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保障学:背景及产生成果

社会保障学:背景及产生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2个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各国对社会保障有多种具体定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社会保障,并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是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学:背景及产生成果

目前,在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2个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一词,源自英语的Social Security,意为社会安全。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最初出现于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法案在美国建立起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美英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这个文件在论及社会问题时两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一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举行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会议发表了《费城宣言》,宣言中接受并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战后,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举行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会议于6月28日通过了著名的第102号公约,公约题为《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社会保障一词开始被国际社会广泛运用。

各国对社会保障有多种具体定义。国际劳工组织综合各国情况,将社会保障概括为:“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公共措施,以保护其成员免受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造成的停薪或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出现的经济损失及社会贫困,并对其社会成员提供医疗照顾和对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津贴。”这一定义显示了社会保障的三大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保障是由社会提供的援助,不同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第二,社会保障援助来自公共措施,一般由政府主导,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第三,社会保障提供的是经济援助,一般不包括精神抚慰等社会援助。

一、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简单来说,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等要素发展的产物。任何保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均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一般地,人的需要被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基本层次。

生存需要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需要,它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基本内容,如衣、食、住等,主要用于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其中包括本人及其家属的需要。发展需要是比生存需要更高层次的一种需要,是指全面发展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体力和智力的各种需要,它保证了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享受需要是指在满足了前两种需要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更多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

这三种层次的需要并不是在任何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形态下都可以得到满足。因此,对以上三种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总是在某个时候得不到满足。这是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包括经济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应付的主要是经济风险,而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第一是自然原因,如人的生、老、病、死等因素导致人类不能正常进行劳动,生活得不到保障;第二是社会原因,如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社会意外事故、人口的少子化与老龄化等,都是使社会成员面临经济风险的社会原因;第三是经济原因,如企业破产、个人失业等,是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本身面临风险的经济因素。

为了弥补社会成员在遭遇经济风险时所受到的损失、伤害或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个人自我保障就是其中一种手段,包括个人储蓄、个人投保等。但是,这种保障方式由于存在着实施范围小、短视行为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其保障功能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仅仅依靠它们,一部分人还是无法应付各种经济风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社会保障,并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由于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其实施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所有社会成员依靠社会保障机制就能渡过各种经济难关。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www.xing528.com)

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不仅有思想条件,还有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调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条件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随着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不断具备,社会保障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即社会或国家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是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交际方式、分配方式、活动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还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现代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的使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学工业等的发展,职工的伤残、事故、职业病、中毒等事件经常发生,这些因素制约着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再生产的继续。同时,劳动方式的变化、专业技术要求的提高等也促使劳动者退出生产领域,变成失业者和退休人员。这些都会导致劳动者失去生活来源,最终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是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但是,这种效率原则往往与社会公平相矛盾。而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加剧,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保证社会公平,就需要采取某种机制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上的差距。

第三是家庭功能的弱化。生产的社会化促使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并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同时也具有教育养老等功能。伴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家庭由生产实体变为消费实体,家庭的功能大大缩小。工业化社会条件下的家庭,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一旦收入中断,其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传统的家庭保障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同时,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教育、卫生等都逐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道路。这些变化都要求保障的社会化。

第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就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人们对基本生活需求已经不再单指维持生存要求,基本生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更新其含义。因此,社会成员的保障在制度内容、实施对象、支付标准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仅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规定必须采取社会保障方式来利用这些资源。

第五是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盾和对立日趋激化。机器生产方式的采用、化学工业等对劳动者人体有害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工作环境的恶化、工作安全性的下降,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导致了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重。这些变化都使职工对工作单位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不满,最终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为了稳定社会,从而使社会经济顺利得到发展,有必要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而且,稳定社会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第六是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社会保障思想的渊源在社会保障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直接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出发,许多学者、专家开始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保障这一问题。最初是从慈善角度来分析国家举办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后来又从人权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认为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个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权利,即举办社会保障是国家保障每个公民的一种责任。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社会保障思想不断产生。正因为存在着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才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