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背景简介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背景简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人类学学者对旅游研究的态度,曾经历过从不屑一顾到如获珍宝的转变过程,而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就与学科背景有关。大众旅游、大众游客也就成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二)旅游人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类学对于旅游的研究,是将其置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之中。具体而言,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有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业这3个时代背景。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背景简介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

人类学学者对旅游研究的态度,曾经历过从不屑一顾到如获珍宝的转变过程,而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就与学科背景有关。

1.人类学学者曾经忽视旅游研究

(1)游客范围及特征的原因

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以来,旅游在欧洲是少数人享受的“贵族神圣活动”,以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仍然是“小众化”与“非社会主体”的中产阶级旅游,还有当时奢侈轻佻的旅游范式,导致“严肃的科学研究”对旅游一直是不屑一顾的态度。直到20世纪中后期,狭义的旅游人类学,即人类学中严肃的、专门的旅游研究才出现,学术界对其出现的具体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纳什认为,严肃的旅游人类学研究最早是1963年鲁尼斯发表的关于墨西哥一个村庄周末旅游的那篇论文;二是格雷本认为,真正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这跟旅游业逐渐成为全球主要工业的一部分的时段正好相吻合。

(2)学科特点与学科性质的原因

人类学的学科特点是人类学者要到一个“异文化”的地方做田野调查,要长时间地同当地人民一起生活,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住居体验等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后形成民族志,但这一过程往往是艰苦的、孤独的、枯燥的,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旅游和休闲跟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与调研方式难以对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距离。

此外,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产生的时间较晚跟其“应用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也有一定关系,应用人类学也是较晚在人类学学科内部才得到认可与接受的。

2.从漠视旅游到关注旅游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现象与问题,在研究西方现代化社会给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带来冲击的同时,把旅游也当作研究中的一个元素或变量。人类学学者不可能再躲在一边,他们也开始关注旅游与旅游业。其中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1)直接解释

首先,自人类诞生以来,迁移、远足、旅行与旅游等就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以至于“行”构成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四要素即“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类旅行与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旅行与旅游不仅是一种离家外出走行行为和方式,其中也包括了探求自然奥秘、传达宗教教义、开拓商业贸易、族群之间交流以至抢掠、战争,等等,这些现象成为人类学学者或准人类学学者的研究对象一点也不奇怪。

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游客构成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休闲活动,而是成为很多人都有能力参与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旅游如井喷般发展,出境旅游早已不再稀奇。大众旅游、大众游客也就成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最后,旅游开展之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地,这些地区的地方族群成为游客观赏的对象,旅游使其发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变迁。异文化与他者性都是传统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对象与核心内容,而旅游中也有异文化与他者性,旅游人类学同样要遵循母学科人类学的根本宗旨,自然要去研究异文化与他者性。

(2)间接解释

人类学家的职责与职业特点决定了人类学必然要去研究旅游中的文化现象。这是因为,任何一位人类学学者都具有去观察、接触、研究与思考文化这一客观对象的天性,而任何一位学者只有把旅游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研究领域之一,才算得上是旅游人类学学者。

(二)旅游人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www.xing528.com)

人类学对于旅游的研究,是将其置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之中。具体而言,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有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业这3个时代背景。

1.现代化的背景

(1)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指以启蒙运动为标志,以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为核心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是指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管理等为基本构成元素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内在要求;既是指祛魅化的突出主体意识的生活态度,也是指按照现代化规律行事的行为方式。”[4]

现代性既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又造成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现代性被人们赋予无与伦比的地位,人们的价值观又被现代性所主导时,这种矛盾就会激化,出现工具理性对个性的压抑、市场原则对人文的伤害,导致道德滑坡、理想的迷失与社会的分裂等。

安东尼·吉登斯看来,现代性超越了自己的过去,不受传统、风俗、习惯、期望与信念的禁锢和束缚。它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差异状况,用某种方式打破了从前的一切。现代性成为生态环境破坏、人际关系紧张和冷漠、人的片面发展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也造成巨大的、深广的现代人的精神黑洞。现代人相信或幻想远离城市、逃离现代社会,到前现代社会中去寻找其失掉的精神家园。

(2)现代性与旅游

现代性概念有两个层面,即内在的精神层面与外在的物质层面(物质结构)。现代性的精神层面(现代性的力量)使旅游成为人类逃离现代社会的有效方式,而现代性的物质层面(外在结构)又为开展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2.全球化的背景

(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是指人员、经济、资本、文化、技术、思想、知识与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与广度流动。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多维度的历史过程。而现代化是指使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也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的、包容一切的全球化过程。其中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内的深层反映与体现,是指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双向互动。

(2)全球化与旅游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之下,世界旅游业也得以迅猛发展,为大众游客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比如更便捷、更舒适的交通,丰富多样的大众旅游产品,标准化的包价旅游形式与高效率的全球旅游预订系统,等等;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旅游的标准化、工业化和麦当劳化与游客追求个性化的矛盾,与地方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性的矛盾;全球化中的经济强势和(政治或行政)权力力量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等等。

3.旅游与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现代化直接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属性即“移动性”的产生,旅游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活动方式。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与亚太地区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个人化的大规模大众旅游或群众旅游时代。到80年代,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旅游产业即旅游工业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人类学此时介入旅游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并延续着传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旅游与旅游业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关注,旅游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分析指标,尤其是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引起了人类学学者的关注。加法瑞认为,这些问题是“埋藏在经济层面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更值得研究”。[5]

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一些地区则成为支柱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大量游客涌入中国的少数民族社区,那些长期关注少数民族的人类学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开展相应研究,旅游人类学在中国也就产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