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顿·怀尔德剧作研究:情境构成的失败

桑顿·怀尔德剧作研究:情境构成的失败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情境构成上来说,全剧包含以下四组主要的人物关系:阿尔刻提斯与丈夫阿德墨托斯;阿尔刻提斯与朋友赫拉克勒斯;阿尔刻提斯与篡位者阿基斯;阿尔刻提斯与儿子埃皮门斯。怀尔德正是通过上述四组人物关系以及对应的“信号”事件来构建阿波罗的“四周”与阿尔刻提斯的互动。以上对阿尔刻提斯动作线的详细描述,并不是为了简单重复剧情,而是为了与第二幕、第三幕中的阿尔刻提斯来做对比。

桑顿·怀尔德剧作研究:情境构成的失败

从情境构成上来说,全剧包含以下四组主要的人物关系:

阿尔刻提斯与丈夫阿德墨托斯;

阿尔刻提斯与朋友赫拉克勒斯

阿尔刻提斯与篡位者阿基斯;

阿尔刻提斯与儿子埃皮门斯。

在怀尔德的构思里,表现信仰的主题是要构建人与信仰/神的关系,在剧中就具体体现为阿尔刻提斯与阿波罗神的关系。但阿波罗是隐藏的,是不能直接拟人化的。于是,阿尔刻提斯与神/信仰的关系就转化为阿尔刻提斯与其他那些由阿波罗所安排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上述的四组人物关系。

于是,每一幕都围绕阿波罗的一个“信号”事件来展开,每一幕都重点塑造了一组人物关系。

第一幕,是关于阿尔刻提斯离开宫殿去做阿波罗的祭司,还是留下成为阿德墨托斯的妻子一事,阿尔刻提斯非常渴望知晓阿波罗的神意。阿格拉伊亚告诉她,阿波罗已经向她传来的信息,嫁给阿德墨托斯正是阿波罗的安排。随后,阿波罗化身为普通牧羊人来到宫殿。这是阿尔刻提斯第一次领悟到神就在自己身边,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嫁给阿德墨托斯。

对阿尔刻提斯来说,阿波罗通过阿德墨托斯来传递他的“信号”。

第二幕,阿德墨托斯危在旦夕,信使带来阿波罗的信息:如果有人替阿德墨托斯去死,则他可以活。这是阿尔刻提斯再次接收到阿波罗的信息。但是,她并不理解,阿波罗为何要这么要求她。赫拉克勒斯把阿尔刻提斯从地狱救回来,是因为他此前就已经有所“预见”。而且,他们之间有着特殊关系:赫拉克勒斯曾意图对阿尔刻提斯不轨,但阿尔刻提斯原谅了他。感念于阿尔刻提斯的这份宽恕,赫拉克勒斯才愿意救回她。

这一幕,阿波罗通过赫拉克勒斯来传递信号。

第三幕,王国瘟疫肆虐,已沦为奴隶的阿尔刻提斯已是一副洞悉一切的态度。面对众人的指责,阿尔刻提斯劝说大家通过日常来理解神的讯息。她把瘟疫也读解为阿波罗的神意。当埃皮门斯想要找阿基斯复仇时,阿尔刻提斯阻止了他,并提醒阿基斯留意阿波罗通过达米亚的死亡来向他传递的信息。

这一幕,阿尔刻提斯认为阿波罗在向所有人尤其是阿基斯和埃皮门斯传递信号。

全剧的戏剧性事件是阿波罗化身为普通牧羊人来到了宫殿。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阿尔刻提斯做出嫁给阿德墨托斯的决定,她放弃了以前坚持的要献身于阿波罗的信仰,决定听从阿波罗的指引,在日常生活中去找寻神的信息,体会神的旨意。也正是这一戏剧性事件的发生,阿德墨托斯才可能在第二幕被牧羊人伤害,性命不保。

让我们再次强调一下怀尔德对本剧主旨的表述——“阿尔刻提斯如何学会倾听阿波罗透过四周向她讲的话,即神是隐藏的”。

怀尔德正是通过上述四组人物关系以及对应的“信号”事件来构建阿波罗的“四周”与阿尔刻提斯的互动。然而,在上述事件中,唯有第一件事体现了阿尔刻提斯“如何学会倾听阿波罗透过四周向她讲的话”的过程,其他的都是已经学会后的结果。

