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演生命学:极致运用四种‘接受美学’

表演生命学:极致运用四种‘接受美学’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员精彩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关注、兴趣与热情,观众受到感染。当代天才导演诺兰的《记忆碎片》就是这一理念的极致实验。克里斯托弗·诺兰《记忆碎片》——后现代的“解构”与“拼贴”新时代的“接受美学”体现在后现代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记忆碎片》创作中全新的极致发展。它涉及人生之谜,似一道电影的猜谜游戏,涉及“接受美学”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在电影中的魅力。

表演生命学:极致运用四种‘接受美学’

剧场、影院这样一个与外界日常世界隔绝的艺术天地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双向精神交流始终进行着。演员精彩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关注、兴趣与热情,观众受到感染。而观众的呼应、参与和赞赏又会使演员的演出更精彩、更有灵气。这种看不见而感觉得十分真切的情感呼应、交流把千百万人捆在一起,这种浓郁的流动的情绪氛围笼罩在整个演出空间。在这一神奇的创作世界里,观众是演员创造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与鼓舞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次演出,实际上是演员和观众在一起作了一次关于人生的探讨。“召唤结构”“意义空白”“创作路标”深深地将观众裹挟入创作,使观众从一个消费者转化为一个创作者。当代天才导演诺兰的《记忆碎片》就是这一理念的极致实验。

克里斯托弗·诺兰《记忆碎片》——后现代的“解构”与“拼贴”

新时代的“接受美学”体现在后现代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记忆碎片》创作中全新的极致发展。包括:客观世界主观意识化,对时间有独到处理,对人性生命进行终极思索等。观众全程参与创作,堪称“一场高智慧全新的解构与拼贴”。它涉及人生之谜,似一道电影的猜谜游戏,涉及“接受美学”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在电影中的魅力。这在电影史上十分罕见。几乎把观众裹了进去,同步创作、同步思索、同步探险、同步揭秘。这部电影将“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创作”提高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新层次。影片中有数不清的路标、空白,有的评论说他看了四五遍,想了七八遍,十几个难解的问题;有的建议,你看五部烂片,不如看五遍《记忆碎片》;我看了两三遍之后满脑子都是《记忆碎片》的碎片问题……故事其实很简单,然而结构实在是太不简单甚至神奇,似一道永远猜不完的神奇的“谜题”。

故事是(也许不是),莱昂纳多在家遭到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残忍的奸杀,自己脑部也受到严重的伤害。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调查中,莱昂纳多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泰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到底谁能相信?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抽丝剥茧之后,真相?简单又残酷。莱昂纳多生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向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复仇。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

这是一部超高智商的电影,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夫·诺兰用独特的“乱序碎片结构”将故事展开,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并被它引领踏上一条荆棘玫瑰丛生之路。这好比人生,上路了,就没法停下来。《记忆碎片》确实具有这样的魔力。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夫·诺兰用独特的手法引领我们穿越彩色、黑白的交织,让我们如身为主角一般的感觉走完了一段非凡的观影之旅。《记忆碎片》不按常理出牌,和观众的心理顺序正相反,先按镜头拍摄组合成一个故事,再把这个完整的小故事切碎成N段,用非线性的后现代独特的解构与拼贴讲述一部完美倒置的电影。从人性扭曲与人格障碍、人性弱点与利用和被利用、人性光辉与拯救世界三方面,对人性进行反思。叙事结构本身就是对剧情及其内涵的理解与体现,极致碎片化与交叉错乱的叙事结构。双向黑白正倒叙诱导观众的猜谜与参与。全片分为45段,按45-1-44-2-43-3-……-23的顺倒交叉进行。1,2……22为顺序结构,用黑白片;24,25……45为倒叙,用彩色;而1,2……45是连贯的顺序结构。最后在整个故事的中间即23会合,自然过渡到彩色。所以开头第一幕即故事的结尾,而影片的结尾又到达一个高潮的架构思维,符合失忆者主人公的“乱序”思维。两条线路交替发展我们经历了一场诡异而精彩的探索之旅。时间齿轮反向的磨合发出诡异的声音。如此这般从脚到头的倒叙,将观众深深地卷入影片,引发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并引发无尽的思索。堪称“旷世奇葩”!

《记忆碎片》“前传”的内容是:“莱纳”的妻子“遇害”,他找到凶手“John G”并成功复仇,可是“忘记”了“自己已经干掉了凶手”。后来他被“泰迪”利用,不断地通过电话向“泰迪”倾诉自己“潜意识里的故事”。再后来,他被“泰迪”利用“干掉吉米”,再后来他把“泰迪”编成了“John G”,不过他又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后传”的内容是,“莱纳”把“泰迪”编成了“John G”后,层层深入地追查,一步步走向“成功”——直至把“泰迪”干掉!“前传”的内容由黑白色的影像呈现出来,“后传”则是全彩色的。“前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正向讲述,而“后传”则是按照“时间的后先”逆向讲述,“前传”和“后传”分别截成若干段后平行地对接在一起,形成奇异的全新结构!

