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与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之争

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与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之争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2年9月14日议会召开会议,废除了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同时选举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17]。在承认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同时,奥斯曼帝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会加强自己在塞尔维亚公国的权威。奥斯曼帝国的法令虽然认可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但不承认他的职位是终身世袭的。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任务艰巨。

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与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之争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将王位传给儿子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但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体弱多病且在离世时也并未意识到自己当上了君主。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16]是前大公的次子,由参议院任命。奥斯曼帝国邪恶势力也随即出现。奥斯曼帝国政府宣布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已成年,却让武切奇和彼得罗涅维奇一起担任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的辅政大臣。为了反抗这一政策,农民中间很快便发生了骚乱。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政府雷厉风行,立即采取行动,断然拒绝了奥斯曼帝国代表的要求并威胁委员会不要介入此事。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政府本是出于好意,设计了有教育意义的计划,但因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不得人心,民众对增加税收不满,政府的计划受到了阻碍。在俄罗斯帝国的干涉下,新的奥斯曼帝国代表团成立了。被流放的武切奇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重返政坛。民众的不满情绪日渐加剧。武切奇的随从们全副武装,在克拉古耶瓦茨附近一座小山上修筑驻防工事。武切奇公开表示,他并不希望废黜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只是想更换政府成员,并且愿意将一切分歧都交给奥斯曼帝国代表团来裁决。武切奇的这些话难以让人信服,其目的是掩盖武切奇正在领导叛乱的事实。1842年8月,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大公率军攻打武切奇,但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排兵布阵不够谨慎,而且武切奇的声望太高了。然而,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不甘做傀儡而决定退位,这充分展现了他性格的弱点。1842年9月底之前,像赶走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样,武切奇将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赶出了塞尔维亚公国。武切奇成功进入贝尔格莱德,成为公认的“国家领袖”。

青年时代的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临时政府仓促成立并由武切奇领导。在奥斯曼帝国代表团的影响下,参议院受命确立一位新君主。1842年9月14日议会召开会议,废除了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同时选举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17]。这位新统治者是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儿子,出生于1806年。他出生时正值他父亲的鼎盛时期。不幸的是,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虽然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但软弱无能,因而无法带领塞尔维亚公国穿越即将面临的风暴。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发生争执,这是奥布雷诺维奇王朝被推翻后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沙皇尼古拉一世认为,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都应该征求他的意见。新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觉得自己的统治根基更稳固,因而对这种干涉感到不满,同时声称自己对塞尔维亚拥有掌控权。在承认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同时,奥斯曼帝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会加强自己在塞尔维亚公国的权威。1838年的宪法规定,塞尔维亚公国的统治者将由奥布雷诺维奇家族世袭。奥斯曼帝国的法令虽然认可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但不承认他的职位是终身世袭的。土耳其人想让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成为一个类似于帕夏的官员,结果他却因苏丹的专横而被废黜。沙皇尼古拉一世现在成了塞尔维亚公国自由的捍卫者,他坚持要举行自由选举,以防止武切奇和奥斯曼帝国代表团对议会施压。虽然沙皇尼古拉一世个人倾向于走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路线,但奥斯曼帝国政府反对这一举动,并且坚持将其排除在外。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年轻没有经验,因而只有两位候选人——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和老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不管武切奇和奥斯曼帝国帕夏是否干涉,候选人都只可能是这二者之一。1843年6月15日,在奥斯曼帝国帕夏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代表的陪同见证下,塞尔维亚公国举行了自由选举。议会由纳希投票选举产生。也就是说,每个地区的大多数选票都是纳希投的。其中十七个纳希都将票投给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俄罗斯帝国则坚持驱逐武切奇和彼得罗涅维奇,并且称这一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

这些事件都没有增加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知名度。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将王位传给了被迫流亡的人。王位继承者轮流充当着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附庸。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很快便对奥地利帝国唯命是从。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任务艰巨。因此,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方不断地密谋反对他也就不足为奇了。1845年,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镇压了一场原本就会失败的起义,但在1848年,他又面临着头等重要的问题,即塞尔维亚公国对匈牙利王国内的塞尔维亚人的态度和政策问题。人们已经注意到,跨越多瑙河定居的塞尔维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和武切奇都不会写字。塞尔维亚的学校语言都是由河对岸的塞尔维亚人建立和塑造的。对岸的塞尔维亚人用金钱、武器和鲜血帮助塞尔维亚人反抗土耳其人。他们现在需要同样的支持来对付马扎尔人。