第一幕中,阿尔刻提斯倾听阿波罗的信号的过程是令人感同身受的。在阿尔刻提斯上场前,我们已经通过看门人的描述得知了她在婚姻这件事情上的犹豫,她想向阿波罗求问,嫁给阿德墨托斯国王是不是一件对的事情。阿尔刻提斯的正式出场,也是带着对阿波罗的呼唤的。她甚至想要出走,离开宫殿,逃离婚礼。在和阿格拉伊亚的谈话中,她流露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她当然爱阿德墨托斯,但正是这爱让她非常痛苦——她更爱阿波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妻子、母亲甚至女王,而且一旦拥有这样的身份,就会失去自己,生活被其他人充满,直到死都对自己的人生一无所知。她为自己逃婚的这个决定感到抱歉,她知道她的逃离,将是对阿德墨托斯国王的侮辱,她并不奢求原谅和赦免,反而希望他能藐视她、忘记她。她明确了解一切后果,她宁愿承受一切的后果,也要去追随自己的信仰。

如此坚定的意志得以被动摇,源于阿格拉伊亚告诉了阿尔刻提斯一件重要的“真相”。当年,阿尔刻提斯的父亲希望女儿能永远陪在她身边永远不结婚,阿尔刻提斯自己也希望不结婚,最后能作为阿波罗的祭司而死去。他们便给求婚者们设计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求他们把狮子和野猪套在一起绕城赶三圈。结果其他求婚者都失败了,唯独阿德墨托斯顺利完成。这样的智慧和力量,据阿格拉伊亚所言,是阿波罗教予他的。是阿波罗把阿德墨托斯带到她面前,成为她的丈夫。阿波罗传递给阿尔刻提斯的记号就在面前,但她没有读懂。

这对阿尔刻提斯来讲如醍醐灌顶。她一时难以接受,回到了宫殿内。直到泰瑞西亚斯到来,带来四个牧羊人,并宣称阿波罗已化身为其中一个牧羊人。见到泰瑞西亚斯时,阿尔刻提斯惊讶得喘不过气来。她问泰瑞西亚斯,如何理解阿波罗的这番安排?泰瑞西亚斯告知她“不要试图知道谁是上帝”。阿尔刻提斯不甘心,追着想知道阿波罗有没有单独给她的信息。泰瑞西亚斯却说“我忘了”。泰瑞西亚斯走后,阿尔刻提斯陷入了沉思。阿德墨托斯与她聊婚礼的事,她毫无兴趣。阿德墨托斯走后,阿尔刻提斯盯着牧民,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底哪一个才是阿波罗,但一无所获。阿尔刻提斯很愤怒,甚至认为人类被神遗弃了。阿尔刻提斯既绝望又渴望得到援助。

经过了这一番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当阿德墨托斯告诉她,已经知晓了她想要逃婚的计划,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应彼此隐瞒心中的秘密”,阿尔刻提斯是自由的。他并不怪她,还帮她安排好了旅行的准备。此刻,阿尔刻提斯才郑重做出了决定,成为塞萨利女王,去爱阿德墨托斯所爱的一切。

以上对阿尔刻提斯动作线的详细描述,并不是为了简单重复剧情,而是为了与第二幕、第三幕中的阿尔刻提斯来做对比。

第二幕中,当阿尔刻提斯收到信使送来的信息时,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才打开信。一个牧羊人在念信,念到“阿德墨托斯”时,阿尔刻提斯要求关上宫殿门,赶走其他人。当念到“阿德墨托斯国王不会死,如果第二个人想要……”,阿尔刻提斯便立即明白了后文的意思。念信的牧民、阿格拉伊亚、看门人等都自告奋勇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王的长寿。相对于他们的激动,阿尔刻提斯是沉默的。停顿一下后她便领悟到了神的“信息”:神会让他们做最难的事,随即她吩咐阿格拉伊亚去取她结婚的婚纱。从收到阿波罗的信,到领悟其中暗含之义,到听从神的信息做出反应,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相对于第一幕中她的漫长纠结过程,显得十分迅速。

