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璀璨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探访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璀璨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62年台湾光复,沈光文欢欣雀跃。此后,沈光文的生活有了较大的好转。沈光文的手绘舆图,颇具准确性和权威性,而且相当实用。1763年,余文仪在《续修台湾府志》中增入了沈光文的手绘舆图。"这可以说是对“台湾文献初祖”的最好诠释。沈光文对台湾人文文化的发展有笙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被誉为“台湾文献的初祖”是名副其实的。

探访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璀璨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沈光文是三百多年前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台湾岛上的第一人。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鄞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明亡之后,沈光文在浙东拥立鲁王,后随鲁王辗转于闽浙沿海,联络郑成功等抗清志士。鲁王兵败,沈光文遂走鼓浪屿依附郑成功。约在顺治九年(1652),他想从金门进入泉州,不料海上遇到颶风,漂至台湾。

当时的台湾正处于荷兰殖民者残暴统治之下。沈光文一到台湾就考察地形,为光复台湾作准备。他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与郑成功联络,策动郑成功早些光复台湾。从1660年起,沈光文父子受到荷兰当局的怀疑而受到拘审,但他们坚贞不屈,始终不肯吐露实情。1662年台湾光复,沈光文欢欣雀跃。他虽然没有在郑成功手下做官,但还是非常积极地向郑成功提出了许多建设台湾的方案,并受到郑成功的采纳,使台湾人心大安。

郑成功病死后,其子郑经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僭行监国。沈光文不满郑经的作为,作诗讽之,几遭不测。为了逃避郑经的迫害,沈光文改服为僧,改名超光,逃入北鄙,隐居在大网山超峰寺,结茅于罗汉门山中。他长期活动在目加溜湾番社(今台南一带),以汉文教授番黎同胞,兼以医药救人。他的教育活动,对于肃清荷兰殖民者奴化教育的影响、弘扬祖国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1683年,由施琅为统帅的清军收复台湾。施琅对沈光文优礼有加,但沈不愿当清朝的官。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下辖风山、诸罗等三个县。诸罗县知县季麒光是无锡人,对沈光文很恭敬。此后,沈光文的生活有了较大的好转。1688年,沈光文病死在台湾诸罗县,墓地在今台南县善化镇。

沈光文是最早由大陆渡海去台长期定居的文人之一。他对台湾人文的开拓性贡献,首先是把大陆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诗赋移植到了台湾,播下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萌发的第一颗种子,改变了当时台湾“无文”的格局,奠定了台湾文学的基调,也为台湾本土文学的成长莫定了基础,使台湾后来的文学活动得以蓬勃展开。

沈光文的诗作存世者仅一百余首,绝大部分作于台湾,题材虽然不够开阔,但却很有特色。沈光文反映“海外依人”的困顿生活的诗歌占相当的比重,不少篇章也表现了他不甘受辱、不甘屈服,“坚持冰雪操"”的孤贞精神。沈诗中经常出现“序晚值风霜,劲节孰予侮”的菊花形象。如《野菊》云:“野性偏宜野,寒花独耐寒。经冬开未尽,不与俗人看。”诗人塑造的菊花形象,经冬耐寒,傲岸不俗,孤芳自赏,劲节朴真,正是诗人不屈品格的自我写照。沈光文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抒写乡愁的诗歌。他被飓风刮到台湾,从此家山远隔,归期茫茫。乡愁无时无刻不在煎熬他的心灵,于是写下了一系列对故土梦魂萦绕的乡思之篇,如《思归》、《感怀》、《山间归望》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沈光文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还代表了寓台文人和将士的共同情感,当然更是许多人所共有的民族情感的一种体现,因而烙有鲜明深刻的时代印记。他的乡愁总是与故国纠缠在一起。他对“故国”的怀念,是对民族之根的一种认同,也是对一湾海峡而人为隔绝的无奈,故他笔下充满着浓浓的兴衰感和苍凉感。沈光文的乡愁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乡愁诗在特殊的时代和地理条件下的延续和变奏,从而开拓了台湾源远流长的乡愁文学的先河。(www.xing528.com)

沈光文一方面抒发了近乎绝望的乡愁,另ー方面他在台登山问水,率先向世人描述了宝岛台湾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和高山族的奇风异俗。这部分诗歌虽然不多,却弥足珍贵。如写《番妇》:“社里朝朝出,同群担负行。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赛胜缠红锦,新妆挂白珩。鹿脂搽抹惯,欲与麝兰争。”这可以说是别具异彩的台湾高山族美女形象的最早文学剪影。沈光文还撰写了《台湾舆地图考》、《台湾赋》、《东海赋》、《花草果木杂记》等著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台湾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为发展台湾的史学和地理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初资料。他是寓台文人中最早创作赋体文学的名家,今唯存《台湾赋》一篇。此赋述及台湾地理、历史、民族、物产、山川,形象生动,文字优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字里行间见出他对台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熟悉与热爱。《台湾赋》是明郑时期最重要的一篇散文赋名作对清治以后台湾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沈光文留下的这些第一手的文学记录,成为后来台湾志修纂者的必备参考资料。

沈光文对台湾文学创作的开拓性贡献,还表现在把大陆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诗社传统移植到了台湾,并在晚年组织东吟诗社,成员有季麒光、何士风等人,在台湾首开结社联吟的风气

沈光文凭借自己对台湾山川形势的精细观察,还为宝岛留下了最初的地图。沈光文一到台湾就登山问水,考察地形,为光复台湾作准备。他还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与郑成功联络,暗中带去台湾海防舆图等情报资料给郑成功,策动郑成功早些光复台湾。沈光文的手绘舆图,据考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实测所绘的台湾图,亦是居住在台湾的人土所绘的最早的台湾地图。而在这之前,仅有欧洲海员所绘的台湾航图。沈光文的手绘舆图,颇具准确性和权威性,而且相当实用。1763年,余文仪在《续修台湾府志》中增入了沈光文的手绘舆图。

沈光文在合湾最早致力于文学创作,同时从事教育、医药、地理等开拓性的文化活动。他的诗友季麒光曾高度评价说:“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台湾大学盛成先生两次在台南考查、采访沈光文的文教活动事迹后确认:“台湾之教学,实自沈公教学番社始……台湾之文献,始于沈公《台湾舆地图考》…湾之赋,始于沈公之《台湾赋》……台湾之诗,始于沈公之(《寄迹效人吟》。”"这可以说是对“台湾文献初祖”的最好诠释。沈光文对台湾人文文化的发展有笙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被誉为“台湾文献的初祖”是名副其实的。

(张如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