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转变》课堂的流程与实践

《三转变》课堂的流程与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堂”变“学堂流程如下:(一)激——激励、激发、激活1.激励关于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激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过程性发展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原动力基础上,不断产生学习的持续动力。2.激发激发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目标导引、教

《三转变》课堂的流程与实践

“讲堂”变“学堂流程如下:

(一)激——激励、激发、激活

1.激励

关于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激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过程性发展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原动力基础上,不断产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2.激发

激发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目标导引、教学情感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原动力。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力等学习的内部动力因素,实现由外而内的学习转化为由内而外的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3.激活

激活,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断点燃学习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从沉寂的状态中“活”起来,在不断思考与追问中,产生了“疑”,发现了学习真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反应的敏锐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策略

“激”是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其价值取向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场”,建立课堂学习的动力系统,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让课堂真正的变“讲堂”为“学堂”。课堂教学中的“激”随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有不同“激”的方式。新授课一般通过创设情景、讲述成功的案例故事、展示目标、小组比赛、快速解答,视频展播、学生的发明创造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外的激,包括每周最优学习小组(班级每周一评、年级每月一评、学校每期一评),氛围最佳班级、最具创新力小组、最有特色小组等等的评价激励。“三转变”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要高度重视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首要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处在一种跃跃欲试、适度亢奋的学习状态中,遇到疑难问题迎难而上,表现为想学、愿学、主动学的状态,这样便有效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

“激”的策略,就是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外在刺激,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场”,不断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在持续动力,让学习的发动机始终处于运转状态,让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真正觉醒,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变“讲堂”为“学堂”。

(二)探——自探、合探、群探

1.自探

自探就是学生个人主动对学习真问题进行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流程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浏览教材后直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形成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纲,并独立自主尝试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2.合探

合探就是在学生学习自探中,不能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

其流程是:(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并对自探中的知识网络和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2)教师在学生讨论快结束时出示小组展示自探成果的分工及要求。

3.群探

群探就是学生在合探过程中,仍不能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流程是:小组代表根据分工要求进行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对展示材料进行评价—教师即时恰当的补充、强调及归纳,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习小组的展示、点评情况给予评价打分,让课堂充满激情。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探”是学生在课堂中解决学习真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旧知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知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探、合探、群探”“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展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而“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影响,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流畅性和变通性上”[44],学习的流畅性与变通性的提高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提高,有效促进学生自主乐学,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探”的策略,是指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真问题的基础上,主动解决学习真问题,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让学习增效增值,真正实现变“个人学”为“大家学”。(www.xing528.com)

(三)用——用准、用实、用妙

1.用准

用准就是教师对准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情境,学生能精准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精准作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设计准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扣考纲,问题设计涵盖所学知识,从基础运用、灵活运用到拓展运用,具有较强的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严谨性。

2.用实

用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运用知识落实,注重学生过手,学习目标达成度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符合学生实际,达标率高,讲求实效。

3.用妙

用妙就是解题思路精妙,方法巧妙,课后作业设计得当、精妙。知识运用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并能够自编题目加以拓展。

课堂教学中,精选典型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规律通过尝试、合作、矫正等方式解决问题。运用的高境界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自行编拟问题供大家解答。学生由开始不会编题、命题,到逐步学会通过研究考纲,整合知识,编拟出一道道比较精彩的考题。命题实行署名制,强化了学生从被动的应考者到主动参与的命题者内心的体验,增强了学生考试的信心,坦然迎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了自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观念,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高效率的运用,享受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用”的策略,就是要变“听中学”为“做中学”。学生“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做”的过程。用准、用实、用妙,是指学生探究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规律的及时应用。知识不是力量,用知识才是力量。运用包含基础应用与拓展应用,基础应用是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拓展应用是指思想、方法、规律的应用,其目的是克服死记硬背,强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动手的能力。

(四)悟——悟理、悟法、悟义

1.悟理

悟理就是学生能悟出带有规律性的学习道理。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悟出原理,悟出道理。及时反思学习中的问题、出现的错误,找出原因,悟出原理。

2.悟法

悟法就是学生能悟出方法,悟出规律。通过对待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并成功解决之后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领悟,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一般规律,达到触类旁通。

3.悟义

悟义即悟出情意、悟出意义。对学习过程中悟出来的原理、道理、方法、规律等进行再提炼,再反思,悟出人生之意义,悟出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及价值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是学习者通过思与觉,内化所学内容成为学习者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学习者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悟理、悟法、悟义,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用”的领会和感悟,实现学生对学习的提升。

悟理、悟法、悟义是提高学生悟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悟”具有不可替代性。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45]它是学习者直觉力、想象力、理解力瞬时性的三位一体的从具体到抽象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悟性来自学生自己“悟”的活动,其特征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但是鉴于他们的实际水平,仍需要教师作适度的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亲历切实的“悟”的过程。“悟”是自主乐学的最高境界。而“悟”的第一步是体验。[46]因此悟是经历了“探、用”等学习体验之后产生的。

“悟”的策略是要将学习者引导到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最高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