第三幕,阿尔刻提斯已经完全没有这个识别—反应的过程了。她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认为是阿波罗的信息——瘟疫、达米亚的死亡、埃皮门斯的复仇失败。

可见,在第二幕、第三幕中,怀尔德并没有如第一幕中那样刻画一个细腻的“学会倾听”的过程,而直接展现阿尔刻提斯倾听信息的结果。从情境上看,怀尔德虽搭建好了人物关系来试图呈现阿波罗的“四周”,但他没有更多展现“学会”的过程。围绕“如何学会倾听”,阿尔刻提斯并没有更多的直观动作与心理动作,这便让主旨悬空了。

主旨句的后半句,“神是隐藏的”,也是怀尔德在创作上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既然人与信仰的关系要具体为阿尔刻提斯与阿波罗的关系,而阿波罗又需要在阿尔刻提斯面前“隐藏”起来,那么留给剧作家怀尔德的问题便是:如何塑造一个“隐藏”的主要人物形象?

他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让阿波罗出现,但不让剧中人知道。第一幕,大幕拉开便是阿波罗与死神的对话。阿波罗显得非常强势,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面对阿波罗的嘲笑和轻视,死神非常愤怒,但也无计可施。除了展示两个角色的关系之外,阿波罗和死神还承担着类似“序幕”的功能,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到第三幕,看门人率先出来交待阿尔刻提斯现状,以及塞萨利王国瘟疫肆虐的现状。紧接着阿波罗和死神出现。死神道出了他的困惑:既然阿波罗是生命之神、治愈之神,但为什么又让人类遭受瘟疫,要杀死他们。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塞萨利市民和观众都感到不解的。这是阿波罗给人类的一个考验。死神想带走阿尔刻提斯,阿波罗却告知他,永远都不会拥有阿尔刻提斯。这个部分,承担两个主要功能:预示后文的剧情;点涉主旨。阿波罗第三次出场,是在全剧结尾处带走了阿尔刻提斯。

从这三次出场,观众对这个隐藏人物的了解有多少呢?极其有限。隐藏人物不能过多出场直接展现,怀尔德只能将笔力用在“四周”的人物形象上。遗憾的是,不管是阿德墨托斯、赫拉克勒斯,还是阿基斯、埃皮门斯,他们的形象都十分薄弱,无法承担起塑造阿波罗的重任。阿德墨托斯只在第一幕第二幕出现,赫拉克勒斯只在第二幕出现,阿基斯和埃皮门斯都是第三幕的人物,可以说,除了阿尔刻提斯,没有另一个人物能贯穿全剧。也就是说,神向阿尔刻提斯的“四周”人物来显示力量,这个“四周”也是不断变化,捉摸不透的。这能证明:神是隐藏的。

阿尔刻提斯其实陷入了一种困境:人和神是“不可通约”的,“所有人对神的解读都具有含混的特性”[17]。那么,阿尔刻提斯该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去获取神的信息、去看见神、理解神的用意?如果神是隐藏的、神是不可理解的,那么,人如何判断并确定神的存在?(www.xing528.com)

这个问题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成为问题。信仰并不依靠理性思维,不是因为神存在所以你相信,而是因为你相信了神才存在。只是,这个逻辑并不适合戏剧。

怀尔德想要刻画阿尔刻提斯与信仰(阿波罗)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以这对关系为核心去构建情境,在阿尔刻提斯与阿波罗的直观动作中去体现主旨。这是戏剧的规律。作为创作出《我们的小镇》的怀尔德,不可能不懂得这个规律。只是,这种戏路不符合怀尔德创作此剧的初衷,他想要表达一种“令人困惑的含混性”,“一种闪烁于全剧的连贯的不连贯性”,以及他对创作“一部具有怀疑思想的戏剧,伴随着惊呼狂暴而艰苦的祈灵,它从信仰的角度不断地诠释行动”的作品的渴望。[18]

