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实效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实效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领导教育者,其行也必须以教育性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从之前的分析来看,校长的领导行为也无法避免功利色彩,同时弱化了某一方面的教育性。因此,学校教育的主旨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也是校长领导行为教育回归的核心。如果领导行为脱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情感,那是无效的领导行为。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的实效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不仅说明了教育的目的,也说明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可见,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性,脱离了教育性的教育了失去了人性,也不能称之为教育。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领导教育者,其行也必须以教育性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从之前的分析来看,校长的领导行为也无法避免功利色彩,同时弱化了某一方面的教育性。弱化教育性也意味着校长更倾向于功利化的领导愿景。作为全学校师生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领导愿景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质量规格和评价标准,是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理想状态的诉求。但是,如果校长丧失了热情和信仰,缺失了社会责任感等特质,其领导行为也会被蒙上功利色彩,导致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最终失去了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可能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或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声誉过度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功利性目标下,教师和学生都会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仅仅追求片面的智育,可能升学率会有所提升,但却扭曲了教学质量。学生负担过重也造成心理不够健康。师生关系冷淡,也使学校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和谐氛围。此外,教育性弱化还容易造成校长更倾向于管理秩序的领导,强调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和学生行为。校长缺乏教育热情和信念,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责任感也容易造成校长习惯于按照学校原有的秩序运行,或者过度强调建立学校秩序,希望通过确定各种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稳定性,而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校改革。制度是由各种认识性和规范性的结构和活动组成,为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定性和意义。

尽管学校正常的运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指导和保障,但是过度强调制度建设也将会造成学校倾向于科层化管理,忽视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师的热情和心理,导致学校管理过度程序化和机械化,损坏了教育的人性特点和目标。科层管理制度要求人的想法和意见必须在规定的程序下进行落实,这个过程也消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抹杀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改革创新,学校发展必然会陷入困境。由此,只有真正回归教育性和学校教育的本真,才能更好地实现校长领导行为。校长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当坚守教育本分,摒弃功利思想,将工作重点放在学习、教学和学校改革上,才能成为坚定的教育者,引领学校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www.xing528.com)

领导行为的教育回归首先要坚守教育本位。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校长领导学校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减弱学校的教育功能。但是,学校是重要的育人组织,教育是其根本任务,校长最重要的职责也是坚守教育本位。当然,学校教育也要讲政治,但是学校并不是政治部门;学校教育需要资源,但学校又不是企业;学校教育需要有人道精神,但学校又不是慈善机构。因此,学校改革发展应当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除却不必要的负担,以教育为本位,重视学校的自主权,构建全新的教育秩序,重塑学校教育的尊严,也是校长领导行为的发展方向。领导行为其次要坚守学生本位。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因此,学校教育的主旨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也是校长领导行为教育回归的核心。无论校长如何领导学校改革发展,最终都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利益为意义。校长要通过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认识世界的渴求,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领导行为脱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情感,那是无效的领导行为。因为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同时也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所以坚守学生本位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校长领导行为的有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