科苏特·拉约什

18世纪时,塞尔维亚人因宗教民族独立而受到匈牙利王国政府的压迫。一般来说,塞尔维亚人虽然保持了宗教独立,但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利,但在1848年之前的二十年里,他们又受到了一种新的压迫,一种强制性的民族主义——马扎尔化。18世纪马扎尔政府的政策是纯粹的宗教压迫,迫害拒绝成为天主教徒的塞尔维亚人。此时,马扎尔政府以更危险的形式出现——迫害拒绝成为马扎尔人的塞尔维亚人。这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马扎尔政府官方施加压力,要求销毁塞尔维亚语言并消灭匈牙利王国境内的塞尔维亚民族。简而言之,自称是马扎尔人的塞尔维亚人会受到很好的对待,而拒绝这么做的塞尔维亚人就不会有这种待遇。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起义[19]。革命和自由的呼声无处不在。欧洲每个国王都在自己的王座上瑟瑟发抖。科苏特·拉约什[20]领导的马扎尔人急于向奥地利帝国皇帝索要彻底的自治权。每个人都在为实现个人自由和拥有政治权利而呼吁。匈牙利王国内的塞尔维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声宣扬自由的马扎尔人愿意给他们一些让步。1848年4月,匈牙利王国内的塞尔维亚人代表团拜访了科苏特·拉约什并对其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采访。

塞尔维亚人要求自己的语言在公文中得到认可,同时要求马扎尔人承认塞尔维亚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权利。科苏特·拉约什问道:“什么?你对‘国家’的理解是什么?”塞尔维亚代表团团长答道:“一个民族,一个拥有自己的语言、风俗、文化,以及能够足以保留这些语言、风俗、文化的意识的民族。”科苏特·拉约什说道:“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政府。”代表团团长答道:“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一个民族可以有多个政府,而多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双方的讨论结果可以简单概述为两类。马扎尔人认为,只有拥有统一的政府,才能成为一个国家。塞尔维亚人则认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统一的。双方争执不下。意识到这一事实后,科苏特·拉约什用一句名言驳回了塞尔维亚代表团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刀剑将决定一切。”战争的确解决了双方的分歧,但不是按照马扎尔人或塞尔维亚人所预想的那样。

局势变得危急起来。1848年秋天,匈牙利王国马扎尔政府公然反抗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的斯拉夫人通常站在奥地利政府一边反对马扎尔人。对马扎尔人来说,他们最强大的对手是克罗地亚的总督耶拉奇恰。耶拉奇恰是一位颇受欢迎的上校,他在设法鼓动克罗地亚人的同时又讨好奥地利帝国政府。耶拉奇恰进军匈牙利王国南部,号召所有斯拉夫人反抗马扎尔人。匈牙利王国南部的许多塞尔维亚人都加入了耶拉奇恰的行列,这些塞尔维亚人早已开始反叛,还向自己的塞尔维亚同胞发出紧急信息要他们加入。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伟大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联盟,即南斯拉夫民族。该联盟提出了自己要求。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南部将组成一个空洞的国家,像克罗地亚一样将实行自治。塞尔维亚公国的塞尔维亚人臣服于土耳其人并由俄罗斯帝国管理。塞尔维亚公国的干预可能使奥地利皇帝统治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民族的三个分支实现统一。奥地利帝国在统一三个民族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多大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为这三个长期分离的民族实现统一提供了唯一的可能性。在这种危急时刻,如果塞尔维亚公国出现一位天才,也许可以改变奥地利帝国的历史潮流,进而改变巴尔干的版图。

