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西方文化交汇、丝绸之路河西段防体系研究

东西方文化交汇、丝绸之路河西段防体系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各种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汇并行于河西,而且逐渐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48]。回纥原在蒙古高原的薛延陀北境,吐谷浑原在青海一带,这些部族到城防驻军中给河西及其州县城带来了各自原居地的文化、风俗等,使各民族地区文化得以于河西交融。

东西方文化交汇、丝绸之路河西段防体系研究

唐代前期河西文化出现繁荣。陈寅恪曾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派。”[32]唐代前期河西之所以能在文化上承前启后,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防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在城防保障下,东西方文化交汇

中原文化在唐代前期,伴随着强大的政权力量进一步向河西敦煌等地以至更远的地区推广[33]佛教、祆教等异域文化也在在这种情况下盛于唐西北的河西州县城等地。

儒家礼制。首先是社稷礼制,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唐令拾遗·祠令》记载:“州县皆置社稷,如京都之制,仲春上戊,州县官亲祭,中秋上戊亦如之。”[34]敦煌文书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记载:

247.二所社稷坛

248.州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

249.右在州城南六十步,春秋二时奠祭。

250.敦煌县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

251.右在州城西一里,春秋二时奠祭。[35]

可知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每年春秋两季有社稷祭奠活动。河西州县城地处边远,然而作为唐时正统的儒家思想部分的礼制也在敦煌城得以完整实施。《新唐书·礼乐志一》记载,“州县之社稷、释奠”为“吉礼”之一“小祀”[36]。州县长官主祭,博士释奠。边地民心在固定的祭祀活动之中得到凝聚。

其次是学府礼制。唐初自高祖时就设地方州县学府。根据敦煌文书记载,河西州县城亦设有州学、县学、医学等重要学府。而且其学府礼制亦如内地。《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37]。这种情况在河西州县城也实行,如敦煌文书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记载:

237.州学。

238.右在城内,在州西三百步。其学院内,东厢有先

239.圣太师庙堂,堂内有素 先圣及先师颜子

240.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241.县学。

242.右在州学西连院,其院中东厢有 先圣太

243.师庙堂,内有素 及先圣及先师颜子像,

244.春秋二时奠祭。(www.xing528.com)

245.医学。

246.右在州学院内,于北墙别构房宇安置。[38]

以上反映出沙州城不仅有州学、县学、医学等学府的设置,且学府皆有孔庙之设,庙内有孔子、颜回等塑像,每年春秋还有两次儒家礼制中的“奠祭”活动。

道教。道教神化老子太上老君,并奉为其最高教主,老子与唐统治者同姓李,因而唐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以庄子为道教真人,以《道德经》《庄子》为“真经”,道教因此在唐时得到推广。敦煌等河西地区的道教在唐代也达到了全盛阶段[39]

佛教。唐前期,佛教在河西的敦煌等地呈现“一派兴盛的景象”[40]。“佛教经西域向内地传播,河西走廊首当其冲。历史上,东来西往的高僧大德停留驻河西,形成了以沙州(敦煌)和凉州(武威)为中心的河西佛教文化区”。[41]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42]

祆教。祆教亦名拜火教,自波斯传来,《旧唐书·西戎·波斯国传》记载,“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43],唐时西域各地有传播。如疏勒地“俗事祆神”[44],于阗地“好事祆神”[45]。《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禁民祈祭。”[46]即只有两京和西域可“祈祭”,其他地区是禁止的。敦煌文书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记:

262.祆神

263.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境内,其院周回

264.一百步。[47]

可见,地接西域的沙州敦煌城,祆教亦得以驻足和传播。

不仅各种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汇并行于河西,而且逐渐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48]。如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一文认为佛教与道教在唐代走向融合,达到了义理的沟通。

2.内附诸族编入城防驻军,各民族文化交融

河西节度使辖军大多为蕃族,驻凉州城的赤水军共3.3万人,为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落组成[49],驻沙州城敦煌的豆卢军4500人,瓜州城晋昌的墨离军5000人,均以吐谷浑为主体。此三军共4.2万人,约占河西节度管兵7.3万人的五分之三。回纥原在蒙古高原的薛延陀北境,吐谷浑原在青海一带,这些部族到城防驻军中给河西及其州县城带来了各自原居地的文化、风俗等,使各民族地区文化得以于河西交融。

3.各地募兵及文人来到城防驻军,多方文化交汇、整合

自全国各地区招募来的军人亦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带到了河西,使河西成为唐各地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各地的文人来到河西城防驻军中作为幕佐,使各种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创造与整合。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有“河西幕中多故人”[50]之说。著名的诗人岑参、高适陈子昂王之涣王维等都步足河西。这些文人不仅创作了大量有关河西的边塞诗歌,而且使多方文化被整合为繁荣的河西文化。

这样,河西社会经济、文化在走向繁荣的同时,其繁荣的信息也就得以用文字的形式大量创造、传播和保存。如果没有文人从军,怎会有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所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51]的名句。唐代河西之繁盛也因此不乏记载,如凉州城“元宵之夜,灯树万帖,赛于长安,其盛可知,度其繁盛,恐仅次于荆、扬而在幽、广之上”[52]。《太平广记·方士二·叶法善条》记载,开元初,道士叶法善言于唐玄宗:“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惟凉州信为亚匹。”并引唐玄宗魂游凉州,“既视,灯烛连亘十数里,车马骈阗,士女纷杂,上称其善。……将铁如意质酒肆”[53]白居易曾写河西舞蹈:“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首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置辞。”[54]唐宫廷中著名的《霓裳羽衣舞》亦出自河西,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卷记载,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55]杜牧在《河湟》中说:“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56]

总之,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城防一方面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城防驻军为河西带来了人口、市场和各地的文化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条件。唐初贞观四年高昌王曲文泰去长安途中所见凉州“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至天宝时已发展为“仅次于荆、扬”,“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包括河西)”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