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教育梦想: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新教育梦想: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目的的最好诠释。

新教育梦想: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著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谈到“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

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惟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人为此钟情《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原因。无疑,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智育。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它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它是可怕的。(www.xing528.com)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特约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目的的最好诠释。

只有这样认识智育的地位,认识智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成为理想的智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