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八篇:战场灵活变通,助于取胜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八篇:战场灵活变通,助于取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是前一篇——《军争篇》的继续和补充。《军争篇》全面论述了“迂直之计”。本篇则进一步论述在作战过程中,为将者要实行迂直之计,还必须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在特殊情况下即便是“君命”也“有所不受”,绝不可机械行事,贻误战机。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战场上经常需要人们变通应敌的几种情况。以上五点,都是为将的过错,是用兵的灾害。再次拒绝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八篇:战场灵活变通,助于取胜

【提要】

本篇是前一篇——《军争篇》的继续和补充。《军争篇》全面论述了“迂直之计”。本篇则进一步论述在作战过程中,为将者要实行迂直之计,还必须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在特殊情况下即便是“君命”也“有所不受”,绝不可机械行事,贻误战机。文中分析了战场之上,经常遇到的种种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和方法,同时还论述了军队将领掌握这些变通应敌方法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1.提出战场上经常需要人们变通应敌的几种情况。即: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指出诸如以上种种情况,为将者必须临机处置,即便是“君命”亦可“有所不受”。

2.提出用兵打仗,必须利害兼思。只有考虑到有利一面,才能鼓舞士气,增强必胜信心;只有同时考虑到有害一面,才能事先提防,免除后患。同样,也只有根据情况分别晓以利或害才能使各诸侯国或为我所屈服,或受我驱使,或为我所奴役。强调用兵打仗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充分准备,绝不可对敌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以心存侥幸。

3.指出两军对阵,将领们的水平和素质十分重要。如果将领具有“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等片面性,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临机变通,将会遭到“覆军杀将”的危险。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1],衢地交合[2],绝地无留[3],围地则谋[4],死地则战[5]。途有所不由[6],军有所不击[7],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8]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法则是,将军领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成军队,出征时,遭到难以行走的“圮地”,不能宿营;遇到与邻国接壤、四通八达的“衢地”,要注意与邻国结交;遇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绝地”,应迅速通过,不能停留;遇到四周地形险峻,敌可往来,我难出入的“围地”,应设计赶快离开,免遭包围;遇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应率领将士与敌作殊死之战,以求脱险。在出征的进程中,有的道路不能通过,有的敌军不能攻击,有的城池不能攻打,有的地方不能争夺,在以上情况下,必须变通应敌,即使是国君的命令有时也不能照办。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9],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10],不能得人之用矣[11]

【译文】

所以,作为将帅,只有通晓在上述九种情况下,必须临机处置、变通应敌,才能算是懂得用兵;将帅如果不通晓“九变之利”,哪怕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取得地形之利;统辖军队,如果不懂得各种临机处置的方法,哪怕是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12],必杂于利害[13]。杂于利,而务可信也[14];杂于害,而患可解也[15]

【译文】

所以说,聪明人考虑问题,必定是同时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只有在处于不利情况时,能充分考虑到有利的方面,才会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只有在情况顺利时,能充分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才能解除各种可能产生的祸患。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16],役诸侯者以业[17],趋诸侯者以利[18]

【译文】

所以,要使别的诸侯国屈服,就要用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们;要使别的诸侯国受驱使,就要以种种劳役去烦扰他们;要使别的诸侯国归附,就要以种种利益去引诱他们。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19],恃吾有以待也[20];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1]

【译文】

所以说,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而应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军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防守坚固,不可被攻破。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22],可杀也[23];必生[24],可虏也[25];忿速[26],可侮也[27];廉洁[28],可辱也[29];爱民[30],可烦也[31]。凡此五者,将之过也[32],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所以,作为领兵之将有五种危险:只知死拼硬打,可能会被敌军诱杀;一味贪生怕死,可能会被敌国俘虏;性情急躁、偏激,可能会中敌军“凌侮”之计而领兵轻进,导致失败;过分重视人格名誉,可能会中敌方“羞辱”之计而轻易出战,自乱脚阵;不区别情况讲求仁爱人民,可能会中敌方“烦扰”之计而频繁出击,以致疲惫不堪,最后被战胜。以上五点,都是为将的过错,是用兵的灾害。覆军杀将,都是因这五种危险引起的,不可不认真加以考察啊。

【战例】

明送国宝 实取江山

公元前659年夏天,晋国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会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荀息说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美璧。晋献公最爱这两件奇物,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路’给我们这种地步呢?”

