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与塞尔维亚的第二次暴动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与塞尔维亚的第二次暴动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苏莱曼决定利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以使塞尔维亚归顺奥斯曼帝国。与继任者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相比,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要单纯得多。第一场暴动发生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管辖区鲁德尼克。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仁慈又使自己背负了犯罪的嫌疑。塔科沃教堂的节日仪式结束后,人群围着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转来转去,由此形成了塞尔维亚议会粗鲁的特征之一。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与塞尔维亚的第二次暴动

在塞尔维亚塔科沃镇的教堂附近,一棵参天橡树拔地而起,如今已有些枯萎。树下有一块扁平的大石头。当年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就是站在这块石头上,发动了塞尔维亚最后一场起义。从此,这里便被人们奉为圣地。如同波士顿附近的那棵枯萎的大榆树一样,这棵橡树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之树。乔治·华盛顿曾在大榆树下指挥过美国的军队。当然,没有人会拿塞尔维亚起义和美国的独立战争做比较。但我们也不应将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无上权力与马哈茂德二世的暴政相提并论。

据埃马纽尔·埃贝·西哀士[24]的相关记载,当有人不屑地问他,在恐怖统治时期为法兰西做了什么贡献时,他从容地回答道:“我活着就是对法兰西的贡献。”如果换作是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那他要说的可能不止这些。毕竟,他不仅在恐怖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还保住了官职。当初,包括雅各布·内纳多维奇在内的大多数首领都随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逃到了匈牙利王国,只有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勇敢镇定地留在塞尔维亚,决心面对一切。当雅各布·内纳多维奇恳求他离开塞尔维亚时,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回答道:“对我来说,去奥地利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敌军还会将我的妻儿和年迈的老母卖作奴隶。不!无论我的同胞命运如何,我都要与他们共存亡。”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之前从未担任过重要领袖。这或许是因为他认定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毒害了自己的兄弟,因而对其怀恨在心。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坚决留在塞尔维亚的勇气、他对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仇视及他在当地的经验,给贝尔格莱德的帕夏苏莱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莱曼曾在战场上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所伤。此时,苏莱曼决定利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以使塞尔维亚归顺奥斯曼帝国。他任命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为大克尼兹,让他掌管鲁德尼克、波斯蒂加和克拉古耶瓦茨三个地区。于是,这个塞尔维亚人便掌管了几乎整个舒马迪亚地区。这里也是塞尔维亚在先前的起义中抵御对手的核心地区。苏莱曼帕夏对这一新战利品非常得意。他来到贝尔格莱德时,伸出受伤的手臂对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说道:“看,这可是为你所伤。”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则回答道:“如今,我愿为您效犬马之力,让这只手再创辉煌。”至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是否会信守诺言,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与土耳其人的交往中,很多塞尔维亚人形成了同土耳其人一样令人难以捉摸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导致土耳其人的所有政策难以理解。与继任者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相比,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要单纯得多。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则更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他精明谨慎,心思敏锐,是个狡猾奸诈的外交好手。传闻他擅长挑拨离间,自己则在中间两面讨好,坐收渔翁之利,但尚无证据证实这一说法。或许,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只是伺机行事,企图先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谋求自治。自治如果行不通,那么他便再进行反抗。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曾全力说服塞尔维亚人放下武器。此事原本并没有可能。但在1813年冬天,随着塞尔维亚坚固的堡垒全部沦陷,同时武装起义部队要么解散,要么丧失了战斗力,塞尔维亚最终选择缴械投降。既然战败已是最坏的结果,投降或许能避免更多灾祸。