如果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仍然头戴皇冠,那么他肯定会与匈牙利南部的塞尔维亚人生死与共,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并不会做出英雄式的决定,他性格中的弱点让他即使身为统治者也没有得到任何特殊力量的支持。因此,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必须听从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规劝。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正准备从北方入侵匈牙利王国,同时一定会镇压马扎尔人的起义。因此,俄罗斯帝国并不急于让塞尔维亚公国卷入其中,因为任何纠缠都可能导致塞尔维亚公国被奥地利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公国的议会成员接受了俄罗斯帝国的召见。显然,塞尔维亚公国迫于俄罗斯帝国的压力,投票反对任何对马扎尔人的公开敌对行为。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既无法阻止也不愿意阻止向匈牙利南部的塞尔维亚人运送武器和弹药等物资的志愿人员。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和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流亡到了瓦拉几亚,他们热情地支持起义,同时进一步败坏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名声。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皇帝都因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中立而给他戴上了勋章,但这并没有提高他的声望。许多塞尔维亚人认为,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应该冒着一切危险,不计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将那些过去为解放塞尔维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胞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最终,无论是克罗地亚人还是塞尔维亚人,都没有从奥地利帝国对马扎尔人的压迫中获益。奥地利帝国皇帝虽然获得了“大塞尔维亚总督”的称号,但最终将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交还给了马扎尔人。在1867年至1868年的安定生活中,克罗地亚人实现了自治。南斯拉夫人获得了语言和民族权利,但无论哪种情况,真正的认可都与法律意义上的认可大相径庭。克罗地亚人的顽强使他们保持了半独立的状态,而匈牙利王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却节节败退,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强行马扎尔化了,剩下的人则逐渐死去。这些塞尔维亚人似乎正在失去活力和自给自足的能力。在匈牙利王国南部仍然有大约六十万塞尔维亚人,但他们已不再像19世纪初那样重要,那时他们为塞尔维亚提供志愿者牧师、大臣、主教、金钱、武器、人才和灵感。虽然1848年事件使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塞尔维亚人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牺牲他们北方同胞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在1848年背叛了塞尔维亚人,那么他在1854年则又背叛了俄罗斯帝国。当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塞尔维亚公国精明的外交官伊利亚·卡拉沙宁出任首席大臣。伊利亚·卡拉沙宁的目标是将塞尔维亚公国独立于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外,同时依靠路易·拿破仑的支持。路易·拿破仑对小国的同情远近皆知,这一点在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俄罗斯帝国坚持要求塞尔维亚公国罢免伊利亚·卡拉沙宁,让支持俄罗斯帝国的武切奇上台。俄罗斯帝国的成功到此为止,因为虽然它可以要求塞尔维亚公国提供武装支持,但无法说服塞尔维亚公国去执行。

路易·拿破仑

伊利亚·卡拉沙宁

在这一关键时期,大英帝国驻贝尔格莱德领事方布兰克有许多机会见到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及其部下。方布兰克的叙述非常有意思,因为他预示了塞尔维亚公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从根源揭示了更多现代化的政策。在方布兰克看来,民众们已表现出了对塞尔维亚公国与黑山公国能进一步加强联系的渴望,同时希望依赖俄罗斯帝国确保这两个国家的安全。战争部大臣与方布兰克谈了很久。方布兰克指出俄罗斯帝国有六百万士兵,一旦违背俄罗斯帝国的意愿,塞尔维亚公国将会面临危险。当被要求做出更详细的说明时,方布兰克承认俄罗斯帝国军队很难深入塞尔维亚公国腹地。他确信,一旦俄罗斯帝国军队直接在多瑙河岸边集结,“就可以依靠土耳其-斯拉夫人的起义”。对于战争的结果,奥地利人的态度虽然十分坚决,但对于采取何种手段仍在摇摆不定,因为奥地利帝国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先占领塞尔维亚公国还是先占领波斯尼亚,“南斯拉夫人起义的信号发出之日就是俄罗斯帝国军队到来之时”。自此,奥地利帝国政府一直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自问自答。

虽然臣民们同情俄罗斯帝国,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承认自己被俄罗斯帝国过度压迫,因而无法忍受。方布兰克大言不惭地告诉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塞尔维亚大公这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无须害怕,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决定要维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方布兰克列举了与大英帝国通商可能给塞尔维亚公国带来的好处,同时通过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让步提出了“针对塞尔维亚公国扩张的建议”。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帝国趁火打劫。正如政府部门和议会所述,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真正面临的压力来自塞尔维亚民众的情绪。方布兰克一贯认为,要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就意味着塞尔维亚公国将实行专制主义。他表示,“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在处理奥斯曼帝国问题时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越过参议院,无视大臣们的建议,违背自己作为苏丹附庸国统治者的职责。”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没有接受这个大胆的建议,只是敷衍了事。因为顾忌“王朝的安危”,他不敢将方布兰克的建议告知议会。最后,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告诉方布兰克,他希望保持中立,但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他会站在俄罗斯帝国这边。事实证明,战争部做出了其他决定。奥地利帝国军队集中精力攻打贝尔格莱德。奥斯曼帝国军队则从南部逼近塞尔维亚公国。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虽然签署了武装中立的承诺协议,但再次提出要保证塞尔维亚公国内部实现自治。这是一场一手持剑,一手持橄榄枝的谈判,但也有助于选择和平的解决办法。当奥地利帝国军队进入罗马尼亚,切断了俄罗斯帝国所有的合作希望时,保持中立不仅是最好的政策,而且也是唯一的政策。最终,1856年《巴黎条约》[21]的签订结束了这场战争。而保持中立的态度使塞尔维亚公国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签订《巴黎条约》

