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美学:体验细雨朦胧小石桥

家庭美学:体验细雨朦胧小石桥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实际生活中能常常感觉到快乐的人很少,不快乐的人和感受不到美好的人则很多。而在很多中国读者心中,最能代表这种情怀的是一首传说为陶渊明所作的诗:“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诗人埃米尔·里尔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以诗歌形式呈现了卓尔不凡的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

家庭美学:体验细雨朦胧小石桥

美是被感知的存在,被感知时直接感受到完满。

——[法]米·杜夫海纳

海德格尔说,人作为天地之间的暂居者,要诗意地栖居才能超越作为暂居者的悲剧和痛苦。

人,这个天地间的暂居者,居住于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与诸神共在。只有如此,才能领悟得到自然大地才是人真正的家园。因此,人应深切地看护着自然的自然性,而不能让它消失在对数字和欲望的追逐之中。

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类行为中贯穿着快乐的原则,美好的原则——趋乐避苦,寻找快乐,呈现美好。但是,实际生活中能常常感觉到快乐的人很少,不快乐的人和感受不到美好的人则很多。尤其是步入现代化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人们挣的钱越来越多了,房子越住越大了,爱的发生率越来越频繁了,人却似乎越来越不快乐了,越来越看不到美了。

但是,在遍地皆是的不快乐或感受不到美好的人群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时常快乐的人。聚焦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而深刻的现象:

街头巷尾的那些贩夫走卒,一天到晚都在为生计奔波,一穷二白,挣扎在生存的最低线上,不一定不快乐,不一定不美好。二两花生米,一块猪头肉,一碟小青菜,一壶小酒,就足以让他和家人快乐一个晚上,美好一个晚上。

而那些家财万贯、呼风唤雨的人,纵然是香车宝马,华衣美服,山珍海味,有时候却不能让自己和家人快乐一刻钟。在他们眼里,世间没啥美好的,更没啥迷人的。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的越多,反而感觉缺少的越多?这就是人性的一个暗面——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婪的人性驱使着人想不劳而获,想一夜暴富,想要获得更多。却不明白,这些欲望背后,一定是伴随更多风险。《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足就是贪心,而人越贪心就越会为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越不择手段人就越会与人道背道而驰,越背道而驰则越会让人陷入危险的境地。人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任何事情索取过度必会适得其反。当人贪得无厌的时候,就是人将要灭亡的时候。

就像当下社会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不由自主地陷入贪婪,贪婪导致他们去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损人利己。当一个人内心险恶的时候,道德沦丧的时候,就是祸害将要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

在衣食有保障的前提下,人内心的快乐和美好,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不是因为眼睛能看到美,而是心里能感觉到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计较的少了,一切就变得风淡云轻了,风淡云轻了,就有美感能力了。

人类常有的现象是,所有与快乐有关的美好,差不多都是稍纵即逝,如同雁叫长空。而所有与痛苦有关的东西,却是一旦发生就痛去如抽丝,永存心中,抹也抹不去,洗也洗不掉。

一份内心的平和,一种内在的沉着,能够让人大喜不过望,大悲不失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潦倒。

陶渊明其人曾被写入多种海外教材。在其中的一本教材中如此写道: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保持着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

教材编写者想以此告诉学生,陶渊明是如何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卓然立身,与众不同,保持一份超脱自然的生活习性和审美精神:“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而在很多中国读者心中,最能代表这种情怀的是一首传说为陶渊明所作的诗:“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陶渊明之所以能够选择一种淡定从容的生活,就在于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困苦生活和自然自得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于是,那些平凡又辛苦的田园生活、原野风光,在他的笔下才显示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然美好。

弘一大师说:“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快乐的人,深得生活之美的人,都是自己心灵之王,能够把握住自己快乐的方向,才具有审美的眼界和目光。

著名诗人埃米尔·里尔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以诗歌形式呈现了卓尔不凡的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以他的代表作《豹》为例:(www.xing528.com)

——在巴黎动物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12)

通过对关在巴黎动物园的豹子的拟人化的描绘,里尔克表现了自己苦闷、彷徨和寻求自由而无出路的真实心情。

诗的前两节,在动态中描写豹:锐利的目光,强韧的脚步,柔软的步容,旋转圈中。诗的最后一节忽然由动入静,在静态描写之中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它大有撑破铁栅之势,冲突牢笼之气:它的“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无声”中自有摄人心魄的力量,一旦它撩起眼帘将你收入它目光之中时,那么你的灵魂将永远不安。在“紧张的静寂”中,仿佛立刻会爆发,把一切都化为乌有。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这首诗,里尔克以深入骨髓的心灵感受锐度,呈现了自己所在的二十世纪初期前后,人类自然生活空间的逐渐丧失,来自工业化进程的生存威胁,以及芸芸众生在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制和压迫过程中,对人生意义探索的迷惘、彷徨和苦闷。

同时,他从动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状态切入叙述,让自己、人类都和生灵通了悲欢,融为一体。诗中“豹”的笼子,就是现实中人类被压迫的样子,“豹”在笼中的旋转、单调、无助与绝望,也是人类受困的样子。天地之间各种生灵最充沛的力量,最强大的潜能,最蓬勃的活力,都是如此被压抑着,被画地为牢着,被剥夺自由着。

里尔克就是如此把自己内心世界体验到的,生而为人原本自由却处处遭受挤压的本质,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震撼人心的诗歌经典!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里尔克如此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