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潜意识里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故事”中的老头正是“莱纳”自我意识中自己的化身,老太太便是他妻子的化身——而且他们都是给患有糖尿病的妻子注射胰岛素致死——这个正好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具体理论可参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只不过是“莱纳”自己在潜意识里“逃避”这个事实,而“化妆”成了“别人的故事”。请注意,这段内容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全片更复杂而刻意加入的部分,而是更用力地加剧了“莱纳”人生的荒谬与无解——他是元凶,而他生存的意义却是在缉拿其他他所认定的凶手!故事充满了无数的“留白”“有意味的路标”及种种不确定因素。对影片的解读千姿百态,思考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杰克斯·萨米为何许人也?他是莱纳从事保险调查的第一起案例,患有短期失忆症,记不住东西,只记得几分钟内的事,然而就是这个连电视都无法看的人,被莱纳判定为心理疾病,从而拒绝了其妻索要医药赔偿的请求。有一种说法和猜测:其实那不是他妻子的死因,真正的死因是胰岛素过量注射,大致可参考影片中桑米的(另一个短期记忆病人,其实是假装的)情况,桑米其实是没有妻子的。莱昂纳多没有为妻子买保险,他的车是一个毒贩的,钱也是那个毒贩的,莱昂纳多其实是选择性记忆,只记忆自己想记忆的(可能是心理疾病影响记忆),他不敢面对自己杀害妻子的现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自欺欺人,以报仇为信念活下去,不然他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影片中貌似是在被别人利用,其实莱昂纳多也是在利用别人,来给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记忆碎片》用它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天衣无缝的神奇结构为我们讲述了这则故事,事实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悬疑故事,而是深刻透顶地揭示了我们人类人生的真实状况。

一系列观众介入的创造留下一系列空白……一系列不同的、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凶手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谁杀了我的妻子?她是怎么死的?泰迪是凶手还是警察?网上经常讨论的几点问题,包括萨米和第二凶手是否存在,亦或莱纳的自欺欺人?为什么要莱纳烧掉照片?为什么莱纳要杀的一个目标,也同时是妮坦莉的目标?……当代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讲故事,展示戏剧性的情节及外部动作,更多地注重抒发情感,展示情绪,表现意境,叙述含意,传达哲理……不少影片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外部的戏剧性冲突和激烈的外部动作。而是来自细腻的内在情感的交流,人物心灵世界的剖析和情绪的渲染。心灵的艺术需要用心灵去创造,它要求演员掌握内部心理技巧,着力表现人物的深层的内在感情和思绪。经过时代的大变迁之后,人们愿意剖析生活,对生活的哲理纷纷进行思索。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电影重视传达哲理,趋向于“思考”。因此它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具有启迪性,不单是欣赏性。

现代电影,它有一个观众介入的问题,有一个电影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像苏联电影理论家波高热娃说的:“现代艺术的特点,是它越来越成为分析的艺术,思考的艺术。不断提出新的、常常是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的艺术。”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深化和对生活深入的探索在艺术上的反映。所以人们对现代电影的评价也不同。如果是一部水平很高的电影,应该是这样的:看完电影之后,不仅仅是娱乐和欣赏,不仅仅引起美感和欣赏的乐趣,还应该引起观众深深的思索。如果更高明点的,那就不只思索这部影片,而是思索影片以外的东西。观众进而还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就是电影的哲理所发挥的作用。这就不能靠意念性很强或单义性的主题(那种主题先行或概念化就更不行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他的感受和得到的启迪也就不会完全相同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

无论在哪一刻,我们的人生永远可以被分成“过去”和“未来”两个部分。人物关系的谜十分难解也十分迷人?主人公莱纳与泰迪、他与萨米、他与娜塔妮娅以及他与那神秘人。莱纳愤怒地找到娜塔妮娅质问神秘人,而娜塔妮娅的回答使问题更为复杂……在这里,寻找仇人是莱纳活着的意义,而不是目的,是他的一个游戏,自己跟自己设置的一个寻找生活乐趣的游戏。他知道他会忘记,如果他看到一个死人的照片,或者自己开心的照片,他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复仇了,而不用再去杀人,所以他烧掉照片。莱纳内心深感不安,怕自己丧失生存意义,于是继续寻找下去。保留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记忆碎片》用它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天衣无缝的神奇结构为我们讲述的这则故事,事实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悬疑故事,而是深刻透顶地揭示了我们人类人生的真实状况。导演的意思大概就是想告诉我们其实记忆也不可信,有些记忆是选择性的,有些记忆是幻想出来的,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这些记忆,无论它真实与否,它都是我们做出判断,引导我们活下去的心理动力。如此看来,真相真的不算重要,重要的是为自己拥有的记忆而努力活着吧。(www.xing528.com)

