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的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策略分析

中学校长的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策略分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行政领导行政领导和校长教学领导、课程领导相同,也是一种领导现象,具有广泛的意义。有学者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总结了四种模式,即同心圆模式、二元模式、交叉模式和循环模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指教学与课程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中学校长的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策略分析

(一)课程领导

课程的含义非常广泛,课程领导的含义也非常丰富。有学者从三个方面对课程领导进行定义,即课程领导所处的特定情境,课程领导的目标和作用,课程领导的架构。他认为课程领导就是在特定的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对教师教学发展过程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教师参与课程的动机和变革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领导的含义进行解释。首先是内容视角,即通过内容和要素分析了解课程领导。课程领导包括确立共同愿景、管理监督教学、督促学生学习进步和改善教学氛围等因素。其次是功能视角,即强调课程领导行为的作用,即通过课程领导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强调了领导是整个组织和个人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些功能最终是为了提高学习内容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认为课程领导就是结合学校的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三是过程视角,即强调领导的过程。认为课程领导是通过课程活动来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决策、组织和引导。课程领导的核心是课程决策,课程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课程组织,而课程引导主要是对课程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有学者认为课程领导就是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实,通过制定优秀的教案,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使学校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合作和改善,把学校打造成为一个课程群体,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最后是行为视角,即强调领导是一种行为,领导者通过课程这一中介,用一系列行为实现课程领导理念。有学者认为课程领导是在民主参与课程共享的基础上,引导相关人员组织做出更高的课程决策,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有学者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课程实践方式,是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践和评价的行为总称,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程领导含义的丰富性是受课程含义的广泛性影响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认识课程领导,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课程领导的内容强调了构成领导要素,而忽略了课程领导的核心目的,课程领导的功能、过程和行为论也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课程领导,而没有对课程领导的实质进行全面阐述。对此,想要对课程领导的含义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就应当把握住两个关键点,即课程领导是过程,课程领导是行为,也可以说,课程领导是过程与行为的统一。从广义上来理解,课程领导是指从中央、地方到学校所形成的领导体系的总称,分为宏观中央、中观地方和微观学校三个层次。它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最终达到监督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狭义上来理解,课程领导是指学校校长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将课程作为中介,引导和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完成目标课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行为过程。

(二)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和校长教学领导、课程领导相同,也是一种领导现象,具有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各级首长及其领导班子,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决策、指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行为过程。行政领导既有一般领导特征,也有自身的特性。首先,行政领导具有主体的特定性,是行政机关中的行政首长或领导集体。其次,行政领导具有内容的综合性。行政领导活动涉及范围较方,存在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一种全面的领导活动,并贯穿于整个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始终。最后,行政领导具有关系的服务性。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由于行政领导是一种行使公共权利的公共活动,这就决定了行政领导是以实现和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从学校来说,校长行政领导是指校长通过一定方式,协调各方关系,并积极发挥教师员工的作用,通过利用学校财力物力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

(三)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

学校的中心工作包括校长教学领导和课程领导,这也是校长的主要职责。由于教学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课程领导和教学领导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和区别。

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是相互联系的。有学者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总结了四种模式,即同心圆模式、二元模式、交叉模式和循环模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指教学与课程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这个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国内一些学者把课程看作为教学内容,属于教学要素,教学包含了课程。另一种是把课程看作一个广泛的概念,教学只是课程的一个环节,例如课程实施、教学都包含在课程内。二元模式认为教学与课程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是在实施前的计划,教学是计划的实施。交叉模式认为教学与课程之间是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教学与课程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之间交叉的因素很多。循环模式认为教学与课程之间是互为反馈的关系,二者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又可以相互调适改进,共同延续。可见,虽然教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共识,教学与课程彼此有关,但又是不同的。教学与课程相互依存,虽然可以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却不能在独立运作。其实课程领导与教学领导的关系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二者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分开研究,能够更好地区分各自的运行规律,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教学脱离不开课程,课程也无法脱离教学。课程领导是教学领导的基础前提,教学领导是课程领导的实施体现,二者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并体现了教育质量。(www.xing528.com)

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也是有区别的。有学者从二者的任务角度进行了区分,提出了课程领导包括设定课程目标计划,实施课程监控,评价课程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领导包括提供资源方向,支持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领导和课程领导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学领导主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程领导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课和内容和目标,范围比教学领导更广。第二,教学领导重点关注课堂教学,课程领导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关注课程问题。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整体,把学生的发你那儿比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教学领导主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内容,课程领导主要关注课程内容开发和课程结构等内容。关注的范围和内容都有所区别。

(四)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

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概念来看,校长行政领导是指校长为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法规,保障学校各种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统管总务工作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等行政事务性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职能的动态过程。学校校长扮演着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义务,两者有着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共同目的。校长行政领导是为校长教学领导服务的,为校长教学领导提供基础保障,相反,校长教学领导也为行政领导开展教育活动和提升学校品质提供支持。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既具有行政领导职能,也具有教学领导职能,而在实践过程中更应注重发挥教学领导职能。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扮演着行政领导的角色,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教学领导角色。很多校长用较多时间来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例如参加各种活动会议,这也导致一些学校出现了只重视行政领导,而忽视了教学领导的情况。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校长教学领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也是有区别的。虽然校长需要通过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来实现学校的有效领导,但是在实践中应当以教学领导为主,但是通过对两者职责的区分,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校长教学领导的主要职责包括:第一,通过共同愿景对学校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通过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使大家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更好地付诸实施。第二,通过教学指导评价和指导教学活动,保证教师教学活动与学校目标相一致,通过组织听课、巡视教室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并进行相应监督评价,同时参与课程实施,引导课程开发等。第三,加强教师指导,校长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提升自身,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提升的机会,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教学理念,善于引导教师、鼓励教师,激发他们的士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间能够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提升教学品质。第四,加强学生指导,校长应当根据学校规划的愿景制定合理的学生评价体制,这种体制需要从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实施,通过鼓励学生,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校长行政领导的主要职责包括: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二,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制定学校教育目标,设置学校机构,任命各级干部,落实教职员工的岗位责任。第三,选拔、培训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第四,统筹后勤总务工作。第五,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帮助。第六,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和检查。

通过对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职责的分析,可以发现,校长的教学领导侧重于对专业教学的领导,主要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展开,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监督评价教学水平,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校长的行政领导侧重于行政性,包括对事务的管理和领导,主要是针对下属展开,通过用人决策和评价领导效能,实现学校的领导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