《巴黎条约》使除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之外所有的签署国成了塞尔维亚公国的担保国,从而加强了塞尔维亚公国的独立,但仍然保留了奥斯曼帝国的宗主国地位。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长期疏远,这一事实对塞尔维亚公国十分有利。对塞尔维亚公国更有利的是,如果将来奥斯曼帝国入侵,那么塞尔维亚公国便可以向法兰西第二帝国和大英帝国上诉,但塞尔维亚公国的农民们对高级政策的奥秘并没有任何深刻的见解。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大公在欧洲各国统治者面前受尽屈辱,以及大公背叛了匈牙利的族人,同时对奥地利帝国俯首称臣。

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越来越不受欢迎。于是,恢复奥布雷诺维奇夫妇身份一事也被提上了日程。大部分民众反对奥地利帝国,而且态度十分强硬,他们甚至联合了老对手武切奇和伊利亚·卡拉沙宁。因此,联合政府的参议院中大多数人都对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非常不满。他们在参议院策划让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下台的阴谋。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发现后,逮捕了这些阴谋家并立即将其判处死刑,随后又减刑为终身监禁。此案违反了1838年的宪法。该宪法禁止大公干涉参议院。同时,大公需将对参议员的处罚或免职权交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宪法自由的守护者立即介入此事并派了一名奥斯曼帝国代表来调查此事。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屈服了,他释放了囚犯,恢复了参议员的职位,并且将武切奇和伊利亚·卡拉沙宁都纳入了内阁。此时,参议院开始报复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参议院提议经参议院三次通过的决议应该具有法律效力。当参议院对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不满时,唯一留给大公的特权就是否决权。因此,如果剥夺大公的权力,那么参议院将变成寡头政治集团,大公沦为总督。整个辉格党和威尼斯式的宪法都对本杰明·迪斯雷利[22]的灵魂感到深恶痛绝,但无论参议院做出何种提议,都会有一个新的因素约束参议院和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这个因素就是塞尔维亚公国的人民。

本杰明·迪斯雷利

亨利·布尔沃爵士

亨利·布尔沃爵士[23]当时是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他于1858年秋访问了贝尔格莱德。据说,亨利·布尔沃爵士建议一些塞尔维亚公国的领导人定期举行大会,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内部分歧。这个建议完全是按照当时帕默斯顿外交官的外交风格提出的。虽然帕默斯顿子爵本人曾也赞成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专制主义,而方布兰克最近也鼓励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采取同样的做法,但并不能确定是否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或这些建议至少对预期的结果可能没有影响。无论如何,事态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普遍的看法是,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是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者的附庸。参议员们则自私自利,钩心斗角。前者必须被废黜,而后者则必须受议会控制。议会虽然已被取缔了十多年,但并不是一个垂死的机构。除非民主在塞尔维亚人的心中死亡,否则议会这个机构永远也不会消亡。塞尔维亚议会的设立可以追溯到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时代。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偶尔会召集议会成员做重要的决定和处理危机。议会大致相当于先前的武装勇士集会。该集会批准或禁止野蛮的国王因欢呼或嘘声而参战的决定,但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领导下,议会会议开始不定期召开,因而失去了原有的代表性。从理论上讲,任何塞尔维亚人都可以自由参加会议,但在实践中,通常都是由在位大公的支持者们参加。议会是一个混乱的机构,通常无法举行辩论并接受成员提出的建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议会的新奇之处在于,它由纳税人正式选出的五百名代表组成。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而不仅仅是全副武装士兵参加的会议。