或许,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和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指望土耳其人所谓的恢复秩序会有多仁慈。毕竟,塞尔维亚人在得意时也犯下过不少暴行,其中就包括对堡垒中投降的人和带有武器的战俘实行的严酷惩罚。然而,土耳其人此时的暴行变本加厉,他们不仅像以往一样屠杀囚犯,对战败方的领袖施以穿刺之刑,而且将婴儿扔到沸水中,嘲讽基督教的洗礼,甚至将人放在火架上炙烤。总之,土耳其人无恶不作,采取了诸多无法言表的方式折磨塞尔维亚人。虽然屠杀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人们很快便会明白,这一贯的压迫是永无尽头的。曾被驱逐的地主和流放的臣民如今想重回故土并非易事且难以得到妥善处理。而与此同时,曾在塞尔维亚居住过的西帕希和其他土耳其人,频频索要那些根本不曾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并且这些要求都实现了。加尼沙里军和阿尔巴尼亚军在各个堡垒乃至偏远乡村地区都设置人员防守。恐怖政策开始全方位蔓延。各地知名人士接连遭到掠夺和折磨,甚至被处死。这类残忍事件的发生有时是出于地方专制者的心血来潮,有时则是因为贝尔格莱德发来的号令。税收数额极高,每家每户都要纳税或缴械,没有人从恐怖统治、掠夺和暴力的荼毒中幸免。

第一场暴动发生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管辖区鲁德尼克。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带领一批武装人员匆匆赶往克拉古耶瓦茨,驱散了部分叛乱者。至于剩下的人,帕夏苏莱曼承诺网开一面,饶他们不死。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便将他们带回去交给苏莱曼。结果,苏莱曼多次重申的承诺最终也没有兑现。一百五十名塞尔维亚反叛者被砍头,近四十名首领则遭受了穿刺之刑。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仁慈又使自己背负了犯罪的嫌疑。因此,他被软禁在了贝尔格莱德。后来,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用重金贿赂,成功获得释放并回到了自己的管辖区。经历了这番遭遇之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清楚地认识到,信任土耳其人是何其愚蠢的做法,唯有起义才能保全自己。恐怖统治卷土重来。塞尔维亚人深信,如同在达希时期那样,又一场大屠杀即将到来。有些塞尔维亚人手中还握着武器,如果大屠杀真的来临,那倒不如决一死战。这是许多人汲取的教训。于是,在许久的踌躇之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还是决定下达发动起义的命令。

在1815年的棕枝主日[25],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做出了起义的决定。塔科沃教堂的节日仪式结束后,人群围着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转来转去,由此形成了塞尔维亚议会粗鲁的特征之一。犹豫片刻之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站到橡树下的石头上开始讲话。起初,他只有只言片语,并且十分沮丧。但人们的热情驱散了他消极的情绪:“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要与塞尔维亚共存亡!”听到人们的呼喊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眼里顿时充满了光芒,他说道:“你们就是我坚强的后盾!来吧!打倒土耳其人!上帝和正义与我们同在!”各个地区都已经决定采取行动。塔科沃的议会也并不是唯一一场决定发动起义的集会。虽然在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做出决定之前,有许多地方已经爆发了起义,但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决定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他是塞尔维亚最伟大的基督教官员。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最终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他从一开始也承担了最沉重的责任。

奥斯曼帝国大军迅速在塞尔维亚集结。战争局势从一开始就对塞尔维亚不利。近一万人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沿西摩拉瓦河深入鲁德尼克,最后在河流右岸的特查切克安营扎寨。此地现如今是三条铁路的枢纽。赶到特查切克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选择了一处有利位置,以便观察对手的情况。此外,他又派人在河流左岸奥斯曼帝国军队营地对面的吕比奇挖战壕作掩护。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将大批部队留在战壕中,自己却突然向北边行进,赶往科卢巴拉河与萨瓦河交汇处的小村庄帕莱什。在那里,有几个西帕希一直隐藏在战壕里,想给周边造成威慑。一听闻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到来的消息,他们便想逃走,不料却遭到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追杀,最后几乎全被歼灭。从军事意义上来说,这次胜利微不足道,但在政治上则是决定性的胜利。一切革命在开始之际,总会有某个令人深受焦虑之苦的瞬间——勇敢者精神动摇,胆怯者陷入绝望。而在这种时刻,即使是很小的胜利也足以振奋人心。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赢得了战争。他在物质方面的收获是自己缴获的一支枪,而在精神方面的收获则是扫除了一切质疑与犹豫,令那些止步不前、摇摆不定的人迅速前来追随他的脚步。

