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目标决策力分析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目标决策力分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目标决策能力的含义决策是管理学中的词语,是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目标决策力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和角度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一种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局部服从全局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把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付出努力。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目标决策力分析

在中学校长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中,决策力是最能体现教学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工作环节。在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权力高度集中,学校发展目标趋同,价值取向单一,对中学校长的决策能力并没有过多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教育部门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在我国先后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校长代表学校全权处理学校事务,包括了学校的决策权、人事权财务权和指挥权。这一规定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也对中学校长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长必须具备指引学校走向更远的战略远见和使下属积极追求战略目标的能力。校长只有科学化的决策才能更好地运行组织内部结构,领导团队向着更好的学校远景和目标发展。由此,校长的决策力是对校长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对其思考力、判断力、分析力和决断力的考验。

(一)目标决策能力的含义

决策是管理学中的词语,是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决策最早出自《韩非子·孤愤》:“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从决定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据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已拥的信息经验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分析、判断影响目标实现的各个因素,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它包括了发现问题、设立目标、确定评价标准、规划方案、评估分析、优选方案和实施方案等环节。中学校长的目标决策能力,更多的强调了战略目标和长远目标,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分析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同时结合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的预期判断,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方针,确定战略重点和步骤,综合体现了校长的智慧、能力和素养。目标决策力既是一种谋划大局的战略决策能力,也是对谋划大局的认识境界,它通过决定全局的大事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抓住影响全局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从着眼于未来的思考做出最终决断。有些事情可能从局部看可行,但是从大局看不可行,无论如何,都应当从大局出发,顾全大局。目标决策力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和角度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一种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局部服从全局的思维方式。

(二)目标决策的内容

随着教育在社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中学校长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校长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我国中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性质决定了中学校长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还应当是有思想意识、政治意识的领导者,他应当利用各种能力和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维护社会主义推崇的学校文化和社会价值,完成社会和学校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素养教育。由此,中学校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养素和责任担当。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和领导者,要为师生创造教师能够勤奋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和谐氛围,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校长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不仅要懂得业务管理,还应当掌握学校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因此,中学校长必须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有很深入的了解。

总之,校长作为中学领导者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还应当充分掌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其次还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使师生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文化、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校长决策一般分为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宏观决策也叫战略决策,也就是包括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等内容,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

1、构筑共同愿景

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决策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设计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为教师员工和学生的教学努力提供愿景和方向。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当积极创造有效条件,让每个员工都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组织愿景去努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工作任务。学校校长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通过描绘一个充满期望的学校愿景,赋予工作和学习更丰富的意义和目标。

学校的共同愿景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员工的精神源泉。愿景能够激动被领导者的活力,使他们知道也更愿意与组织保持一致的发展。个人愿景是人们在心里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景象,而共同愿景是组织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景象,由于高度关注共同愿景,给人一种组织一体的感觉。愿景是人类组织中最具凝聚力和激励性的因素。它能够把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付出努力。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就是学校的共同愿景,也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战略思维的校长的重要工作。愿景的建立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领导通过愿景建立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希望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有共同愿景固然好,但是共同愿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仅耗时长而且涉及范围较方,这也体现了共同愿景的形成特性。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不是校长把自己的愿景强加给学校员工,也并非是一种师生宣讲活动就能建立的,也不是通过向上级汇报就能获得的,而是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的构建,其间充满智慧、情感、行动和判断的过程。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些过程能够给予校长帮助,使管理者在思维和管理过于现实的情况,能够将学校期望和领导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创新学校发展,为学校未来提供更多发展可能。在建立学校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校长首先应当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和谐安全、互通友好的环境氛围,师生可以在这里畅谈目标和理想,也可以就学校未来的发展发表观点和建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意见,共同勾勒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沟通和思想碰撞,能够由上而下达成共识,通过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分享和倾听彼此的梦想和理念,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来的发展和方向更清晰,能够实现共同的努力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可以作为最好的倾听者和思想引导者,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和情绪,引导他们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个体走向团体。(www.xing528.com)

校长传播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过程就是构筑学校共同愿景的过程,也是校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和形成战略决策的过程。由此,校长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目标任务,以及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现状有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需求有更理性的思考,对学校未来有更高的谋划,与广大师生共同构筑学校的发展愿景,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时刻将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融入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教学行为指南。

