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励哲学的提出:以道为本,实现主体性转化

激励哲学的提出:以道为本,实现主体性转化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这样称呼,是由于这些哲学思想是在道本管理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道本管理,是以道为本的管理的简称。在回答谁激励、激励谁问题时,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提出了激励四主体论。因此,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在激励方式上反对西方激励单纯进行物质刺激和“野蛮”的丛林机制,提倡通过对激励考核项目和标准的修正帮助受激者在心智模式上向中国文化的取向调整,实现激励由双方为了己利的相互利用和争斗到互惠感恩和共同成长的转变。

激励哲学的提出:以道为本,实现主体性转化

上文用新的思路对激励基本问题“为什么激励”、“谁激励—激励谁”、“如何激励”进行了新的回答。这些回答的哲学基础明显不同于西方激励哲学,本研究称之为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之所以这样称呼,是由于这些哲学思想是在道本管理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道本管理,是以道为本的管理的简称。道本是与“神本”、“资本”、“人本”等相对应的概念。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意指规律。道本管理以中华道文化为基础,提倡通过尊道爱人,破除封建管理枷锁,激活人性神圣力量,使管理从外部制约转化为以内律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活动。以道为本的管理支持企业中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实现人人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管理者自身的解放,实现真正的管理文明,推动人类文明事业前进。[147]道本管理强调对人心规律的把握和尊重,因为管理面对的第一对象是人。与西方传统管理理论不同,道本管理追求解放人而不是控制人,通过缔造先进的企业管理文明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人的发展,从而激活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48]道本管理超越了西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与文化关系的割裂,指出了人本主义的局限,不争执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吸收中、西方文明中的优秀因子形成新的理论,追求破除文化的时限性和国别差异,促使管理向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发展。[149]

道本管理哲学思想运用于激励问题,形成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

在回答为什么激励的问题时,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认为激励是能力更强、人性发展更成熟完善的施激者(委托人),通过激励激发能力暂时不如自己、人性发展还不成熟完善的受激者(代理人),促使其能力增强、人性更加完善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施激者自身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人性趋向更加完善、成熟。激励的目的是通过施激者和受激者双方的互助、感恩实现双方能力的增长和人性的成长,从而促使企业和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美好的方向前进。(www.xing528.com)

在回答谁激励、激励谁问题时,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提出了激励四主体论。即每个人首先是激励自己不断向更成熟人性发展的主体,也是受自己激励的客体。在这个基础上,能力更强、人性更成熟完善的施激者是受激者的第二激励主体;同时,受激者的成长和成熟对施激者来说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受激者群体也是施激者群体激励的主体。另外,企业的相关利益人及社会公众会以赞赏或批语的方式对由施激者和受激者组成的企业的整体表现进行激励,形成了激励的第四主体。

在回答如何激励问题时,以道为为本的激励哲学认为施激者所采用的一切激励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受激者有更强的自我激励意愿,而自我激励的目标是通过个人心性的成熟实现生活幸福。“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一个人智慧和修养水平的一个概念。心性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和需求均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目前,心性还不是一个被科学定义的构念。但是,已被西方普遍认可的“心智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接近。因此,本研究用心智模式概念来指代心性的概念。

以道为本的激励是施激者通过对人心理规律的正确运用,通过正向和负向激励机制的设计,来促使受激者的心智模式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和谐的过程。在这个方面,中国优秀文化和企业的成功实践将形成对西方现有激励理论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如何解决个人或人类面临的供需矛盾的问题上,西方在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后主要强调从供给的角度进行解决,强调通过不断地创新、创造来满足更多的需求,不再提倡对人的需求(欲望)进行节制。这种思想是对西方中世纪残酷的禁欲主义的反对,是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的革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这种在当初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由于不断被放大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这种解决思路的结果一方面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造成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最终可能因此而自我毁灭。与此不同,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则始终主要从需求角度考虑解决之道。因为人的欲壑难填,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和倡导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人的生存需求其实并不多,追求对生命没有意义的欲望满足只能促使更大的不合理欲望的产生。因此,儒家将修身做为一切的起点,道家提倡无我,佛家则明确地提出禁欲,并将很多欲望列入禁条加以强制限制。中、西不同的文化取向都曾取得过成功,很难简单地评价孰是孰非,但从人类目前面临的困境看,中国文化更具有合理性,中西的结合和各取所长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因此,以道为本的激励哲学在激励方式上反对西方激励单纯进行物质刺激和“野蛮”的丛林机制,提倡通过对激励考核项目和标准的修正帮助受激者在心智模式上向中国文化的取向调整,实现激励由双方为了己利的相互利用和争斗到互惠感恩和共同成长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