荀息道:“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美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虞公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

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派人把千里马和美璧送给虞公,虞公果然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虢国迁都到上阳,拼力死战。晋军知难而退,回到晋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虢国。宫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危险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试想,车都不存在了,辅还能有吗?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请大王三思而行。”

虞公道:“晋国和我是同宗(同为姬姓),绝不会害我!”再次拒绝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回到家中,对众人说:“晋国此次出兵,势在灭虢;回国途中,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虞国。大家逃命去吧!”于是,带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一年八月,晋军大兵经虞国进入虢国,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亡了虢国。凯旋途中,晋军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成了晋的俘虏,千里马和美璧也都重新回到晋献公手中。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西汉文帝在位时,由于分封的诸侯国实力变大,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即位第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终于爆发。

七国之乱,首先由吴国发动,吴国和楚国结盟,成为反抗军主力,联军首先攻击效忠王室的梁国。梁军被杀数万人,梁王紧守睢阳城,等待西汉王室救援。

心慌意乱的汉景帝,派袁盎、刘通前往吴国劝吴王停战。但二十万吴楚联军已兵临睢阳城下,吴王刘濞志得意满,丝毫不把皇帝看在眼里。眼见和平无望,景帝伤透脑筋,周亚夫请令断绝联军粮草,趁机消灭他们。

周亚夫的建议被皇上采纳后,便率一部分兵力出发,准备和大军会合于荥阳。行军至坝上,本来打算左转,经崤山、渑池洛阳,却被手下赵遮阻止,他认为吴王财力雄厚,早已培养多名刺客,如今必然算准周亚夫的路线,会派出刺客,在崤、渑之间的险隘狭径上狙击,他建议逆向而行,右转后趋蓝田、出武关到洛阳,虽是绕远路,但时间相差不过一两天,既安全,又能出奇制胜,一举两得。

周亚夫采纳了赵遮的建议改变路线,迂回抵达睢阳西边的洛阳,一路平安。事后派人搜索崤、渑一带,果然找到吴国伏兵。

梁国的睢阳城在吴楚联军连连猛攻下,难以支撑,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竟然见死不救,置之不理。就连汉景帝亲自下达救援指示,周亚夫也无动于衷。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派韩颓当等手下大将,率领轻骑兵,渡河绕到吴楚联军背后,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线。

梁王眼见周亚夫不出手相救,只得奋力自保,以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终于阻挡住联军的攻势。联军攻势受阻,干脆转攻周亚夫驻守的昌邑,但周亚夫继续只守不攻,坚持不出战。

联军久攻不下,便集中兵力于东南角。而周亚夫却又将兵力调往反方向的西北角,诱使联军向西北方向转移。而周亚夫早先派人截断联军补给线的举动,此时也发挥了作用,联军断粮,军心不稳,造成士兵阵前叛逃,联军只好退兵。

周亚夫不费吹灰之力,就解了围城之危,又趁机反守为攻,精锐尽出,大破联军。吴王刘濞狼狈不堪,丢下大军连夜逃亡楚王刘戊自杀身亡。

联军纷纷投降,力量被瓦解。刘濞于南逃途中被杀,其余各国也相继臣服。西汉初期著名的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一般认为周亚夫坚持不战,抢先断绝联军粮道,是胜利的关键