通常情况下,一件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解释。正如有人所说的“按照解释的目的,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采纳了一种解释就必须排斥其他的解释”。美学界有两种倾向:第一种类型是强调“‘作者—文本’对意义的决定性影响,强调在所有的解释中只有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即那种符合于作者意图的解释或符合作品原意的解释是正确的……另一类型认为一件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解释。解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媒介达到心灵之间的一种直接对话。这两种对立的理论是可以调和的,既肯定本文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各种解释的等效性。对同一件作品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由“一”向“多”的发展,正是使作品的客观意义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手段。一种“多”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一”的多种价值的丰富性之上。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一”和“多”的统一,只有那些典范作品才可能有这样的统一。实际上,对一件作品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局限于读者和观赏者的接受这一方面,而且也涉及创作者的作品创作这一方面。[38]

故事是(也许不是),莱昂纳多在家遭到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残忍的奸杀,自己脑部也受到严重的伤害。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调查中,莱昂纳多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泰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到底谁能相信?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抽丝剥茧之后,真相?简单又残酷。莱昂纳多生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向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复仇。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

这是一部超高智商的电影,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夫·诺兰用独特的“乱序碎片结构”将故事展开,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并被它引领踏上一条荆棘与玫瑰丛生之路。这好比人生,上路了,就没法停下来。《记忆碎片》确实具有这样的魔力。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夫·诺兰用独特的手法引领我们穿越彩色、黑白的交织,让我们如身为主角一般的感觉走完了一段非凡的观影之旅。《记忆碎片》不按常理出牌,和观众的心理顺序正相反,先按镜头拍摄组合成一个故事,再把这个完整的小故事切碎成N段,用非线性的后现代独特的解构与拼贴讲述一部完美倒置的电影。从人性扭曲与人格障碍、人性弱点与利用和被利用、人性光辉与拯救世界三方面,对人性进行反思。叙事结构本身就是对剧情及其内涵的理解与体现,极致碎片化与交叉错乱的叙事结构。双向黑白正倒叙诱导观众的猜谜与参与。全片分为45段,按45-1-44-2-43-3-……-23的顺倒交叉进行。1,2……22为顺序结构,用黑白片;24,25……45为倒叙,用彩色;而1,2……45是连贯的顺序结构。最后在整个故事的中间即23会合,自然过渡到彩色。所以开头第一幕即故事的结尾,而影片的结尾又到达一个高潮的架构思维,符合失忆者主人公的“乱序”思维。两条线路交替发展我们经历了一场诡异而精彩的探索之旅。时间齿轮反向的磨合发出诡异的声音。如此这般从脚到头的倒叙,将观众深深地卷入影片,引发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并引发无尽的思索。堪称“旷世奇葩”!

《记忆碎片》“前传”的内容是:“莱纳”的妻子“遇害”,他找到凶手“John G”并成功复仇,可是“忘记”了“自己已经干掉了凶手”。后来他被“泰迪”利用,不断地通过电话向“泰迪”倾诉自己“潜意识里的故事”。再后来,他被“泰迪”利用“干掉吉米”,再后来他把“泰迪”编成了“John G”,不过他又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后传”的内容是,“莱纳”把“泰迪”编成了“John G”后,层层深入地追查,一步步走向“成功”——直至把“泰迪”干掉!“前传”的内容由黑白色的影像呈现出来,“后传”则是全彩色的。“前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正向讲述,而“后传”则是按照“时间的后先”逆向讲述,“前传”和“后传”分别截成若干段后平行地对接在一起,形成奇异的全新结构!