现在,一些参议员支持通过议会来解决现有困难。他们的意愿非常强烈,令人无法抗拒。议会非常具有代表性,对大公和参议院都表现出一定的敌意。议会通过了一项议案大意为以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议会的议案。议会谴责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外交政策并要求其退位。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拒绝退位,并且逃到贝尔格莱德的奥斯曼帝国要塞避难。参议员们对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的下台备感欢欣,但他们过于高兴了,因而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在确定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离开后的第二天,议会要求召回“老领主”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参议院曾有机会与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联合起来向军队寻求帮助,但这些参议员是议会的幕后黑手。在这种时局下,每一个塞尔维亚人都是一名潜在的士兵,甚至可能是革命家。外国代表们尽最大努力避免流血和战争。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拒绝接受军队的支持。议会无情地废黜了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同时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归来之前任命了一个临时政府。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24]对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现在塞尔维亚大公垮台了,他万分高兴。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发现,在民主运动问题上,两国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与大英帝国支持塞尔维亚公国的专制主义及俄罗斯帝国支持宪法时相比,这一结果更令人感到高兴。法兰西第二帝国立即承认了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地位。奥地利帝国也极不情愿地效仿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做法。最后只剩下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很高兴承认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地位,因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未经苏丹同意便拒绝了大公职位。奥斯曼帝国政府虽然默许了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返回塞尔维亚公国,但也再次表现出干涉塞尔维亚公国内政的企图。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承认奥布雷诺维奇家族的王权是世袭的。苏丹因此违反了1838年宪法的一项条款,而他刚刚威迫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在另一法案中又承认这一条款。这一疏忽表明,奥斯曼帝国政府仍然将塞尔维亚大公视为奥斯曼帝国官员并保留对其予以罢免的权力。然而,奥斯曼帝国受到1856年条约的约束。令塞尔维亚人感到高兴的是,没有任何大国企图以武力或威胁来解决其内部事务。1858年1月3日,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依法退位。他没有任何悲伤的感觉,因为大公这个担子对他而言太过沉重。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和蔼可亲,但这不能掩盖他身为大公的弱点。当时,塞尔维亚公国的农民主要是民主主义者。在这些农民看来,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忘记了自己民主的本能。成为巴尔干统治者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是人格,第二是人格,第三还是人格。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一项条件也不具备,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则全都符合。

1859年初,离开塞尔维亚二十年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再次以大公的身份回到了塞尔维亚公国。他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直到现在,塞尔维亚人仍对这一幕记忆犹新。奥地利帝国拒绝用船,而是用一艘汽船载着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横渡多瑙河。这让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更加声名大噪。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对人们说道:“我唯一关心的,就是让你们和你们的孩子们幸福。我爱你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们的王位继承人,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大公!”这番话最终表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毫不在意土耳其人拒绝承认他世袭身份的高贵。从一开始,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就表现出对奥地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反感,这并没有损害他的声望,但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可能会怀疑,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是否也会反对宪法。不同于其他一些重返王座的君主,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从经验中或多或少都学到了一些东西。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清楚地记得,武切奇及其武装随从们曾迫使他退位,并且告诉他,在石头浮上萨瓦河水面之前,他不能回到塞尔维亚公国。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解散了议会,流放了他的一些对手,同时将武切奇关进了监狱。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旧敌们在监狱中离奇地死去。虽然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拒绝了土耳其人的尸检请求,但这件事还是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些线索。虽然在方法上经过了精心的伪装,但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对内政策仍旧是一如既往地独断专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以冷酷而又傲慢的姿态粉碎了一切外国势力干涉塞尔维亚公国内政的企图,同时在外交方面展示出他一贯的精明。1859年,当奥地利帝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及撒丁王国开战时,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采取了严格正确的态度,拒绝让臣民有任何敌视奥地利帝国的机会。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还把握住了与奥斯曼帝国谈判的机会。一些反叛的波斯尼亚人在塞尔维亚公国找到了庇护。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提出可以交出他们以换取进一步的让步。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授意下,参议院将王室的职位改为世袭制,他以此举向对手发起挑战。极其愤怒的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批准这项建议。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了解土耳其人,因而完全不为所动。1860年5月7日,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派了一名塞尔维亚公国代表团代表前往君士坦丁堡,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首先要求履行1830年条约。根据该条约,所有塞尔维亚公国的土耳其人都应居住在塞尔维亚公国的边界内。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坚持认为奥斯曼帝国政府应该承认自己的世袭头衔。像往常一样,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进行“初步审议”。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断然制止了这些行动。此举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如果他有参议院的支持,那他还不如利用这种支持。1860年8月22日,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向参议院公开宣布,君士坦丁堡拒绝了塞尔维亚公国提出的两项要求。于是,塞尔维亚人不再相信宗主国奥斯曼帝国的意志。参议院对此十分高兴,立即宣布这些措施具备法律效应。经历了这次打击之后,这位年事已高、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统治者便驾崩了。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统治的最后几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因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驾崩使他曾领导和代表的那个古老的父权制社会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毋庸置疑,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能力超群。虽然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年事已高,但他最后几年的精力和自信依旧一如既往地突出了其与众不同之处。然而,这些差异也表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为人性情独断。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心目中的法律就是他自己。他是中世纪时期一个与新时代抗争的部落首领。在与对手的较量中,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不遗余力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杀戮有时是通往暴政的桥梁。这种行为和方法,如有任何理由为之辩护,就必须以革命及革命伴随的危险和革命必要性为之开脱。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成功地发动了一场革命,此举令人钦佩。在外交方面,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甚至可以做到与土耳其人不相上下,但他并不适合像罗宾汉或罗伯·罗伊·麦克格雷格[25]那样统治一个文明国家。(www.xing528.com)