帕莱什镇临近多瑙河,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成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多瑙河对面匈牙利王国的塞尔维亚人得知了胜利的消息。流放的塞尔维亚人则迫不及待地要带上武器、钱财和弹药回归祖国。老一辈海杜克和克尼兹,以及复仇心切的塞尔维亚人纷纷穿过多瑙河,来到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麾下。整个塞尔维亚地区和科卢巴拉西部都发动了起义。这次决定性的事件是有事实证明的。帕莱什镇从此更名为奥布雷诺瓦茨,以纪念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取得的胜利。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凯旋时带回了两把枪,一把是战利品,另一把是匈牙利王国进口的。此外,他还带回了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许多老兵。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在吕比奇发现奥斯曼帝国军队正准备进攻。短短几天内,奥斯曼帝国军队便发起攻击,摧毁了塞尔维亚的一些重要战壕。但奥斯曼帝国军队同样损失惨重。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指挥官也莫名其妙地突然向尼什方向撤军。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紧追不舍,给对方造成重创。更重要的是,他还俘虏了对方的大炮和弹药输送车。在得知土耳其人战败的消息后,克拉古耶瓦茨立即投降。于是,整个舒马迪亚,连同瓦列沃的大部分地区及其西边地区,都被塞尔维亚征服。然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机会,直逼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波沙维拉茨设立的重要堡垒,并且袭击了对手的战壕。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虽然损失惨重,但终于突破了对手防线并占领了整个镇子。随后,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突然向西进军并在马奇瓦迎上了波斯尼亚军的前卫军队,最终将其全部歼灭。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允许奥斯曼帝国的战俘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一做法使大批土耳其人自愿流亡。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这一连串紧凑的行动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最终,只剩下几个堡垒中的奥斯曼帝国士兵还在垂死挣扎。而塞尔维亚则即将重现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时代的辉煌。

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做事雷厉风行,胆识过人。他在帕莱什、吕比奇、波沙维拉茨和马奇瓦等地的四次军事行动几乎可以与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曾经的壮举相媲美。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围攻还是对抗,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都能做到战无不胜。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曾多次遭遇劫难,但最后都化险为夷。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则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浩浩荡荡的敌军从维丁和尼什攻来,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军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好在外交压力解除了塞尔维亚军队的危险。马奇瓦一战获胜后,塞尔维亚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1807年,大英帝国政府满怀信心地期待拿破仑·波拿巴向奥斯曼帝国发动袭击。后来,大英帝国政府派出一名军事特务对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包括希腊、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地抵抗运动的情况和发展势态进行调查和汇报。威廉姆·马丁·利克[26]上尉带着疑问到这些国家游历了一番,随后撰写了一份有意思的报告。对马其顿而言,这份报告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威廉姆·马丁·利克曾在报告中写道:“拉雅遭受的可怕压迫。”同时,威廉姆·马丁·利克估计,斯科普里和索非亚南部的马其顿人口中的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数目相当。威廉姆·马丁·利克还间接提到了塞尔维亚起义:“塞尔维亚人一直以来都在塞林·乔治大公的领导下,共同努力保护国家领土,并且在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议之前,塞尔维亚与俄罗斯帝国的军队就已经在奥索瓦与维丁之间的多瑙河畔成功会师。自此以后,虽然奥斯曼帝国继续对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帝国持敌对态度,但塞尔维亚仍在不断逼近保加利亚。”

威廉姆·马丁·利克

安格尔西侯爵亨利·威廉·佩吉特[27]从达达尼尔海峡的邮政局给利克写信称:“法兰西第一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似乎要采取一致行动。因此,奥斯曼帝国政府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逐出欧洲。”威廉姆·马丁·利克随后汇报道,当地人民对奥斯曼帝国当局进行的各种反抗行为是“为了抵抗法俄两国的干预,从而依靠自身力量维护独立”。[28]

奥斯曼帝国解体的传说被人们屡次提及。从上述整个事件可以看出,这一消息对1807年的英国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1770——1827),英国政治家,1827年4月到1827年8月任英国首相

[2]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 of Russia,1777——1825),俄罗斯帝国皇帝,1801年到1825年在位。