2、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最早源自英国,一些学校为了能够适应权力下放的教育管理理念,采用了“草根理论”探索改进学校管理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技术方法。上世纪九十年后期,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进入我国后,一些中学采用了同样的管理思路和办学理念,有效提高了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因此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教育规划,是指学校各利益相关体广泛参与的方式所制定的关于学校未来发展、建设策略和行动计划。它首先建立在全面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发展理念、规划学校发展目标、解决学校发展问题,有序进行学校内部建设,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发展规划需要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在当前社会教育的发展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应当学校内外的环境变化,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解决学校发展问题,使师生达成共识,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品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并以制度形式进行落实的规范性纲要。

学校发展规划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和规划,是对学校共同愿景的落实方案和设计。由于每所学校的情况和模式有所不同,规划内容和未来期望也不相同,但是从大体上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分析学校现状。学校的现状分析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学校自身的基础分析和梳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学校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职工和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第二,办学思想和理念。这不仅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也是整个规划最重要的支撑,它如人体流动的血液一般影响和决定了规划的各个环节和内容,缺少了这项内容,其他环节都不可能正常运转。第三,学校发展目标。这是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结果,学校要发展到什么水平、什么目标,都是发展规划的核心问题。第四,学校发展要素。发展要素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体,即实施系统,是学校选择的重点发展项目及内容,选出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五是服务保障。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需要提供的人、财和物等资源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等多个方面。从学校发展规划内容可以看出,发展规划源自学校主动采取一些优化方案,用来协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学校改善办学绩效的目的。它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规划过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周边社区的参与程度,通过各方面资源和能动性的调动,最终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多方面需求的满足。由此,校长要努力担负起学校制定规划的重任,对学校发展规划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它既是校长对学校未来发展即共同愿景实现的过程,也是校长办学理念、教育思想、领导能力和领导智慧的体现,充分体现着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体现着校长对学校未来的全面把握和有效判断,也体现着校长对教育的理解、思想和追求。对于中学校长来说,学校发展规划无论采取哪种模式,是校长主导模式还是教师员工研讨模式,规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师员工的参与和讨论意见建议。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保证规划的适应性;只有广大教职员工的充分讨论,学校的发展目标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更好地成为学校的共同愿景。

3、强调办学特色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有色彩和风格。特色就是独特、优质的,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自己学校所特有的东西,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个性特征。办学特色能够更有效地区分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凸显本学校的亮点和风貌,能够表现出学校独特的个性和外在要素。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校长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模式,政府发挥着领导作用,学校的一切都由政府包揽,一切都听从上级行政部门发号命令,校长失去了办学自主化,这也导致我国中学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学校没有区别,学生也趋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机制和办学机制都在发生着变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和干预学校工作,给予学校更多改革创新的可能,倡导特色办学,建设特色学校,通过发掘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发展潜力,创建出一种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品牌和文化特色,有效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强调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即确立学校特色发展的宗旨。它需要明确学校是什么和期望未来成为什么,学校在战略上的发展允许有一些创造性,但是学校在战术上的一些行为会受到一定限制,使本校与其他同类型学校有所区别。能够对学校现在和未来的活动进行评价,有准确明白的表述,能够被全体员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办学特色就是将学校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与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学校办学行为的结果。其次,客观有效地评估外部环境。学校并非单独存在的社会组织,学校的发展和办学特色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调查,能够对学校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对外部环境的评估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组成、社会习俗、学校所在地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职业构成等。第二是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学校所在地的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状况等。第三是同类学校发展情况,目的是避免学校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第四是教育政策变化,国家教育政策对学校发展有直接的规范和管理影响,由此,学校的发展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随着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先进的、有活力的、与时俱进的学校才能在新形势发展下得到发展和变化。再次,内部环境的评估,就是对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和协调。最后,学校办学特色的战略分析,通过调研分析列出学校内部的优势和弱势,合理有效地利用优势,积极克服弱势,抓住机会,对学校的外部机会和问题进行分析,避开弱势和不足,科学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除此之外,在学校办学特色的战略分析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能够发挥学校最大优势的方案,以促进学校特色发挥。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学校优化组织系统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发展的差异性和人才需求的多层次也必然会形成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特色。这就需要发挥校长的职能特点,带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劣势,找准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避其劣势,发挥优势,通过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为学校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子。可以说,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加上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实现了学校深化改革,追求高品质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办学特色应当避免出新奇、玩花样,而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实施,突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特点,在出色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具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