他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清晰的,他并不愿意更多地将阿波罗拟人化,一旦拟人化,阿波罗就具象了局限了。怀尔德通过模糊阿波罗的形象,给读者“质疑究竟是神在对人说话,还是人接受崇高的感召却将之立刻归因于神”留出空间。这个创作初衷来源于怀尔德本人对宗教信仰的“不冷不热”。1955年他在日记中说:“我必须从宗教主题的浅尝辄止中抽身出来;我必须让自己警醒并知道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不相信的,或者干脆就避免这样的主题。我为自己这种不冷不热、邯郸学步式的宗教笃信感到羞愧。”[19]

20世纪以来,世界戏剧发展呈现出哲理化的趋势。德国导演皮斯卡托指出:“戏剧不再只诉诸观众的感情了,不再捉摸观众的感情反应了——它有意识地诉诸观众的理智。不再只是有效地表达热情、热忱和狂喜,而是要有效地表达了对观众的启迪作用和透彻性。”[20]但反过来,戏剧如何表现哲学思想?不是靠辩论,也不是靠顿悟,而是靠戏剧情境中人物的行动。

从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来看,怀尔德希望实现“含混”;但从规定性上,戏剧艺术要求具体。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表现“信仰”主题时,会产生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在怀尔德看来,信仰是精神内部的活动;另一方面,戏剧必须将精神内部活动予以外化。对怀尔德来说,他的剧作主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说出来的,能明确表现的,那就不是神的旨意了。神的讯息、信号隐藏在生活之中,不是凭借理性来推测的。就像剧中阿尔刻提斯向四个牧羊人询问到底哪一个才是阿波罗的化身,没有一个人告诉她。阿尔刻提斯如何在长久琐碎的生活中领悟到神,是作为“戏剧”的《阿尔切斯达》需要明确展示的;但作为“信仰的寓言”,却要求怀尔德不能用明晰的动作直观呈现出来。

这是《阿尔切斯达》的创作困境,也是该剧没有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怀尔德在该剧中搭建的戏剧情境无法实现其创作意图。

【注释】

[1][美]桑顿·怀尔德著,汤新楣,刘文汉译.怀尔德戏剧选·原序[M].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7-8.

[2]原文为“My bones stick to my skin and to my flesh,and I have escaped by the skin of my teeth.”转引自黄阳.神学思想的舞台呈现[D].北京:中央戏剧学院,2012:31.

[3]Mark Evan Littmann.Theme and Structure in Thornton Wilder's Drama.Ann Arbor,Mich.:UMI,1970.Thesis(Ph.D.).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1969:p.203.

[4]但汉松.历史寓言的戏剧建构与阐释:论桑顿·怀尔德的《九死一生》[J].外国文学研究,2011(4).

[5][美]桑顿·怀尔德著,汤新楣,刘文汉译.怀尔德戏剧选·原序[M].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7.

[6]Thornton Wilder.The Selected Letters of Thornton Wilder[M].New York:Harper,2008:p.378.

[7]但汉松.历史寓言的戏剧建构与阐释:论桑顿·怀尔德的《九死一生》[J].外国文学研究,2011(4).

[8][美]桑顿·怀尔德著,汤新楣,刘文汉译.怀尔德戏剧选·原序[M].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7.

[9][英]J·L·斯泰恩著,象禺,武文译,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79.

[10]周维培.现代美国戏剧史(1900—1950)[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10.

[11][美]桑顿·怀尔德著,汤新楣,刘文汉译.怀尔德戏剧选·原序[M].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7.

[12][美]怀尔德著,裘小龙译.关于戏剧创作的一些随想,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0.

[13]但汉松.现代寓言的舞台呈现:重解桑顿·怀尔德《我们的小镇》[J].戏剧,2011(1).

[14]Thornton Wilder,The Selected Letters of Thorn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07.

[15]Thornton Wilder,The Selected Letters of Thorn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03.

[16]Thornton Wilder,The Journals of Thor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10.

[17]Thornton Wilder,The Journals of Thor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08.

[18]Thornton Wilder,The Journals of Thor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09.

[19]Thornton Wilder,The Journals of Thorton Wilder,转引自:但汉松.存在主义寓言的失败与含混:评桑顿·怀尔德的《阿尔切斯达》[J].英语学习,2011(1):110.

[20]陈世雄.哲学思维对现代戏剧思维的影响,文艺研究[J].199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