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潜意识里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故事”中的老头正是“莱纳”自我意识中自己的化身,老太太便是他妻子的化身——而且他们都是给患有糖尿病的妻子注射胰岛素致死——这个正好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具体理论可参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只不过是“莱纳”自己在潜意识里“逃避”这个事实,而“化妆”成了“别人的故事”。请注意,这段内容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全片更复杂而刻意加入的部分,而是更用力地加剧了“莱纳”人生的荒谬与无解——他是元凶,而他生存的意义却是在缉拿其他他所认定的凶手!故事充满了无数的“留白”“有意味的路标”及种种不确定因素。对影片的解读千姿百态,思考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杰克斯·萨米为何许人也?他是莱纳从事保险调查的第一起案例,患有短期失忆症,记不住东西,只记得几分钟内的事,然而就是这个连电视都无法看的人,被莱纳判定为心理疾病,从而拒绝了其妻索要医药赔偿的请求。有一种说法和猜测:其实那不是他妻子的死因,真正的死因是胰岛素过量注射,大致可参考影片中桑米的(另一个短期记忆病人,其实是假装的)情况,桑米其实是没有妻子的。莱昂纳多没有为妻子买保险,他的车是一个毒贩的,钱也是那个毒贩的,莱昂纳多其实是选择性记忆,只记忆自己想记忆的(可能是心理疾病影响记忆),他不敢面对自己杀害妻子的现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自欺欺人,以报仇为信念活下去,不然他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影片中貌似是在被别人利用,其实莱昂纳多也是在利用别人,来给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记忆碎片》用它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天衣无缝的神奇结构为我们讲述了这则故事,事实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悬疑故事,而是深刻透顶地揭示了我们人类人生的真实状况。

一系列观众介入的创造留下一系列空白……一系列不同的、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凶手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谁杀了我的妻子?她是怎么死的?泰迪是凶手还是警察?网上经常讨论的几点问题,包括萨米和第二凶手是否存在,亦或莱纳的自欺欺人?为什么要莱纳烧掉照片?为什么莱纳要杀的一个目标,也同时是妮坦莉的目标?……当代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讲故事,展示戏剧性的情节及外部动作,更多地注重抒发情感,展示情绪,表现意境,叙述含意,传达哲理……不少影片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外部的戏剧性冲突和激烈的外部动作。而是来自细腻的内在情感的交流,人物心灵世界的剖析和情绪的渲染。心灵的艺术需要用心灵去创造,它要求演员掌握内部心理技巧,着力表现人物的深层的内在感情和思绪。经过时代的大变迁之后,人们愿意剖析生活,对生活的哲理纷纷进行思索。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电影重视传达哲理,趋向于“思考”。因此它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具有启迪性,不单是欣赏性。

现代电影,它有一个观众介入的问题,有一个电影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像苏联电影理论家波高热娃说的:“现代艺术的特点,是它越来越成为分析的艺术,思考的艺术。不断提出新的、常常是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的艺术。”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深化和对生活深入的探索在艺术上的反映。所以人们对现代电影的评价也不同。如果是一部水平很高的电影,应该是这样的:看完电影之后,不仅仅是娱乐和欣赏,不仅仅引起美感和欣赏的乐趣,还应该引起观众深深的思索。如果更高明点的,那就不只思索这部影片,而是思索影片以外的东西。观众进而还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就是电影的哲理所发挥的作用。这就不能靠意念性很强或单义性的主题(那种主题先行或概念化就更不行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他的感受和得到的启迪也就不会完全相同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

无论在哪一刻,我们的人生永远可以被分成“过去”和“未来”两个部分。人物关系的谜十分难解也十分迷人?主人公莱纳与泰迪、他与萨米、他与娜塔妮娅以及他与那神秘人。莱纳愤怒地找到娜塔妮娅质问神秘人,而娜塔妮娅的回答使问题更为复杂……在这里,寻找仇人是莱纳活着的意义,而不是目的,是他的一个游戏,自己跟自己设置的一个寻找生活乐趣的游戏。他知道他会忘记,如果他看到一个死人的照片,或者自己开心的照片,他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复仇了,而不用再去杀人,所以他烧掉照片。莱纳内心深感不安,怕自己丧失生存意义,于是继续寻找下去。保留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记忆碎片》用它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天衣无缝的神奇结构为我们讲述的这则故事,事实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悬疑故事,而是深刻透顶地揭示了我们人类人生的真实状况。导演的意思大概就是想告诉我们其实记忆也不可信,有些记忆是选择性的,有些记忆是幻想出来的,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这些记忆,无论它真实与否,它都是我们做出判断,引导我们活下去的心理动力。如此看来,真相真的不算重要,重要的是为自己拥有的记忆而努力活着吧。

通常情况下,一件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解释。正如有人所说的“按照解释的目的,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采纳了一种解释就必须排斥其他的解释”。美学界有两种倾向:第一种类型是强调“‘作者—文本’对意义的决定性影响,强调在所有的解释中只有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即那种符合于作者意图的解释或符合作品原意的解释是正确的……另一类型认为一件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解释。解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媒介达到心灵之间的一种直接对话。这两种对立的理论是可以调和的,既肯定本文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各种解释的等效性。对同一件作品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由“一”向“多”的发展,正是使作品的客观意义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手段。一种“多”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一”的多种价值的丰富性之上。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一”和“多”的统一,只有那些典范作品才可能有这样的统一。实际上,对一件作品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局限于读者和观赏者的接受这一方面,而且也涉及创作者的作品创作这一方面。[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