但是,如果周亚夫当时怕皇上怪罪,怕招来杀身之祸或官位不保而出兵救梁,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平定叛乱,并且大获全胜。周亚夫胆敢违逆上意,必须具备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周亚夫择善固执,是一位良将。(www.xing528.com)

其实,早在文帝(刘恒)在位时,周亚夫就已经因为得罪皇帝而知名,当时,为防范动员数万兵力南侵的匈奴威胁京师,周亚夫等人屯军驻守。文帝亲自劳军,至霸上、棘门两个营区时,指挥官大开营门迎接,文帝长驱直入,好不威风;但等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却发现全体将士非但不迎接,反而全副武装,呈备战状态,把皇家卫队挡驾在营门外。负责守卫的军门都尉理直气壮,认为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服从天子诏书。待文帝抵达,派人通知周亚夫后,才获准进入。但随后卫兵首领又要求车队不得奔驰而入,因为“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可以车马奔驰”,文帝一行人只得慢行。周亚夫面对皇上却不下拜,他要求身穿铠甲的武士不下拜,而用军礼参见。

周亚夫一连串“犯上”的举动,让其他的人都为他紧张,不料文帝非但不生气,反而严肃恭敬地手扶车厢横木,躬身行礼,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大将,能严肃治军,敌人不敢来犯。

文帝提升了周亚夫的职位,并在临终前嘱咐太子刘启在国家有战乱时,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平乱。周亚夫果然不负使命,充分发挥兵法中“有所不”的战略思想,打得敌人四散奔逃。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两年多的时间都致力于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渐渐他开始注重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

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们进行誓师,决定攻打明朝。他宣布后金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极大的仇怨,叫作“七大恨”。其中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

誓师后的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两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劝降了抚顺的守城大降李永芳,获得了大量战利品。辽东巡抚赶紧派兵救援抚顺,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努尔哈赤烧毁了抚顺城,然后带着大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明神宗听说后大发雷霆,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率重兵讨伐后金。杨镐兵分四路,大举进攻赫图阿拉,声称有四十七万大军。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明军中路左翼,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明军中路右翼,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后金八旗军的所有兵力,合起来不过六万多,与明朝相比,相差悬殊。一些后金将士心中不免有点害怕,纷纷来找努尔哈赤拿主意。努尔哈赤却对胜利很有信心。

明将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的主力,他带领军队从抚顺出发进攻赫图阿拉。于是,努尔哈赤决定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率领的明军。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当时下起了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便不顾恶劣的天气,下令让军队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又带了另一半精兵前去攻打后金的界藩城。

努尔哈赤集中八旗的兵力,一鼓作气打下萨尔浒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前去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见后路被截断,军心开始涣散。这时,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趁势从山上冲下来,杜松军队大败。努尔哈赤率领大军也及时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在战乱中被射死,第一路人马全军覆没。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出兵,刚刚到离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就得到杜松兵败身亡的消息。他临时改变行军计划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准备严加防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又大败第二路军队。

坐镇沈阳的杨镐,得知两路人马纷纷覆灭的消息后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即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一接到杨镐命令,就率兵急忙撤退。这时,二十多名后金哨兵虚张声势,他们还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便争先恐后地逃跑。他们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伤惨重。

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的大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对其他明军的情况毫不知情。刘铤在军中以勇猛出名,他力大无穷,手中使用一把一百二十斤的大刀,运转如飞,外号叫“刘大刀”。刘铤军军令严明,士兵善战凶猛,武器火药也多,进入后金阵地以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认为对刘铤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于是,他命令投降过来的明兵冒充杜松部下,送信给刘铤,信中假说杜松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让刘铤军去会师,再合力攻城。

刘铤信以为真,也怕让杜松独得头功,就下令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窄,兵马不能够并列行进,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然见到漫山遍谷的后金伏兵向明军大举杀来。刘铤正不知所措时,努尔哈赤又派出了一支穿着明军衣甲的后金兵打着明军的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他们。刘铤毫不怀疑,把大队人马带进假明军的包围圈里。于是,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寡不敌众,重伤而亡。