【注释】

[1]珀西·史密斯(Percy Smythe 6th Viscount Strangford,1780——1855),第六代斯特兰福德子爵,英国外交官。

[2]这里指由基督教徒或伊斯兰教徒任意一方独断的上诉法庭。

[3]在每个纳希地区都由伊斯兰教徒与地方官共同监管司法。1813年,奥斯曼帝国政府恢复统治,地方官被废除,穆斯里姆重新成为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的唯一法官。

[4]说句公道话,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死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有关。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死并未唤醒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即使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记录里并没有表明他是否犹豫要赶走对手。兰科过于精确地复述了道听途说的消息(第216页到第217页)。然而,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来看,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出现对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原注

[5]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1769——1849),埃及阿里王朝开国君主,现代埃及的奠基人。

[6]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1773——1859),奥地利帝国政治家,19世纪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

[7]《阿克曼公约》,由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于1826年签订。公约要求奥斯曼帝国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实际保护权交给俄罗斯帝国。

[8]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于1829年签订的协议。

[9]此处指由德高望重的人组成的委员会。

[10]一种社会批判的贬义隐喻,原指19世纪晚期为了发财致富不择手段的美国商人。

[11]即第八次俄土战争。

[12]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于1833年7月8日签订,两国结成联盟,奥斯曼帝国承诺满足俄罗斯帝国关于不向其他外来船开放达达尼尔海峡的要求。

[13]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1784——1865),英国政治家,曾于19世纪中期两度担任英国首相。

[14]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 Philippe I,1773——1850),法兰西王国国王,1830年到1848年在位。

[15]贝尔格莱德自治地区。

[16]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Mihailo Obrenović,1823——1868),先后于1839年到1842年及1860年到1868年担任塞尔维亚大公,1868年遇刺身亡。他被认为是近代塞尔维亚最开明的统治者。他主张建立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联盟。

[17]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Alexander Karađorđević,Prince of Serbia,1806——1885),塞尔维亚大公国大公,1842年到1858年在位。

[18]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Abdulmejid I,1823——1861),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之子,1839年到1861年在位。

[19]1848年,欧洲多国掀起了反对君主政体的共和派起义,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0]科苏特·拉约什(Lajos Kossuth,1802——1894),匈牙利贵族,匈牙利1848年革命的领导者。

[21]1856年的《巴黎条约》结束了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和撒丁王国联盟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该条约于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会议上签署。

[22]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他在创建现代保守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确立了保守党的政策和广泛的影响力,同时是唯一一位有犹太血统的英国首相。

[23]即达林勋爵亨利·布尔沃(Henry Bulwer 1st Baron Dalling and Bulwer,1801——1872),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家、外交家、作家。

[24]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1818——1881),俄罗斯帝国皇帝,1855年到1881年在位。

[25]罗伯·罗伊·麦克格雷格(Rob Roy MacGregor,1671——1734),苏格兰的一名亡命徒,后来成了民间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