[3]塞利姆三世(Selim III,1761——1808),奥斯曼帝国苏丹,1789年到1807年在位,后遭废黜。

[4]第六次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发生于1787年到1792年,俄罗斯帝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期间对奥斯曼帝国发动的大规模扩张战争。最终,俄罗斯帝国获胜,双方签订《雅西和约》。

[5]近代塞尔维亚有一部分属于尼什的帕夏领地,一部分属于波斯尼亚的帕夏领地,一部分属于新帕扎尔的帕夏领地,一部分属于莱斯科瓦茨的帕夏领地。

[6]伴随加尼沙里军的是基督徒和奥斯曼帝国雇佣军组成的混杂群体,称为“克贾里亚斯”。

[7]苏丹及其参谋似乎并没有想到,为帕斯万格鲁而战的诸多克贾里亚斯竟也是基督教徒!但严格来说土耳其人并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原注(www.xing528.com)

[8]安德烈亚斯·霍费尔(Andreas Hofer,1767——1810),提洛尔旅馆的老板和赶马人,1809年,他在第五次反法联盟战争期间领导提洛尔起义,反抗拿破仑的入侵,后被抓获并被处决。

[9]彼得·卡拉乔尔杰维奇(Peter George,1844——1921),又名彼得一世(Peter I of Serbia),塞尔维亚王国国王,1903年到1918年在位,亚历山大·卡拉乔杰维奇之子。

[10]汉斯·卡尔·冯·迪比奇(Hans Karl von Diebitsch,1785——1831),俄罗斯帝国陆军元帅,冬宫六十四元帅之一,曾任俄军总参谋长。

[11]查尔斯·爱德华·斯图尔特(Charles Edward Stuart,1720——1788),又称“小王位觊觎者”。

[12]虽然有目击者证实了这一典故的真实性,但在塞尔维亚,各种传说的产生都简单。因此,目击者的说法通常也不可信。参见拉扎尔·赫贝利亚诺维奇(第二章,第629页到第630页)。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即黑乔治。——原注

[13]位于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界处。——原注

[14]发生于1972年9月20日,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以法军获胜告终。

[15]虽然比奥斯曼帝国军队更残暴的加尼沙里军已基本被驱逐出境,但奥斯曼帝国军队仍驻守在堡垒或避难所。——原注

[16]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1785——1839),奥斯曼帝国苏丹,1808年到1839年在位。

[17]穆斯塔法四世(Mustafa Ⅳ,1779——1808),奥斯曼帝国苏丹,1807年到1808年在位。

[18]即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 Holy RomanEmperor,1768——1835),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1792年到1806年在位。被拿破仑一世击败后,他解散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后于1804年建立了奥地利帝国并担任第一任皇帝,称弗朗茨一世。

[19]1812年5月18日签署的《布加勒斯特和约》结束了始于1806年的俄土战争。条约的条款允许俄罗斯吞并比萨拉比亚,但要求俄罗斯帝国归还它占领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其余地区。

[20]条款中的关键内容承诺塞尔维亚人民享有“与群岛居民同样的优待”,但不同的岛屿享受优待的种类和程度各不相同。

[21]爆发于1813年5月2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战役的第一战。

[22]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Miloš Obrenović,1780——1860),塞尔维亚公国君主,先后于1817年到1839年及1858年到1860年在位,他参加过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领导了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建立了奥布雷诺维奇王朝。

[23]此处指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Aleksandar Obrenović,1876——1903),塞尔维亚王国国王,1889年到1903年在位,后遇刺。奥布雷诺维奇王朝的统治随之结束。

[24]埃马纽尔·埃贝·西哀士(Emmanuel Abbe Sieyès,1748——1836),法兰西神职人员和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期间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

[25]棕枝主日(Palm Sunday),基督教节日,日期不固定,在每年复活节的前一个周日。

[26]威廉姆·马丁·利克(William Martin Leake,1777——1860),英国军事家,外交家,作家。

[27]安格尔西侯爵亨利·威廉·佩吉特(Henry Paget,1st Marquess of Anglesey,1768——1854),英国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军事家,政治家。

[28]此为1807年10月19日亨利·威廉·佩吉特对威廉姆·马丁·利克所言。——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