臾不能离开的。

政治经济学不应抛开所有制和社会生产关系这一研究对象,陷入西方经济学的嬗变道路,否则就等于在这样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领域里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更谈不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