这场战争前后只有五天时间,明军损伤大半,努尔哈赤取得了大胜,不但为女真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局势。

【注释】

[1]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舍,住舍。这里是指部队宿营。

[2]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是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交合,结交。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衢地交合: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3]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留,逗留,停留。绝地无留: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4]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要,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谋,这里指的设谋、设计。围地则谋:意思是说,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要、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要设计谋尽快离开。

[5]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死地则战:意思是说,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决战。

[6] 途有所不由:途,道路。由,经由,通过。途有所不由:意思是说,部队进军时,有的道路不能走。

[7] 军有所不击:军:军队。这里是指敌军。击,攻击。军有所不击:意思是说,对于有的敌军不能进行攻击。

[8] 君命有所不受:君,君主。受,接受。君命有所不受:君主的命令,有时也不能接受或照办。

[9] 将通于九变之利:将,将帅。通,通晓、熟练。九变,指从“圮地无舍”到“地有所不争”的九事之变。变,权变。引申为变通处理、临机处置。将通于九变之利:意思是说,将帅通晓在遇到上述九种情况时必须加以变通处置的好处。

[10]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是指“途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11] 得人之用:人,这里是指军队将士。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12] 智者之虑:智者,聪明的人。虑,思虑、考虑。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13] 杂于利害:杂,掺杂、混合。杂于利害:既有利也有害。这里是指,思考问题既考虑到有利一面,也考虑到有害一面。

[14] 务可信:务,任务。信,通“伸”。这里可引申为完成、成功。务可信:这里是指任务可以成功。

[15] 患可解:患,灾患、祸患。解,解除。患可解:灾患可以解除。

[16] 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这里作使动词用,意为“使屈服”。害,危害、灾害。屈诸侯者以害: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使别的诸侯国屈服必须用他们最畏惧的危害去威胁他们。

[17] 役诸侯者以业:役,役使。业,事业。役诸侯者以业:杜佑注“能以事劳役诸侯之人,令不能安佚”。意思是说,要以种种事情去役使别国人民,使之疲劳不堪,不得安逸。

[18] 趋诸侯者以利:趋,趋附,这里作使动词,意为“使趋附”“使归付”。趋诸侯者以利: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以利益引诱,使得别的诸侯国归附。

[19] 无恃其不来:恃,依恃、依靠。其,代指敌军。不来,指不来进犯。无恃其不来: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

[20] 恃吾有以待:待,等待。引申为有准备。恃吾有所待: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备。

[21] 恃吾有所不可攻:不可攻,不可被攻克。恃吾有所不可攻: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备,不可被攻破。

[22] 必死:必定要死斗、死拼。

[23] 可杀也:杀,这里是指诱杀。可杀也:这里的意思是指,可能遭到敌军诱杀。

[24] 必生:生,这里是指的贪生。必生:一味贪生。

[25] 可虏也:虏,俘虏。可虏:可能遭到敌军俘虏。

[26] 忿速:忿,愤怒。忿速:这里是指性情急躁,容易愤怒。

[27] 可侮也:侮,凌侮。可侮也:这里的意思是说,可能因受到敌方设计侮辱而领兵轻进,导致失败。

[28] 廉洁:这里是指重视人格名誉。

[29] 可辱也:辱,侮辱。可辱也:这里的意思是说,可能因受不了敌方使用人格羞辱之计而轻易出战。

[30] 爱民:这里是指有“仁人爱民”之心。

[31] 可烦也:烦,烦劳,烦扰。可烦也:按杜牧的解释,有些有仁人爱民之心的将领,常常因为要保护人民而不顾远近,不自量力地轻易出击。这样的将领有可能中敌军的烦扰之计频繁出击,以致疲劳不堪,最后被战胜。

[32] 将之过也:将,将领。过,过失、过错。将之过也:将领的过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